作者|
头图|视觉中国
2024年7月9日,中国船舶(SH:)发布《预计业绩预增公告》称,预计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13.5亿至15亿之间,同比增长144%至171%;扣非净利润在11.2亿至12.7亿之间(2023年上半年亏损11.7亿)。
如果2024年中船净利润达到30亿,现在股价对应市盈率在60倍以上。
二级市场看好船企的原因,无非是航运价格高企,带动新船订单增长,但从过往表现和逻辑推演来看,中国船舶已经被高估。
连续12年亏损
2012年中国船舶营收297亿元,2023年将达到748亿元,年均增速8.8%,增速并不算高,而且推动营收增长的关键因素是重大资产重组。
2011年,中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0.8亿,此后,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连续12年为负,其中有4个财年巨额亏损,最近一次是202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27.5亿。
2016年、2017年,中国船舶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6亿、23亿,2018年4月,中国船舶被发布“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为*ST船舶。
2019年3月29日退市风险警示撤销后,中国船舶一直依靠非经常性收益获取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
比如2022年,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营业外收入”就达17.8亿,“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达23.4亿,两项合计41.2亿。
从2012年到2023年,12年累计亏损128亿(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重组未能“治本”
1999年7月,中国船舶集团分拆为“中国船舶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2019年,两大集团重新合并,拥有4家控股子公司和3家参股公司。其中,江南造船厂、外高桥造船厂和中船澄西为中国船舶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中国船舶的业绩波动主要来自于外高桥造船:
2016年、2017年,外高桥归母净亏损分别为28亿、25亿,中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分别为29亿、32亿。
2022年,外高桥船厂营收95.3亿元,归母亏损28亿元,中国船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为27.5亿元。
2023年,外高桥造船营收飙升至208亿元,归母净利润17.6亿元,中船扣非净亏损减至2.9亿元。
重组前,中船澄西对中船集团净利润影响不到10%,因此财报未披露营收。重组后,营收在52亿至59亿之间徘徊,净利润在七八千万至两三亿之间。
重组注入的江南造船是优质资产,营收增速稳健,无回调。2020年,江南造船营收231亿,占中船总营收的42%;2023年,江南造船营收294亿,占中船总营收的39%。
重组后注入的江南船厂和原中船澄西船厂合计归母净利润5.5亿至8.5亿元,外高桥的亏损最高可达28亿元。
因此,重组后的中国船舶的业绩表现,仍将取决于外高桥的“青睐”。
2023年,外高桥归母净利润17.6亿元,中船净利润达29.6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有2.9亿元亏损。
同样是央企的中国远洋运输(SH:0026)也曾因持续亏损而面临退市风险,随后进行了彻底重组:
一是彻底剥离干散货业务;
二是收购中海港口及33家集装箱航运公司;
第三是收购东方海外(该交易于2018年完成);
重组完成后,中国远洋更名为中远海控,主营业务集中在集装箱运输和码头运营两大领域,实力空前增强:集装箱运输运力位居全球第三,码头处理能力位居全球第一。
2022年运价高企,中远海控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达到1091亿,相当于1.7杯茅台。2023年运价低迷,平均CCFI(中国集装箱运价指数)同比下跌66.4%,但中远海控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仍达到238亿,相当于0.3杯茅台。2022年(高峰)和2023年(低谷)的平均净利润正好相当于1杯茅台!
中船重组未能扭转亏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未能解决业绩波动问题。这并不是因为重组不好,而是因为行业特性。集装箱航运公司在高峰期赚大钱,在低谷期赚小钱;船厂在繁荣时期亏损较少,在衰退时期亏损巨大。
中航比中船强不了多少:2014-2023算一个完整周期,前六年累计盈利384亿,2018年达到顶峰,净利润73亿。后四年亏损707亿,2022年达到低谷,净亏损386亿(比前六年净利润加起来还多)。扣除盈亏,中航整个周期净亏损323亿,平均每年亏损32亿。
中国船舶不是“周期股”
中国船舶订单存在明显的波动,但称之为“周期股”并不准确。
1)订单波动较大,周期性不明显
2010年为高峰年,手持造船订单66艘,848万载重吨,平均每艘12.8万吨。
2011年市场进入低谷,船舶订单量暴跌至每万载重吨21艘,平均每艘11.9万吨;2012年公司每361万载重吨接单36艘,仍未走出低谷。
2013年突然达到顶峰,新船订单量达108艘,总载重吨1392万载重吨,平均单船12.9万吨,两次高峰相隔两年。
下一个高峰出现在2021年(中船集团完成重组后),手持船舶订单132艘/1121万载重吨,平均9.2万吨/艘,与2013年的峰值相隔7年;
2022年,船舶订单量回落至70艘/451万吨,平均每艘仅为6.4万吨;
2023年公司接造船订单128艘,总载重吨919万吨,平均每艘7.2万吨,2021年、2023年两个高峰仅相隔一年。
截至2023年底,中国船舶手持造船订单1944万吨,比2014年底减少243万吨。
2)运价与订单反复分化
2021年,运费飙升,中远海运净利润暴涨800%,至893亿;中国船舶承接的船舶订单数量和吨位均创下新高。
2022年,运价维持高位,中远海控净利润达1096亿元,同比增长22.7%;但中船集团承接船舶订单量却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47%和63%。航运价格与新船订单量背道而驰!
2023年,运价暴跌,中远海控净利润239亿,同比下降78%;中船集团承接船舶订单数量和吨位同比分别增长83%和104%。运价与订单再度出现分化。
过去12年,运价与新船订单量两次出现分化,说明船公司并非条件反射式下单,至少有以下三点考虑:
首先,预测2-3年后新船交付时的运价(即使预测不确定)。
第二,综合考虑现有船队的船龄、技术指标、排放等因素,如果两三年后需求增加,运力不足,运费暴涨,那么对于船公司来说,“挖潜”(例如提高航速,延缓老旧船的淘汰)实现“戴维斯双击”比花钱建新船更划算。
三、未来几年的财政收入、筹资和使用规划。
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船企订单量与运费之间并无直接关联,预测2024年、2025年的运费相当于求“一阶导数”,预测船企订单量相当于求“N阶导数”。
再打个通俗的比方:淄博烧烤火了,肉食需求量大了,价格也跟着上涨,甚至会吸引周边地区的货源。但淄博本地的养殖场,却在观望,如果有人马上开始扩大规模,恐怕他们已经后悔了。
我忙于处理订单,无法处理所有订单,然后我就去了 ST
2010年为承接高峰年,2011年为交付高峰年,交付量达57艘/933万吨。
船舶修造业务毛利、毛利率分别达到50亿、20.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达到21亿,此后12年,中国船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从未转为正值。
2013年是订单高峰年,2014年的量也很大,两年共接单169艘/2291万吨,可以说是“订单爆棚”。
但随后5年,发货量持续低迷,毛利大幅下滑:2015年制造及修理业务毛利率仅为7.5%,较2011年下降了13.3个百分点。
虽然2016年、2017年毛利率回升至17%,但难以扭转局面,归母净亏损分别达26亿、23亿,2018年中国船舶被“ST”,距离其“订单泛滥”仅过去4年。
2019年重组后,归母净利润开始转正,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仍然连年亏损。
摘要 - 两个“不”
首先,中国船舶不是周期股。
首先,航运价格并不是严格按照周期变动的,疫情、地缘政治、劳动力、资金等诸多非周期性因素都会对运价产生较大影响,比如最近的“红海危机”和周期有什么关系?
其次,即使航运有周期,但不代表上游也一定有周期。
二是订单与利润差距巨大。
纵观历史数据,接订单和赚钱相关性不大,在2013年、2014年接到大量订单后,2015年公司净利润下跌86.4%,2016年至2017年更是陷入亏损。
2024年要交付结算的订单都是两三年前的,或许合同价格比较高,或许这两年钢材价格比较低,但不代表现在的1944万吨造船订单就一定能赚钱。
某股民连续亏损12年,现在投资组合已满,不要急着说“恭喜他发财了”。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您对目前的投资市场有哪些疑虑?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