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泰航空重新明确了发展战略,对于一直高度国际化的国泰航空而言,“依托祖国”这四个字赋予了人们新的意义。
如果你不熟悉这家航空公司,对它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去年国泰航空乘务员嘲笑内地乘客不会用英语索要毛毯的事件上。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国泰航空不仅迅速走出了“毯子事件”,还重回巅峰。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23年,国泰航空实现净利润98亿港元,彻底扭转了疫情造成的三年亏损,甚至创下了2010年以来的最佳业绩;
相比之下,内地三大航空公司——国航、东航、南航虽然亏损大幅减少,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
国泰航空是唯一一家入围“最佳机上娱乐系统”榜单的中国航空公司。
2023年,国泰航空整体排名重回前十,2024年则升至第五位,领先所有中国航空公司。
这一逆转并非短暂,2024年上半年,国泰航空实现净利润36.13亿港元。
从2020年跌至谷底,到重回巅峰仅用了4年时间,这绝对是企业运营的奇迹,能做到如此成就的公司恐怕屈指可数。
更何况,民航业本身就是重资产行业,经营惯性巨大,想要扭转并不容易。
国泰航空,依据何在?
依托祖国战略背后隐藏着什么深刻含义?
“我们将继续努力成为世界最佳”
国泰航空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玩家。
国泰航空只有230架飞机,而国航是“三巨头”中机队规模最小的,拥有527架飞机,是国泰航空的两倍多。
但就是这样一家“袖珍”航空公司,却在近80年的时间里四次荣获有“航空界奥斯卡”之称的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航空公司。
这得益于科学的内部管理。
过去五年,国泰航空的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70%或以下,在重资产行业中,这个水平令人意外的低;
2023年其经营净现金流264亿港元,非常充足,过去五年,只有2020年出现净流出;
即便从资本回报率来看,2023年高达17.38%的股本回报率也足以说明国泰的赚钱能力。
再加上其主要运营国际航线,这意味着极好的盈利能力,毕竟大多数时候民航国际航线的毛利率是明显高于国内航线的。
而继承自太古集团的正宗职业经理人制度,也让其在组织架构上保持了竞争力。
其全球化的布局也使其在面临停飞的极端情况时,可以离开潮湿的香港,将飞机停放在澳大利亚深处的干燥沙漠进行维护。
图片来源:
看到了吗?不管是财务管理,内部治理,还是抗风险能力,都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把企业管理做到了极致。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泰航空近80年的历史中,仅有的三次亏损,几乎都不是源于自身的运营或决策失误:无论是两次金融危机,还是新冠疫情,亦或是政治事件。
重返巅峰需要政府的支持。
回顾两三年前,国泰航空面临的形势空前复杂。
2020年疫情影响,客运收入降至仅相当于疫情前的2%至3%,需要注意的是,客运收入占国泰航空全年收入的60%,直接后果是每月损失25至30亿港元,香港政府也面临巨大压力。
对于2023年5月的“毛毯事件”,行政长官李家超甚至直言“感到难过和愤怒”。
新冠疫情后的旅游旺季,国泰航空遭遇“飞行员荒”,不得不大规模取消数百趟航班,严重依赖国泰航空出行的香港市民大为震惊,特区政府也发出问询。
这甚至蚕食了国泰航空引以为傲的国际影响力,当时一份私人报道显示,不少人对国泰航空感到“陌生”。
乱世之中,国泰也完成“换帅”,2023年1月,林少波上任,新总裁最初并没有给市场太多惊喜,戴着黑框眼镜,行动利落,保养得当,彬彬有礼又内敛,在中环,类似的还有很多。
但他其实是一位“老国泰人”,在30年的服务生涯中,亲眼见证了国泰的兴衰,因此,或许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国泰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他必须先稳住局面,才能挥拳踢腿。
例如国泰航空稳定人员编制,自年初以来为全体员工加薪3.8%,优化飞行员薪酬待遇,增加飞行员子女教育津贴。
这一切都是在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市场消费信心不足、企业刚刚摆脱亏损的环境下取得的,这种做法很能体现整体情况。
再如,国泰航空将“毯子事件”定位为文化差异后,开始增加内地空姐比例,今年1月首批100余名内地空姐上任,到明年将增至近2000人,现有的7000名空姐中,已有3000人能用普通话播音。
稳定人心,开拓内地市场,降低未来类似风险发生的概率,这就是林少波的管理艺术。
今年7月8日,他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将自己上任后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称为“重建”。
直到国泰重回世界第五,形势稳定下来后,人们才终于有机会回顾他的举动,读懂他的野心:
“我们会继续努力进步,直到成为世界第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泰航空的战略背靠祖国。
“太重要了,不能失败”
事实上,波动是民航业的常态。
2020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以个人名义向国泰航空注资,资金数额甚至远远超过国泰航空的市值。
此前,香港政府从未亲自出手,将纳税人的钱注入到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
消息一出,市场一片震惊,在业绩复苏明显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甚至有投资者指责港府“把钱扔进海里”。
问题是,为什么值得香港政府破例?
因为金融是香港的命脉,航空是金融的命脉。
只看数据,无法完全了解国泰航空在香港的角色。
其总市值只有515.05亿,是友邦保险集团的近十二分之一,同等规模的资产在港股不计其数。
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就更低了,2022年航空运输占香港GDP的1.7%,疫情前更高,但也只有5%。
但如果你留意香港的通俗文艺作品就会发现,无论是TVB热播的《冲上云霄》,还是电影里随处可见的飞机特写镜头,又或是流行乐坛里,都能看到不少以“机场”为主题的作品命名的专辑或单曲。
航空已渗入香港人的血肉之中,伴随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共同成长,时至今日,这份联系不仅没有被淡化,反而愈加紧密。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二十八条开篇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应当提供条件和采取措施,保持香港国际和区域航空中心地位。”
香港必须立法维护其航空枢纽地位,因为对于一个几乎没有深度、产业体系极其单一的区域经济来说,高效便捷的国际航空运输是资金和生产力流动的生命线。
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和商务旅客流动,促进旅游、酒店等相关产业发展,支撑进出口贸易、物流运输等产业。
总之,航空中心和世界金融中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国泰航空就是航空中心的支撑。
国泰航空曾平均承担香港国际机场60%的客运量和40%的货运量;
香港国际机场接驳的170多个国际航站楼中,49个客运航站楼及14个货运航站楼仅供国泰航空服务,占比近四成;
国泰航空还拥有庞大的航空网络和航权等资产。航权往往需要经过艰苦的商业斗争才能获得,一些高利润、高客流量的航权也是独家的,因此极其稀缺。
因此与其他香港本土航空公司相比,国泰航空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此外,其长期的安全飞行记录和高品质的机上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力。
因此,国泰航空虽然规模不大,但对香港来说却“太重要了,不能倒”。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特区政府愿意竭尽所能,确保国泰航空的正常运营。
然而2022年香港政府财政陷入亏损,2023年香港政府财政赤字达1718.95亿港元。
因此,如果类似的疫情冲击再次发生:
香港政府会否采取进一步行动?
主观上有意愿,但有能力吗?
国泰航空如果不依赖香港政府,能独立生存吗?
不确定的阴云再度笼罩在世界航空中心上空,但正如之前多次出现的情况一样,香港并不孤单。
反脆弱拼图的最后一块
对于香港来说,祖国是永远的后盾。
对国泰航空来说尤其如此,这不仅是危机时刻的“生命线”,更是迈向更广阔战略纵深、为自己营造真正稳定持久发展环境的后盾和支撑。
这个深度包括方方面面,包括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市场广度等等。
先说人才储备,到2023年底,国泰航空的机师总数仍将比2019年减少40%,港媒报道称,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表面上看,疫情期间裁员、福利削减是罪魁祸首。
国泰航空的机师队伍长期以外籍飞行员为主,疫情发生前,香港四家航空公司共有5250名机师,但其中本土机师仅约1000人,仅占机师总数的20%。
外国飞行员当然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大多曾在军队服役,专业、勇敢、冷静,这是他们长期安全飞行的基石。
它们是国泰航空最优质的资产,因此也和所有优质资产一样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昂贵的。
据港媒报道,每月6万新台币底薪、每年126天带薪病假、配偶子女无限量全球医疗保险,还只是一名副驾驶、头等机长和机长应有的福利。
如此优厚的待遇在疫情期间显然难以为继。
能不能多招本地飞行员?效仿新加坡,本地飞行员比例高达80%,本地员工比例高达85%。
他们不是没有尝试过,其实国泰航空早就与香港各大高校合作培养飞行员,但本土飞行员一直都是少数。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绝大多数香港年轻人早已丧失了选择的权力。
香港作家吕大乐在其著作《香港人的四代》中,将1976年至1990年出生的香港人归类为第四代,他们强调子女间的竞争,导致子女缺乏个性,这反映在后来出生的新一代身上,且情况愈发严重。
驾驶飞机并不是一个足够感人的故事,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去尝试和犯错,而普遍的环境甚至不允许想象。
所以,依靠祖国就成了出路,在试点阶段,已经初见成效。
2023年,国泰航空首次在内地招募见习机长,目前已有近50名内地学员加入见习机长计划,经过国泰航空的系统培训后,他们不仅完全胜任机长岗位,还具备相当的成本效益优势。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拥有8600万常住人口,人口基数是香港的10倍以上,可以成为国泰航空的潜在客户来源。
结尾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国泰航空来说其实充满挑战。
因为这必然会稀释它自身的稀缺性。
要知道,国家立法规定的“区域国际航空中心”并不缺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都是这样的定位。
尤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最复杂的空域之一,平均每分钟就有两架飞机飞过。
这里最丰富的就是机场,香港赤鱲角距离最近的深圳宝安只有80公里,广州、深圳、珠海、澳门等地也有大型机场,都可以作为国际航班的中转站,处理繁忙班次的能力。
更何况国内民航巨头南航、深航等也在粤港澳大湾区设有基地,前者拥有超过900架飞机,规模与国泰航空没法比。
虽然目前国泰在航线和服务品质上有优势,但几年后呢?
要知道,对于中国香港来说只是“太重要而不能失败”,但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可能并非如此。
这道反脆弱拼图真能如愿发挥作用吗?
你可能会说,虽然稀缺性被稀释,但国泰航空也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并没有亏损。
但也存在不确定性。
1946年,一架满载物资的DC-3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东线的“驼峰”,降落在战后已成废墟的上海。
飞行员们很快找到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他们创办了一家航空公司,取名为“契丹”,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是“契丹”,是欧洲贵族对古代中国的优雅称呼,也体现了他们飞越太平洋的雄心。
这是国泰航空第一次和内地扯上关系,但之后和内地的联系就不深了。国泰航空最大的股东是太古集团,国航是第二大股东,但在内地还是能见到它的身影。在大部分机场,已经很少看到深绿色的尾翼标志了。
国泰航空的优势在于其拥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以及与欧美航空公司接轨的优质机上服务。
但这也增加了其处境的复杂性,如果再发生类似“毯子门”的事件,处理不好很容易被夸大为民族情绪。由此衍生的最终问题是,这样的一家航空公司,到底在谁的手中?又该掌握在谁的手中?
这意味着国泰航空需要继续投入耐心和资源来重建和强化品牌声誉。
挑战并未因此减少,幸好漫长的停飞期已过去,航线已恢复,国泰只需紧握操纵杆,乘风破浪。
参考:
()- 狮子山:年轻一代的故事,说到底,时代四代香港人,吕大乐告别至暗时刻,国泰航空在动荡中重启,财富描绘航空业发展蓝图,必须落实机制飞行员本地化,香港01国泰人手短缺问题无缓解迹象,飞行员“硬顶”,雅虎香港仍缺1300名飞行员,国泰航空:尚可应付航班运营,协会:需3年时间弥补,联合新闻网
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所有内容,均基于上市公司依据其法定义务及监管要求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网站、官方社交媒体、定期或临时披露的官方公告等)进行分析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其他商业建议。
本文中所有涉及商业人物的内容均基于通过合法渠道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媒体采访,传记等)的分析和判断,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其他建议。
伟冠商务对于任何因采纳本文或者受本文影响而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