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大模型应用出海成趋势,几类企业表现突出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一位投资人表示,自己正在关注所有“与AI相关的、出海的项目”,同时,也在鼓励所投企业出海,因为海外的商业模式更容易落地,“国内很多客户不太愿意付钱,可以先在国内市场打磨产品,等在国内验证通过后,再去出海。”

在大模型应用出海的大趋势下,几类公司脱颖而出。一类是像阿里、字节跳动、商汤这样的大公司,在海外推出了一些AI应用。另一类是AI初创企业,比如菁英科技、波形智能、逻辑智能等。更大的,比如独角兽,在海外推出了AI聊天应用。Tower数据显示,日活用户数已经突破1000万。还有一类是成立多年的老牌企业,在AI大模型的趋势下不断更新迭代。

对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来说,选择出海,既是商业化的推动,也是顺应潮流。在他们看来,人工智能公司天生就是全球化的,无论是产品还是团队,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应全球市场。相比出海,他们更喜欢称之为“全球化”。

AI 大模型应用出海成趋势,几类企业表现突出插图

估值可翻倍,出海将打开盈利空间

对于AI公司出海的成功想象,一位投资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这家AI视频创业公司视云科技的中国实体注册成立时间为2020年,一直不温不火,2023年取消国内实体后,将总部迁往美国,转向海外,营收增长十倍以上至数千万美元,并在今年以5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一轮融资。

今年6月,该公司在官网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硅谷顶级风投领投,包括、Bond等投资者跟投,投后估值5亿美元,较上一轮7500万美元估值上涨6倍以上。

2022年,该公司推出了一款AI视频生成工具,可实现主播换脸、文字转文字视频直播、虚拟主播创建、语音翻译等功能,去年10月底因生成美国著名歌手泰勒·斯威夫特说普通话的视频而爆红。

创始人徐卓6月宣布已获得超过4万名付费客户,过去一年,公司年化经常性收入从100万美元增长至3500多万美元,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保持盈利。

对于全面转向海外扩张的原因,创始人并未给出明确解释。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利润高、转向海外市场可以更好地触达海外客户等都是考虑因素。此外,海外软件市场更加成熟,出海也有利于初创公司提升估值。

成立9年的来也科技算是这一波AI出海潮中的老将,公司业务涵盖对话机器人、智能文档识别、企业智能助理等。谈及出海,来也科技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范利红提到,公司最初的定位是全球化,“(海外)没有中国竞争那么激烈,中国竞争太激烈,导致价格非常低,而海外利润空间更大。”

范丽红说:“虽然海外市场竞争也挺激烈,但只要你进入这个市场,并且坚持下来了,就能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不会因为少了几个客户就丢了生意,因为合作的代理商、合作伙伴的生意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2021年前后,来也科技开始海外扩张,最初在美国、欧洲设立办公室,后来团队进一步拓展到港澳、东南亚、巴西等地区和国家。范立宏说,客户很清楚,软件和服务要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如果别人卖1万块钱,你卖给他3000块钱,他会觉得你不靠谱,定价不合理。”

所以这样的市场是一个良性循环。“只有定价合理,才能给客户提供好的服务,这种模式对创业者来说会更友好,投资回报空间也会更大。”范丽红说。

波形智能正在为海外扩张做准备,蒋宇晨提到,团队也在做一些测试,“从前期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海外市场的付费率、支付习惯相对更好一些,商业化压力会更小一些。”

波形智能专注于基于长文本内容生成的大模型,目前已经开发了一款名为“哇哇写作”的创作工具,专注于小说、剧本创作等场景。江昱辰觉得,从竞争、付费等角度来看,海外压力会小一些。

大模型打破语言障碍,人工智能应用全球化

除了商业吸引力之外,对于AI企业来说,输出大模型从技术本身来看门槛相对较低。

“我们这一代的公司,特别是做AI的公司,天生就是全球化的。”菁英科技是一家AI视频创业公司,目前专注于AI短剧制作,其创始人朱江认为,“AI没有国界,可以超越语言,超越互联网原有的很多限制。”

“我们认为,目前所有的AI产品都不存在太大的语言障碍问题,有可能一个产品在Day 1就能服务n种语言。”姜宇晨认为,AI创业是全球化道路上的又一步迈进。

范利红认为,因为是通用软件,来也科技出海到其他国家时,产品不需要修改,“编程软件是通用语言,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所以设备成本很低。”

从团队来看,这些公司大多都有海外经验。

在创办菁英科技之前,朱江曾担任泛娱乐公司楚宝科技首席增长官,负责海外市场的输入法、游戏和新奇产品,见证了楚宝从一个小团队发展到在美国上市的过程。“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过去创办一家全球上市公司,是给全球用户看的,我们认为在海外市场会更有竞争力。”朱江认为海外短剧是AI+娱乐超级App的最佳切入点,并推出了AI短剧APP Reel.AI。

逻辑智能是一家音频模型领域的AI创业公司,其产品专注于视频翻译,可将原创视频翻译成14种语言,赋能短剧、电商等厂商出海。逻辑智能创始人徐猛认为,出海的话,英语市场相对饱和,但中东等小语种市场饱和度没那么高,所以这部分的市场价值会比较高。

“我们的团队成员有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所以要看团队对于哪个商业环境更适合职业发展的认知。比如我从高中开始就一直生活在美国,所以可能对中国和欧洲的整体商业环境一无所知。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是我觉得我不太可能在这个土壤上长大,因为对整个商业环境的认知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可能会选择地区这样创业。”逻辑智能联合创始人冯贤介绍,目前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比大概是80%,海外占比大概是20%,主要在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区,但逻辑智能后期会把重点放在海外市场。

“因为我们整个团队都是海归,全球化肯定是触手可及的。”姜宇晨本人拥有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从欧洲回国创业,对小众语言的感触比较深。波形智能年初就开始训练至少13种语言的多模型版本,支持西班牙语、法语、日语,以及这些语言之间的互译。目前团队在小众语言上已经实现了一些PMF(产品-市场契合度),未来会更注重这个方向。

“别着急,慢慢来”

朱江曾参与过移动互联网创业,他认为,今天AI创业的挑战比以前更大,信息比以前更发达,创业者的经验也比以前更丰富。

“这一波创业者很多都有创业经历,很多都是大公司高管,整体素质提高了,只有更优秀,才能在大浪潮来临时成为新的成功创业者。”朱江认为,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挑战。

对于熟悉海外市场的创业团队来说,出海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来也科技面临的挑战是,海外客户的合作方式和国内不一样。“不能直接去市场和客户做生意,海外是代理商模式,不能直接敲客户的门,还是要遵守规则。”范利红提到,在海外,和大型代理商的合作很重要,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的港澳地区,都是比较保守的模式,很难跳过客户信任的代理商伙伴直接合作,敲门拿一两个订单还行,但主要靠自己做基本不行。

最大的挑战是争取当地的大客户。“首先要取得长期供应商的信任,其次要提供成功案例,通常这需要进入项目的第二、三期。对于当地市场,大公司的成功故事很重要,如果没有客户,风险会比较大。”范利红提到,整体开发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除了代理商,来也科技也会和大公司合作,成为他们生态的一部分。在海外,字节跳动、腾讯等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生态战略,因为有很多不同的场景,有些是大公司自己做的,但大部分都开放给各个创业公司,打包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给海外客户。

在ToB场景下,范利红选择一些大型代理商作为合作伙伴,因为他们在企业服务等对接海外厂商方面有很强的资源。他举例说,一些大公司举办的活动,当地的客户和代理商都会来参加,“大咖、大脸都来了”,这对公司业务的开展非常有帮助。客户可能不会因为你是大公司就买你的单,但至少会“约上”,知道这家公司可能靠谱。当他们进入具体需求时,会把这家公司列入考虑范围,进行价格比价。

“对于我们来说代理商的作用就是,如果你能搞定一个代理商,就可能把这个代理商背后同类型的客户都搞定,所以发展成本很低。”范利红说,有的代理商是做系统集成的,有的提供专业服务,来也科技会在每个市场针对某几个行业寻找几个核心合作伙伴来发展业务。

冯贤补充道,另一大困难在于本土的政策,比如欧洲的数据隐私法,这需要前期对国外有更多的了解,对法律法规有清晰的理解,才能制定更快更有效的实施方案。

在蒋宇晨看来,创业者更大的挑战是如何“Go to”(Go to 指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进行商业化的过程)。每个企业在掌握了国内的GTM之后,还需要弄清楚在海外如何做GTM。“中国人可能技术和产品都很好,但怎么做GTM 就不一样了,这绝对是个挑战,需要学习。”她提到。

朱江认为,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适合的商业模式也不同,创业者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比如海外中小企业有付费购买软件的好习惯,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商业模式不好,我们要选择适合的,比如中国大客户就比较愿意付费。”他认为,找到商业模式是这一代创业者必须学习的一课,也是需要克服的一关。

徐萌也有同样的看法。她认为,两边的市场都非常巨大,取决于产品选择的方向和市场,以及对应的市场人群。“在海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前期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调研。进入之后,发展模式跟国内差不多,只是国内可能人口基数大,产品投入市场之后增长会非常快。在海外,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地区增长会比较快,有的地区增长会比较慢。”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有很大机会。蒋宇晨认为,中国团队更勤奋,迭代速度很快。“我看到欧洲那些团队的产品开发速度比较慢,这和我们在中国确实有很大不同。中国在成本和效率上自然有优势。”

在技​​术能力方面,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团队和人才。从AI领域来看,无论是顶级会议论文,还是独角兽企业团队成员,中国人的比例都不低。“中国人在AI领域不是追随者,而是已经走在了创新的最前线。”姜宇晨说。

这是一个人工智能探索的时代,竞争对手很多,但在姜宇晨看来,人工智能是一个增量机会,是一个时代机会。同时,竞争从来都不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公司应该害怕的事情。“竞争就代表着机会,有机会的地方就一定有人。”

“不要操之过急,慢慢来。还是要有策略,想好每一步怎么做,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跟谁合作,形成更好的协作和生态。海外的生态很关键。”范丽红说。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