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出海潮来袭,中国企业踏上新航海征程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崔大宝|节点财经创始人

去年年底,宁德时代员工的电脑桌面上统一设置着:“谁去海外,谁就是公司的英雄。”曾毓群亲自从总裁办下发的新年一号文件,就是一封出海动员信。

从事工业自动化的汇川科技在其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出海是公司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而海外市场规模是中国市场的3到4倍。

无独有偶,钉钉也在6月底将海外扩张计划上升到战略高度,并选拔了研发、解决方案、销售、市场等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混合团队。

进入2024年,出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中国企业如同当年的麦哲伦、哥伦布一样,开启新的航程,开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地域扩张。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出海虽然充满希望,但依然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如何突破其中的难点、堵点、节点?如何疏通?如何把握?

01 难点:思维和行动的转变

回顾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20年,一路坎坷不断,暗流涌动。

第一阶段:2001年开始,在WTO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凭借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以“三来一补”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赚取微薄利润,却名存实亡。

2.0阶段:2008年前后,借助利好的“走出去”政策和相对完备的产业基础,中国企业通过代理商、经销商,以及亚马逊、速卖通等线上渠道,将各类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3.0阶段:2015年至今,中国企业逐渐积累实力,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产能输出和“中国制造”的低端形象,主观品牌打造意愿更强,努力“抢滩”,诞生了华为、大疆、海信、联想、美的、传音、OPPO等一批“潮人”。

从OEM、自有品牌到卖产品再到创品牌,中国企业出海20年,是一个从微笑曲线底端向两端跳跃的典范。

这背后体现出的思维和行动上的转变,也是更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攻克的难题。

所谓思维转变,可以概括为从产品思维向品牌思维的转变。过去,中国制造业“用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即便“拧干毛巾上最后一滴水”,也只能赚到三两毛钱的微薄利润,这可是血汗钱啊。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苹果及其代工厂,在成本上涨的2021财年,苹果营收365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高达946.8亿美元,同比增长65%。苹果的供应链供应商集体陷入了收入增加却利润不增的困境。

如果选择创立自己的品牌,不仅意味着可以把价格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把相应的溢价收入囊中,还意味着坚实的“护城河”、极高的复购率和飙升的GMV。

在这条狭路上,优秀的企业从来都是深谋远虑的。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海尔就坚信“做品牌”,经过 30 年的耕耘,旗下的海尔、卡萨帝、三义波导等品牌如今都已超越家电范畴,演变成一种信任的力量,深深扎根在消费者心中,成为消费者购买时衡量价值与金钱数量的标尺。

2024 年出海潮来袭,中国企业踏上新航海征程插图

反馈到财报,仅截取近十年(2014年-2023年)的数据,海尔营收从969.3亿元增长至2614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1.65%;归母净利润从53.38亿元增长至166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3.44%。

在刚刚结束的欧洲杯和正在进行的巴黎奥运会上,阿里巴巴、蒙牛、海信、比亚迪、vivo、蚂蚁集团等中国企业共同亮相赛场,其实也是品牌思维的体现。我们可以生产、可以加工,但今天我们需要在精神层面被看到、被记住、被认可。

所谓行动上的转变,就是围绕“货”进行深度布局,实现“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面本地化,即从输出产品向输出运营和生态转变,而不是简单聚焦集装箱运力。

近两年被广泛提及的车企自建海外工厂就是一个代表性例子,比亚迪、蔚来、极客、广汽、长安等玩家均在泰国、匈牙利、德国、巴西等地投资设立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或能源工厂。

2024 年出海潮来袭,中国企业踏上新航海征程插图1

当然这样做有规避地缘政治风险、降低关税壁垒的考虑,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必然的,不管你在哪里,那就是你的家,这既是个体的本真心态,也是大势所趋的本性要求。

02 卡点:文化、技术、知识产权

每次大潮兴起,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坎坷与磕磕绊绊,其实始终有三个“卡点”始终如一,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必须攻克的“桥头堡”,也是最重要的“胜负手”,那就是:文化、技术和知识产权。

➊ 文化融合

成功的海外扩张是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的双向历程,其中跨种族、跨语言的文化融合始终是企业核心的体现。

以传音控股为例,其在产品端针对肤色较黑的非洲用户最大公约数,优化了基于眼睛和牙齿的夜间人像面部动捕性能,不仅解决了该区域夜间人脸识别难、拍摄畸变的“痛点”,同时考虑到非洲充电难、信号差等特点,推出了拥有20天超长待机和四卡四待功能的大容量智能手机。

2024 年出海潮来袭,中国企业踏上新航海征程插图2

类似的还有网易云音乐和小米,前者专门设计了更符合非洲用户不使用耳机听歌习惯的功能,并推出了大量部落音乐风格;后者针对印度天气过热的自然条件,在所售产品中添加更多降温组件,并因地制宜采取社区营销,提升市场份额。

因此,如何结合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喜好等禀赋,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至关重要,这对于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走出去尤为重要。

➋技术与模式领导力

在前几波出海浪潮中,中国企业多是学习者和跟随者。但在这一波出海浪潮中,如果继续盲目跟随、学习,很难站稳脚跟。只有硬核技术或者独有模式引领,才能取胜。

典型的例子是风靡七大洲的魅力短剧平台《霸道妻子》,本质是向发达经济体强势输出前沿科技和原创商业(内容)模式,以高维进攻低维,迅速获得成功,随后引来传统社交巨头和元气满满、好莱坞等影视巨头的纷纷效仿。

大疆则是更有说服力的先行者,依靠对底层技术、实用技术的不断锻造和快速迭代,在全球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无人机领域占据70%的市场份额,在美国应急响应领域占据1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无人机领域更是高达92%左右的市场份额,几乎是“霸主”地位。

2024 年出海潮来袭,中国企业踏上新航海征程插图3

探索世界奥秘需要巨大的科研投入,2023年全国研发支出3327.8亿元,同比增长8.1%。得益于顶层样本效应,微观层面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研发投入。

➌知识产权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企业对这一“软财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导致不少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的路上遭遇“无声损失”,损失惨重,甚至被迫退出。

专利:4月初,因与摩托罗拉长期的专利拉锯战,“对讲机”领头羊海能达被美国法院发出销售禁令;汉硕科技则陷入欧美专利风波,应诉成本高达7269万;OPPO、Vivo因与诺基亚的专利官司悬而未决,曾宣布在德国停止销售。

商标:中国瑞幸咖啡起诉泰国瑞幸咖啡商标侵权。这原本是“李逵”打“李鬼”的案子,没想到“李逵”败诉,被“李鬼”起诉索赔100亿泰铢。知情人士透露,泰国瑞幸咖啡在泰国先申请了商标,符合当地法律,可以正常开店。这或许是中国瑞幸咖啡败诉的主要原因。

此外,版权、作者权等也是容易惹麻烦的雷区。

要想摆脱“房间里的大象”,中国企业不仅要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还必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预防、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03节点:中企迎来高质量海外扩张

任正非这样评价华为的全球化:“我们拼过很多次,失败过很多次,但我们还一次次拼搏。”但他呼吁华为人要勇敢、要自信,要跨越太平洋:“我们一直在国内拼市场,一旦市场饱和了,我们又将如何面对。”

正如任正非所言,在某些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已经到达了“天花板”,充满了多维度、全方位、同质化的“内卷化”,企业要想长久生存,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新的体量和新的机会。

走出去、走远、走深、走实,是一个难得的好选择,也是一个必然的课题。

首先,相较于中国市场,海外市场依然是蓝海,鱼大、需求大、空间充足、路径漫长。

比如微短剧作为新的内容形式,不仅吸引了国人,也让外国人看得欲罢不能,显然是一个长期且前景广阔的市场,预计2027年海外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已接近50%大关,但海外电动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空白,潜力巨大。

其次,从服装、家具、家电“旧三家”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家”,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驱动力、前瞻力比以前更强了。

2024 年出海潮来袭,中国企业踏上新航海征程插图4

它们往往天生全球化、开放包容,凭借全产业链运营能力、卓越的技术与制造能力、创新的工具与流程等,能够快速响应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资产配置来平衡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收入与利润。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5363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3417家录得海外业务收入,金额合计8.51万亿元。而202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3382家和8.16万亿元。也就是说,2023年,A股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500亿元,增幅为4.3%。

按行业(申万一级行业)看,8.51万亿元境外营业收入主要来自机械设备、电子信息、基础化工品、医药及生物、电力设备、汽车、计算机、轻工制造、有色金属等行业。

其中,机械设备、电子、基础化工、医药及生物、电力设备五大行业上市公司数量超过300家;从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来看,2023年264家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0%,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和轻工制造领域。

此外,宏观层面的有力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优惠和便利,中国企业“走出去”格局也发生了新变化。

前几天,我读了秦朔的《重新思考“下一个中国”:经济与超越经济》,对此感触颇深。秦朔在文章中写道,未来中国经济面临两大战略机遇:

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世界创新领域;

在中国之外,我们会在世界各地建设工厂、市场、设施、服务,打造另一个“中国”,而且1和2可以循环,构建一个以中国产业能力为支点、以世界为舞台的大循环。

当前,这一愿景与展望正在付诸实践,并且越来越近,属于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星辰大海从未如此辽阔。

*标题图片由AI生成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