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系列政策对楼市影响几何?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苗头认为,这肯定会有用,但不太可能“扭转”市场。

主要基于以下判断:

第一,这一系列政策没有超出预期。

此前,彭博社等外媒早已“剧透”,每次开出的药方都落后于病情的严重程度。

就像你得了重病去看医生,医生会说“进口药缺货了,怎么办?”

二是市场预期和信心不会因此而改变。

贫困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政府贫困、企业贫困、居民贫困。

此次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主要是为了减轻在繁华城市用房贷买房的居民的负担。当然,这对他们来说可能还不够:

为什么只有0.5%?为什么不立即实施?

有钱人不敢花钱、不敢投资,这太可怕了。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系列政策对楼市影响几何?插图

三是房价持续下跌带来的“金融负效应”强化了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储粮防饥饿、守住钱包已成为广泛共识。

有人估计,2022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已经导致中国家庭财富蒸发约20万亿美元。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否可靠,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深受房价持续下跌影响,这是客观事实。

虽然投资渠道极少,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资产保值增值需求强烈,但在经济下行、房价上涨预期大幅缩水、租金回报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他们宁愿守住钱包,少亏少赚,也不愿被坑。

我相信只有两种资产类别有机会跑赢市场。

第一类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核心资产,我把这类资产称为“有价值、有市场”的资产,不管市场行情有多差,只要价格足够吸引,就可以卖出去。

苗头此前撰文称,这些资产位于较高级别的城市,地段也较好,因此只要资产方愿意出售,并愿意在价格和付款条件上做出让步,它们都毫无问题——相比于那些地段一般、设计过时的资产,它们赢在了“地段”这个最低的起跑线上。

如果选错了位置,无论产品有多好,价格有多便宜都是没用的。

当“穷”成为一种流行病,地方政府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时,地处偏僻、没有“铁”(地铁站、高铁站)、配套设施落后的房产,虽然价格看起来很诱人,但即便买来自住,也要注意“馅饼”变“陷阱”的风险。

没有人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销售人员给你描绘的“天上掉馅饼”永远成不了真怎么办?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仍是未来,别说长期规划,就算是中短期项目,也存在着项目取消或延期的风险。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系列政策对楼市影响几何?插图1

第二类是现在和将来可以“租补供给”的核心城市资产。

近期深圳市场出现大资金寻购有息地产的热潮,尤其是商铺等大物业不断有买家入市。如南山攀海拉菲花园二期商业裙房4000多万起拍,6000多万成交;福田中洲湾一期商铺被打包买下;宝安华侨城欢乐海岸地下室层有买家押2000多万定金。

深圳是一个可以容纳大量资本、安全边际相对较高的城市,这也是我一直看好深圳的原因。经过这几年的房价调整,一些资产的水分明显蒸发了很多,开始呈现出与租金收益高度“吻合”的特征。这时候,只要你能够算清楚,就是买入的最佳时机。

请注意,我说的是“买入”,不是“抄底”。我一直认为,房地产市场没有所谓的“底部”,能准确“抄底”的人也不多,如果有,那是因为他运气好。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大致正确”就够了。

喵头于2021年11月重新开始为公众号撰稿。这三年来,因为我经常发看淡房地产的文章,被一些自媒体和少数开发商翻白眼,说我“往自己喝的水缸里吐痰”。

我说那些喜欢看潜在趋势文章的朋友,都避开了这一轮房地产危机。

那些在2022年、2023年盲目拿地、拿项目的公司,如今都不同程度地陷入困境,原以为是“抄底”,现在看来,却是“买”到了半山腰。

保利发展、华润置地、招商蛇口等大型国企,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厦门发展等地方国企,绿地中国、万科等混合所有制企业,新世界发展等港资企业,都在为过去3年的误判“付出代价”。

土地仍在贬值、房价仍在下跌,但债务和贷款利率却僵化,不仅一些房企破产倒闭,就连原本“越过”三条红线的房企,也难以承受资产贬值的压力,一步步滑向“资不抵债”的边缘。

对于仍有大量美元债务未清偿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美元利率持续上涨堪称是吞噬企业利润的怪兽,如果美联储不降息,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将愈发难看。实力雄厚、不甘低调的房地产开发商,一般都会采取置换短期债务、提前偿还美元债务的方式——他们发现,提前还债赚到的钱,比开发新房地产项目的利润要多得多。

所谓的行业发展“新模式”,对于很多房企来说,越来越像是“皇帝的新衣”。你看,中建、中铁建等国企也在没落,深铁、深控等头部企业也出现巨额亏损或利润“暴跌”,这下可不好玩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