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背景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左起:李士墨、卢政委、彭文胜、盛松成、张燕生、赵彦静、王辉

王辉:今天圆桌讨论的主题是“解决中国经济危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这也是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政策思路已进入重大调整和转型阶段?这一增长需要多少万亿才能符合市场预期?

今天是 10 月 19 日。一个月前,即9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我相信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此后的一个月里,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最高决策层到各个与经济相关的政府部门,纷纷推出新政策。

一是9月24日,三大金融主管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随后,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到达了。

首先我想请各位经济学家谈谈这个问题。如何理解这一揽子增量政策和这套政策组合?与以往政策相比有何异同?

改革应该放在需求侧还是供给侧?

张燕生:此次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主要包括宏观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振资本市场、促进房地产企稳五个方面。

至于如何看待这一揽子增量政策?我们先从改革开放的经验谈起。我们衡量经济发展的时候,主要看两个指标:GDP和TFP(全要素生产率)。 2002年至200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47%,TFP年均增长率为4.2%。

什么是新生产力?新质量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因此,我个人认为,2002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是45年来中国新生产力发展最好的时期。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经验和教训,关于时间我就不多说了。

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背景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插图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测算:1991-2015年》,周永峰,《理论探索》,2018年第3期。

有两个原因促成了这一时期的发展。首先,1998年至2002年推出一揽子政策,解决短期内需不足的问题。采取的策略是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投资3.2万亿元。

而且,那次出台的政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真的做到了。 1998年2月,一揽子政策出台,同年10月派出31个检查组,主要检查三项内容:一是检查违规情况,要求出示项目招投标等所有合规证明。 、项目法人责任制度和项目监管制度等。二是检查资金是否到位。三是检查施工是否已开工。例如,某省政府债券投资的交通基础设施远期建设完成后,检查各地区、各工段是否已开工,路堤建设是否已开工,粮库建设是否已开工,国内是否已开工。垃圾处理设施已开工建设等

中期来看,结构性改革将得到解决。我们这里搞金融的人都知道,从1998年到2002年,有金融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我个人认为那段时期对于今天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具有借鉴意义。带来了随后的GDP高增长,也带来了TFP的高增长。

过去45年,哪个阶段的GDP增速最慢?答案是2009年到2022年。2009年以来,GDP年均增长率为7%,TFP年均增长率为2%,但近年来已降至1.21%至1.3%。

所以我有时会想,为什么政府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2012年GDP增​​速超过8%,2015年GDP增​​速超过7%。或者说,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经济?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无论是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振资本市场还是促进房地产企稳,都是为了解决存量不足的问题。短期有效需求。

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背景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插图1

这里将会有一个政策选择。短期来看,是扩大投资更有效,还是扩大消费更有效?哪个是快变量,哪个是慢变量?就投资而言,我们当年的研究结论是,固定资产投资或基础设施投资在2018年达到了峰值。

所以现在,我们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投资高峰已经过去了吗?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且有争议的问题。

增量政策的中期目标是解决当前的另一个问题:内生动力不足。我们目前缺乏信心和期望。什么样的政策可以提振信心和预期?

从长远来看,我非常同意前面几位嘉宾所说的,但是如何改善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债务状况呢?如何利用这一揽子增量政策,用2024年至2027年的四年时间进行结构调整,让中国经济在2028年后慢慢进入高增长轨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刚才的讨论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短期和长期刺激,无论是股市、房地产还是地方债务;另一种观点是解决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问题。现在需要弄清楚的是,中国经济在短期、中期和长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通过一揽子增量政策解决问题?

最后补充一点,我们知道,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3.9%下降到2000年的42.2%。因此,2000年以后,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买车买房,从温饱转向住房和交通。 2000年以来,房地产、建筑、重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对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应该说是要素市场的改革,包括金融、土地、资源等,其中一些领域的改革至今还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为什么?

我的看法是,2000年之前我国改革的重点是商品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我们解决了商品短缺、外汇短缺、资金短缺等问题,但当我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我们看到一些体制机制的改革还没有完成。

现在改革的重点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问题,包括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等问题,现在可能已经到了应该推进这些领域改革的阶段。 。在引进外资层面,也已经到了应该解决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阶段。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