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和央行最新公布的8月份经济金融数据均弱于预期。8月份,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放缓0.6和0.2个百分点至4.5%和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放缓0.6个百分点至2.1%,环比为负0.01%;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放缓至3.4%;新增信贷继续呈现总量和结构上的弱化特征,六成以上由票据融资支撑,居民和企业贷款同比增幅较小。
近年来,我国为稳增长不懈努力,不断推出各类刺激政策。过去刺激政策的基调主要是为生产找市场,政策的可信度根据基调进行排序和选择。这是宏观调控部门应对库存周期,比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以及凯恩斯主义刺激计划,通过扭曲激励等手段扩大总需求,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方式。
近期,不少机构希望新刺激政策能够继续提速;但从近几年的金融数据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消费刺激政策并没有带来信贷宽松,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和居民的有效购买力并没有被刺激政策激活,反而加剧了市场替代效应和有效购买力的收缩,M1增速不断创新低,凸显了一个问题:当前的刺激政策效果有限,作用在于市场主体的购买力,而非消费意愿。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不仅仅是库存周期,还有更为复杂的资本支出周期和房地产周期。更有可能的是库存周期、资本支出周期和房地产周期“相互叠加”,对应的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毕竟,当前存量产能利用率面临需求缺口,导致投资边际收益率递减,房地产从投资品回归到耐用消费品,房地产价值进入去泡沫阶段。这表明稳增长重任在提振民众信心的同时,也需要有效增强市场信任,撬动市场信用创造。
在此情况下,显然更需要重视作为经济支柱的内需,而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不能仅仅依赖政策刺激,关键是如何有效激发经济体系的内在活力。
有效激活内需,越来越依赖于优化制度和市场竞争环境,加快各领域改革开放,拓展市场空间,调整优化生产关系,采取措施为释放经济社会空间争取时间。
事实上,与提供额外资源或财政刺激相比,通过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释放更多空间,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理顺利益相关者关系,创造新的激励约束相容机制,才能有效构建向上向好的制度矩阵。这是所有转型国家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成功经验。
在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念和发展基调,是真正有效激活内需的根本保证和行动指南。
不管是改革还是开放,检验其程度的标准就是经济和社会领域行动的自由。
具体来说,改革开放的有效量化指标主线有三条:第一,在“没有法律授权,什么都不能做”的框架下,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降低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第二,在“没有法律禁止,什么都做”的框架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即尊重企业家的经营自主权,坚信企业家懂得把企业办好;第三,人民的消费自主权和选择自由权。
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权利提供更多的行动空间,投资的边际收益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承担风险。同时,只有权力在法治范围内运行,才能有效降低经济社会活动的非市场成本,政府公共服务才能有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经济才能在自发扩张中蓬勃发展。
内需是我国经济的稳定器。要真正有效地激活内需,授人以鱼的政策刺激应逐步让位于授人以渔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通过制度变迁拓宽经济社会领域权利的可行边界,让更多敢于冒险的人成为创新者和价值创造者。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