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顺应市场新生态,公募基金聚焦零售债券基金业务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雁北 卢慧静
随着个人投资者占比的提高,基金公司积极发展债券基金零售业务。
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积极布局中短债等不同类型债券基金,探索互联网零售渠道,同时鉴于个人投资者对基金净值回撤较为敏感,基金公司在防范风险方面首先做好产品负债端的流动性管理,将净值回撤降至最低。
随着大量个人投资者的涌入,债券基金客户结构发生变化,基金公司纷纷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客户服务。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个人投资者参与债券基金投资,能给债券市场带来利好,注入更多资金会增强市场流动性,但也可能加剧债券基金波动,对债券基金的波动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基金公司专注零售债券基金业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认识到债券基金在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纷纷通过互联网等零售渠道参与债券基金投资,顺应这一趋势,各基金公司也纷纷布局债券基金零售业务。
在产品开发上,基金公司更加注重个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如博时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推出了风险收益适中的债券产品,并根据期限和风险偏好的差异,推出了更多细分类别的产品。
长城基金表示,债券基金投资者主要基于稳健理财的需求,但细化到风险偏好、时间段等需求则各有不同,因此各基金公司都在不断丰富固定收益投资工具箱。
风险控制方面,多家基金公司提及控制净值回撤对于提升个人投资者持有体验的重要性。
天弘基金表示,债券基金会面临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三类风险,其中信用风险的杀伤力最大。过去部分债券基金投资了一些资质较差、流动性不足的债券,当持有人集中赎回基金时,基金净值几天内下跌超过12%,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公司把极端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以高等级信用债券为主,不进行信用沉没,通过择时交易增加收益。
博时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表示,在产品流动性管理方面,将保持合理的流动性资产,不断调整策略,加强精细化运营,适应零售债券基金新的业务模式。
多措并举优化客户服务
基金公司在专注债券基金零售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机构与个人在资金量、风险偏好、投资行为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加强投资教育、优化信息披露等方式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盈米基金研究员李兆婷表示,机构与个人在投资规模、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等方面存在差异,机构投资者通常资金量大、投资期限长,风险承受能力高且更注重长期收益,而个人投资者则更注重短期收益和风险控制。
长城基金坦言,基金公司需要意识到,此次债券基金散户规模暴增的本源动因是市场投资风险偏好的降低,而非债券投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个人投资者对债券基金的追捧包含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随着个人投资者参与债券基金的比例增加,基金公司在客户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优化和改变。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王璐表示,为防范机构资金大进大出可能带来的损失,面对个人投资者数量的激增,管理人需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作为基金公司,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另一方面随着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更加多样化,基金公司需要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月宁补充道。
事实上,一些基金公司已经有所行动,如长城基金非常重视陪伴投资者,鼓励基金经理发声,特别是在净值波动较大时及时解答投资者疑问。
债券市场流动性与波动性同时增强
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逐步上升,这一趋势对债券市场生态影响深远。
吴月宁表示,大量个人投资者参与债券基金,将为债券市场注入更多资金,增强市场流动性,但相较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频率更高,因此债券基金可能需要提高交易频率来应对,或导致市场波动加大。
博时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指出,一方面,个人投资者对债市波动较为敏感,在市场调整时,可能导致债券基金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集中赎回可能给债市带来流动性冲击;另一方面,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会影响债券市场资金的流向,如果风险偏好快速变化,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个人持股比例上升对债券基金的波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璐表示,基金公司需要更加注重回撤控制,同时关注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以及股票、债券市场的相对表现,以保证基金公司能够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优化资产配置。
个人投资者对债券型基金的投资占比与股市、债市的“跷跷板效应”息息相关,对此,王璐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跟随市场周期,动态调整资产配置;二是防止非理性决策,保持长远眼光;三是多元化资产配置。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