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30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增介绍,2023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规则,明确在50个生态功能重要、社会关注度高的水体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确定考核基数,2025年开展首次考核。
他介绍,评分标准构建了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以水栖息地、水环境、水资源保护为支撑的14项指标体系,将“河水鱼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内涵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层面,包括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指标。
“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估试点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黄小增介绍,试点开展了全面监测调查,在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和重点湖泊、水库共设点331个,每年两次开展水生态监测,获取第一手资料。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观测等技术手段,分析研判水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地方,尽快追根溯源整改。组织技术力量,深入一线调研帮扶,分析问题背后的症结,指导地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保护修复。
黄小增介绍,评分规则的发布实施,对长江流域水生态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得到彰显。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5.6%,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监测到本土鱼类227种,较2022年增加34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同比增加3种;刀齿鲀时隔30年再次溯源至长江中游及洞庭湖区;长江江豚数量已回升至1249头,较2017年增长23.4%,沿江省市频繁出现“江豚立浪、沙鸟捕鱼”的美景。
8月30日,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
饮用水水源安全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黄小增介绍,生态环境部重点抓好长江经济带水源保护,今年刚刚印发了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保护区边界标志设立、环境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等重点任务,推动沿江群众饮水安全水平提升。对少数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源,将尽快发布预警通报,指导帮助地方分析问题原因,采取污染治理、水源替代等综合措施,有效防范风险。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向记者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891亿元,支持地方开展流域水污染防治、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工作。截至目前,已实施重点工程项目3900余项,有力支撑了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支持和指导全国24个省28个流域(河段)签署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激发了流域上下游协同保护积极性。
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实现。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I-III类)断面比例为89.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II类,黄河干流水质连续2年保持II类。2024年1-6月,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I-III类)断面比例为88.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虽然全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不平衡、不协调现象仍然存在,城乡面源污染防治仍是薄弱环节,黑臭水体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人民群众的期盼、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黄小增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稳步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深化大江大河、重要湖泊保护治理,研究制定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标准、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技术指南,发布农药、淀粉、柠檬酸等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填补国家排放标准体系空白。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