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联手整治噪声污染,还群众安宁和谐生活环境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生态环境部30日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13个部委单位发布的《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声环境功能区白天、夜间人工监测达标率逐年稳步提升。但防治噪声污染任重道远。

在30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飞介绍,2023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以及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共受理噪声投诉举报约570.6万件,比上年增加120.3万件。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受理的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占比61.3%,位居各类环境污染因素之首。噪声污染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人口密度逐步增大,机动车数量增多,工商业、建筑活动日趋频繁,产生的噪声源日益增多。随着蓝天碧水净地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噪声污染逐渐成为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生活环境质量的短板。

第一财经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市)和1822个县级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将于2023年首次实现全覆盖。此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也已全部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情况评估。

国家联手整治噪声污染,还群众安宁和谐生活环境插图

地方政府创新管理方式,将噪声污染消除在居民家门口。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6个地级市出台了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噪声投诉案件,生态环境部开展了4批42起典型案例督导,受益群众1万余人。

裴晓飞介绍,各地推进噪声监测自动化,到2023年,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核定和系统建设联网。不少地区实行工业噪声排放许可证管理,12万户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放许可证管理。到“十四五”末,实现工业噪声排放许可证全覆盖。

同时,天津、上海、重庆、杭州、昆明、厦门、嘉兴等城市开展安静社区创建试点,目前全国已创建安静社区1700多个;中考、高考期间,通过发布倡议书、公开信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各界自觉减少噪声行为,每年受益考生3000多万;京沪、京广、京哈、成渝、沪昆、贵南等92趟列车配备“静音车厢”。

30日晚间,业内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众多城市噪声中,机场噪声是群众投诉最多的,防治任务艰巨。“我国噪声影响严重、较为严重的机场数量和占比有所增加,形势不容乐观,每年接到的噪声信访投诉都很多。”专家表示,华中、华东、中南地区存在噪声影响的机场较多,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相对较少,与东部机场分布密集、西部分布稀疏的现象相匹配。

生态环境部门此前调查发现,居住在一线城市或旅游城市机场附近的居民对飞机噪音反应强烈。“目前,我国机场噪音污染防治标准不健全,监测不到位,研究不系统。”一位专家说。

国家联手整治噪声污染,还群众安宁和谐生活环境插图1

随着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张可 摄

专家表示,噪声是一种能量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在周围环境中留下任何污染物,而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则具有特定的污染物。噪声污染局限于污染源周围一定范围内,噪声源消失,污染也随之消失;而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存在污染扩散的问题,污染会长期(或相对较长的时间)存在。

另外,噪声源非常分散,很难把一个企业内的所有噪声都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处理,而大气和水污染物可以集中收集处理;噪声的影响含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同样强度的声音对于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噪声污染往往难以界定,而大气和水污染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主观臆断的。

专家建议推广先进技术。鼓励低噪声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及时更新噪声、振动污染防治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推动相关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排放噪声的工业企业要采取切实措施降低振动噪声,加强厂区内固定设备、运输车辆、货物装卸等噪声源管理,避免突发性噪声扰民。

裴晓飞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督促各地尽快完成部门职能分工,逐步解决噪声污染管理职能不明晰的问题;持续督办噪声投诉典型案例,推动噪声扰民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指导各地做好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800个以上自动监测站建设;持续推进安静社区建设、噪声地图应用等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安静声环境的获得感。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