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重新掌控局面的创始人陈默和CEO陆诚的带领下,该公司近期宣布进军生成式AI应用领域;另一位愤而离职的创始人侯小迪则怀揣L4级别自动驾驶的理想开创了新事业。
曾经上演的宫廷大戏,表面上看似平息,实则暗流涌动。
据蓝鲸资讯报道,侯小迪在频繁接受媒体采访,表达对新公司Bot.Auto坚定决心的同时,也在悄悄拉拢图森未来的中小股东,对图森未来的巨额现金表现出极大热情。
一场控制权之争似乎即将打响。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陈默和侯小迪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外界的极大关注。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一些核心信息似乎依然扑朔迷离:陈陌为何离开?侯小迪为何被董事会解职?侯小迪与陈陌夺回图森后,为何再次离开?而高调创业后,侯小迪为何又试图夺回图森?
虽然侯小迪本人通过社交媒体对上述事件作出了回应,但目前尚无完整细节。尤其是被定义为侯小迪对手的陈默、黄泽华、陆成等高管,国内投资者新浪、鼎晖投资,以及图森未来中国的高管和员工,都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保持沉默。
你越安静,越容易激起外界的好奇心。
此后,随着媒体寻找线索,一些细节逐渐浮出水面,被视为图森精神领袖的天才科学家侯小迪,也逐渐展现出外界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1. 创始人的分裂
权力斗争经常发生在具有巨大潜力的明星公司,因为潜力越大,利益就越诱人。
图森未来曾是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和成熟的商业生态,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作为图森未来最重要的创始人,陈默和侯小迪曾多次被外界描述为:
前者是擅长融资和商业落地的连续创业者,后者是天才科学家,是图森未来科技的灵魂人物,而图森未来上市前担任CEO的陆诚,金融背景深厚,是此次上市引入的职业经理人。
典型的人类优质男性。
与其他中概股不同的是,图森未来在上市前曾因自动驾驶技术和数据问题接受CFIUS(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这是一个由美国财政部牵头、涉及美国政府内部多个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在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国家安全风险审查。CFIUS与图森未来最终达成的协议是,新浪任命的两名中方董事任期届满后不得连任,中美公司技术将被隔离,CFIUS将为该公司任命一名国家安全总监。
最终,图森于2021年4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最高估值超过80亿美元。上市之后,图森分工明确,董事长陈默长期驻扎中国,负责运营中国公司,陆诚和侯小迪长期在美国,前者以CEO身份负责美国公司,后者担任CTO并兼任董事。
但由于风格不同,陆诚与侯小迪在管理美国公司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分歧。侯小迪向陈默求助,要求中方董事(此时新浪任命的董事仍在任)以“二选一”的方式做出选择。在与陈默多次沟通后,新浪最终同意并接受了陈默的理由:侯小迪是多年的商业合作伙伴,也是这家科技公司的核心人物,公司离不开侯小迪。
这并非陈陌第一次在人事斗争中力挺侯小迪。比陆诚早几个月离职的图森联合创始人黄泽华就多次与侯小迪发生矛盾,而提出离职的也是陈陌。图森、新浪投资部投资人林铭(化名)形容陈陌是个“专心致志”的人,只要侯小迪提出要求,无论是在美国设立公司,还是加大研发力度,他都会尽力满足。
在罢免陆成的过程中,侯小迪还要求自己出任董事长,理由是陈末常年在国内,而侯小迪一个人在美国,未来需要更大的权力去面对全由美国董事组成的董事会。陈末同意了这一要求,辞去董事长一职后,只保留了图森的一个董事席位。
2022年3月,图森宣布了这一变动:侯小迪出任图森CEO、CTO、董事长,成为图森独立负责人。然而仅仅三个月后,图森便宣布陈陌辞去董事职务,这意味着陈陌彻底离开了图森。
对于陈默离职,官方解释是,未来自己要成立重卡公司,而因为业务上和图森未来有重合,所以为了避嫌才离开董事会。图森未来管理层一位核心成员表示,避嫌确有其事,但陈默并非主动辞职,而是已经大权在握的侯小弟多次以此为由游说陈默的结果。
陈默出于对侯小迪的信任,以及对图森未来发展的支持,同意了。但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辞去董事职务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CEO侯小迪的授权,对他在图森未来的个人利益进行合规审查。
这让陈默极为愤怒。图森未来核心管理层透露:“侯小迪全程知情并参与,项目完全透明,里面没有任何秘密。陈默卸任第二天就展开调查,明显是有预谋的。侯小迪的举动让陈默十分震惊,他以为是侯小迪骗他离开图森未来的。”
陈末似乎再也无法用“公司利益至上”这个理由来安慰自己,于是,陈末与侯小迪彻底决裂,权力斗争的第一枪就此打响。
第二,你为什么不说实话?!”
在权力的斗争中,唇枪舌剑与民意混杂在一起,外界常常搞不清楚哪一方说的是真话。
侯小迪接手前后,新浪委任的董事任期届满,均已不再任职,新任美方董事产生疑虑在情理之中,本该合理解释的事情,却出乎意料地称自己“并不知情”,这让图森在CFIUS审查下再次陷入困境。
据蓝鲸新闻报道,包括侯小迪在内的创始团队和董事会在公司上市之前就已经开始讨论造车,而这一策略背后的原因是2021年是自动驾驶元年,虽然途胜已经展现出绝对优势,拿下重卡订单,但重卡厂商进军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趋势已初现端倪。
为了避免日后陷入被动局面,图森需要一个绝对可靠的重卡代工合作伙伴,而自己造卡车才是最佳方案。图森之所以没有把卡车制造纳入体系,是因为在当前时间点上,它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会影响到现在和潜在的合作伙伴。陈默有多次创业经历,所以由他来创办这家公司是最合适的。
所有安排在上市后至少两次在董事会公开讨论,并保留会议记录。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蓝鲸新闻,侯小迪不仅参加了这些会议,还是图森潜在合作业务的技术负责人,对该项目100%知情。
但诡异的是,当新任董事和美国安全总监对此事提出质疑时,侯小迪却在董事会上泪流满面,声称自己对此事毫不知情。据在场人士透露,侯小迪此举也令当时在场、参加过上一次董事会的董事们感到震惊。
图森时任掌门人的声泪俱下否认,很容易让新任董事和美国安全总监们觉得事情有猫腻。如果侯小迪“无辜”,那陈默肯定牵涉其中。于是就有了前文提到的对陈默的合规审查,后来CFIUS又以技术和利润转移为由对图森展开了二次审查。
这场闹剧很快传到了中国股东们的耳朵里。林明称,事发后,他一直质问侯小迪“为什么不说实话”。林明认为,作为董事长、CEO兼CTO,侯小迪有发言权,有逻辑,把事情解释清楚,而不是自己给自己洗白,让事情变得更糟。
然而,侯小迪对于这些问题始终是“看了不回”,用沉默回应一切。
3. 六个月的独力
权力总是散发着一种诱人的气息,吸引着无数人为之争夺。
从2022年3月吕成辞职到2022年10月侯小迪被董事会免职,侯小迪一人执掌大权达六个月之久。陈默辞去董事职务后,新浪委任的董事任期届满未续任,出现了数月的真空期。陈默和中方股东称,除了被要求配合公司董事会内部调查外,并不知道侯小迪在干什么。
当时,图森董事会中没有中国籍董事,在图森中方业务高管眼中,侯小迪似乎在做一些事情努力讨好董事会,就像他极力与中方划清界限一样,但有些要求却越界了:比如侯小迪以董事会调查为由,要求中方公司向美国公司提交所有在中国的运营数据、代码、车辆行驶数据和员工个人数据等。
董事会内部调查主要针对与图森的潜在关联交易,不涉及上述数据。另外,根据图森上市前与CFIUS达成的协议,为保护数据安全,中美两地业务技术和数据相互隔离,无法互通。
据蓝鲸新闻报道,在任职期间,陆成从未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中国公司索要这些数据。而考虑到中国的技术和数据安全,中国公司不可能向美国公司提交这些数据。基于上述理由,图森中国业务CEO郝建安拒绝了侯小迪多次提出的数据索要请求。
但从时间顺序来看,在拒绝提交资料后,图森中国员工很快收到了侯小迪授权的针对中国团队高管及员工的个人合规审查,侯小迪还以董事会不同意为由,拒绝发放筹划一年、董事会此前讨论同意发放的给中国员工的期权。
图森中国团队早就感觉到侯小迪只是把中国业务当成了自己自动驾驶梦想的一个补充,侯小迪甚至一度要求满足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的诉求,停止与图森极其重要的合作伙伴福田汽车的合作。在此背景下,陈默出于对曾经负责的中国业务以及中方股东的责任感,一度带头出售图森中国业务。此举得到了侯小迪的支持,但由于流程和审批的复杂性,最终未能实施。
然而,侯小迪始终得不到新董事会的信任。在独自经营图森半年之后,侯小迪突然被董事会罢免。董事会向外界解释称,“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对侯小迪的判断力、决策能力,以及作为CEO带领公司的能力,已经失去了信任和信心。”董事会也坦言,这与其发起的审查有关。
侯小迪曾写过一封悲情的公开信,质疑董事会的程序和结论,并称“我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完全透明,并全力配合董事会,因为我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并分析称侯小迪可能是因为“揽责”而被免职。
但实际上,根据图森在2024年5月与CFIUS的和解公告,关于公司的审查结论,图森在与美安会的沟通中并没有任何过错,公司只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与美安会董事的罢免达成和解。这显然不是侯小迪被免职的真正原因。
据蓝鲸资讯报道,一方面,侯小迪所知道的事情最终被董事会发现,再加上他管理混乱、任性策略,董事会最终决定将其免职。
据上述图森员工介绍,侯小迪采用的是集中式管理方式:各个业务部门不允许单独沟通,所有部门都需要向他汇报,他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部门。这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部门之间也很难协同。
也许天才都是傲慢的,不少受访者表示,侯小迪几乎无法容忍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对不同意自己观点的人,他会立即出手。除了集权管理,他还非常注重细节,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公司高管该有的样子。
侯小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反思道,“以前觉得专业人做专业的事情就够了,现在觉得需要制定一个核心策略,把各个层面都凝聚起来……现在我自己对细节的关注度已经没那么高了。如果一个算法题需要一个月才能解决,以前我可能会拍着桌子自己做,但这次不会了。如果做不完,我就不会自己做了。但我会花更多时间在大方向上,在原则和策略上和大家同步。”
但吸取这个教训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也反映在董事会对侯小迪的态度上。据了解,陆成担任CEO期间,是与董事会沟通的主要人员,侯小迪作为CTO,在董事会上只是回答技术问题。但侯小迪出任CEO后,其管理上的不足和言行不一致很快在董事会上暴露无遗,导致董事会最终对他的评价是“失去信任和信心”。
信心往往比黄金更重要。
4. 陈默的回归与侯小迪的离开
作为图森早期的重要投资人,林明在图森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深度介入,直到陈陌离开。据林明回忆,他也是通过媒体报道得知侯小迪被免去CEO职务的消息。虽然他对侯小迪在事件中的表现并不满意,但看在他们多年的交情,他还是打电话给侯小迪表达了自己的关心。
林明称侯小迪在电话里哭诉美国董事们恶意将他撤职,目的是彻底接管图森,他希望林明充当中间人,与陈末沟通,两人联手行使超级投票权,将这些美国董事赶出公司。
超级投票权是上市公司常见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创始人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一般来说,超级投票权只赋予最重要的创始人。但在图森的架构中,陈默与侯小迪均拥有约31%的超级投票权。任何时候,只要陈默与侯小迪共同行使超级投票权,便可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
据参与图森上市架构设计的律师透露,主动提出超级投票权相同的建议的是陈默,这个建议一度遭到律师反对,但陈默相当坚持,他向律师表达的逻辑也很简单:他和侯小迪的股份相同,所以投票权也应该相同。
但对于林明来说,这是一项艰难的沟通任务。因为当时陈陌和侯小迪没有任何联系,所以陈陌坚决不同意林明的要求。背叛事件让他不再信任侯小迪。他甚至主张新浪和其他中国股东跟他一起抛售股票,尽管当时股价已经从高点下跌了95%,以彻底断绝与图森的联系。
这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提议,尤其从利益角度来看。对于中方股东来说,劝说陈陌回归是最有希望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几位中方股东轮番充当中间人,劝说陈陌与侯小迪联手。无奈之下,陈陌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回归条件。第一是让陆诚回到图森再次担任CEO,第二是要求侯小迪的超级投票权授予他,期限为两年。
对于侯小迪来说,当初把他赶出公司的人又被迎回来,显然是一个不容易接受的事情,但为了把把他赶出公司的美国导演们赶走,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答应。
2022年11月10日,从图森未来的公告中可以看到,陈陌在获得超级投票权授权后,解雇了董事会除侯小迪之外的所有美国董事,并任命陆成担任CEO,自己担任董事会执行主席。在此前的回归谈判中,陈陌同意了侯小迪继续担任CTO的请求,但因为解雇侯小迪的董事会已经对其个人展开了内部调查,因此流程要求在调查完成后才能任命CTO。
但陈默和陆诚接手的图森与半年前已截然不同,这也反映在股价上:2022年3月陆诚离职时,图森股价为16.97美元/股,较40美元/股的发行价下跌了58%。但从2022年3月到侯小迪离职的2022年10月31日,图森股价从16.97美元/股跌至3.43美元/股,短短半年时间跌幅达80%。
让陈陌和陆成震惊的有几件事,第一件是侯小迪上任以来几乎没去过公司,而是把所有高管都叫到自己家里开会。当时美国疫情封锁措施早已解除,高层决策者完全不去公司,这很不合理。核心技术高管半年多没有跟侯小迪沟通过,因为侯小迪不喜欢听取他们的建议。
第二,为了在自动驾驶方向快速推进,图森成功完成IPO融资后,侯小迪开始疯狂招募技术研发人员。短短一年时间,图森在美国的研发人员数量从600人左右增长到1000余人。2022年,图森总现金支出近4亿美元。对于一家营收微不足道、距离商业化还很遥远的公司来说,现金流枯竭危机即将到来。
第三件事最为致命。此前合作密切、有订单的重卡厂商和途胜在侯小迪任CEO期间要求终止合作,这毁掉了途胜引以为傲的商业生态。据知情人士透露,陆诚再次出任CEO后,曾试图重启与上述厂商的合作,但遭到拒绝。
“这些重卡厂商终止合作的原因是,当时和图森的沟通变得非常不顺利,他们说图森很强势,根本不尊重他们,再加上内部各种动荡、审查,所以才选择终止合作。”一位业内人士称,“至于为什么不重启合作,谁能保证一个半年换了四任CEO、频频被审查的公司不会再有变动?谁还敢继续合作?”
重卡厂商的退出,让图森的商业化变得遥不可及。如果图森继续承担高额的研发费用,手头的现金很快就会不够支付。所以陈默和陆成回国后,迅速在美企开始裁员。侯小迪对此勃然大怒,甚至公开指责图森解雇了数百名被其视为“极其优秀”的员工。
当时,图森昔日的竞争对手大多已破产或转型做L2辅助驾驶,图森更失去了美国重卡合作伙伴,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和CFIUS审查。为何侯小迪仍对大举扩张保持“积极”态度?据蓝鲸新闻报道,侯小迪曾表示,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原因是,他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融资解决现金问题。
但显然,融资环境不容乐观,回国后陈默和陆诚开始倾向于减少美国业务,转向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重建业务生态,但侯小迪不接受:图森一定要做L4级自动驾驶,主战场一定在美国。
经历闹剧之后,陈默和陆诚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无条件支持侯小迪的野心,他们需要面对公司账面资金在逐渐减少的客观现实。2021年末,图森未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38亿元,但一年后的2022年末,图森未来只剩下6.15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据蓝鲸新闻报道,三人关于未来方向的讨论多次以不愉快告终。暂时失去超级投票权的侯小迪也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在最后的董事会上被采纳。于是他愤然离开公司,并带走了部分核心员工,准备打造新的“图森”。
故事有了新的起点。
5. 新的控制权争夺战
站在新的起点回首,战斗的影响仍未消散。
侯小迪离开后,乱象造成的“烂摊子”还在继续。在经历了剔除美国业务、暂停上市、股东诉讼和临时限制令之后,图森未来在2024年5月与CFIUS达成和解,表明图森未来没有过错。8月15日,图森未来宣布进军生成式AI领域,与《三体》IP达成合作,试图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尽快实现商业化。
侯小迪一边努力为自己创办的Bot.auto筹集资金,一边不断接受媒体采访,表达自己对自动驾驶的愿景和梦想。原本,陈默和侯小迪可以分道扬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结局。然而事实上,一场新的控制权争夺战已经开始。
据蓝鲸新闻报道,侯小迪授予陈陌两年的超级投票权,将于11月到期,2024年12月的股东大会将选举产生新董事会和董事长。图森内乱之后,或许更多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深耕图森管理运营的大股东大多站在了陈陌一边,而中小股东则被留下来作为侯小迪的突破口。
天才科学家、坚持梦想的悲剧英雄、谨慎勇敢的男人等等,都是媒体给侯小迪贴上的标签。据多位接触过侯小迪的媒体人透露,侯小迪长着一张对世事漠然的娃娃脸,真诚的沟通和表达不断表达着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热爱与坚持,很有个性。近来,侯小迪活跃在公众视野中。据上述知情人透露,侯小迪在争取支持的过程中,把陈陌定性为商人,把自己定性为科学家,“大家都会相信科学家”。这正是上市初期陈陌极力挽留的侯小迪天才科学家形象,但现在双方却站在了对立面。
“图森选择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一是因为商业模式可行,二是因为美国卡车司机工资高。”图森中国一位员工说,“其实在无人驾驶汽车落地方面,国内的政策和环境更友好,我们在美国发展得更快,就是为了更快实现商业化。”但侯小迪还是选择美国作为他下一步创业的目的地。
蓝鲸新闻报道称,侯小迪正在向投资人推介Bot.Auto的项目计划。计划显示,这家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的公司已完成1050万美元融资,并计划在2024年完成2500万至5000万美元融资。投资圈人士告诉蓝鲸新闻,侯小迪已经开始与国内资本进行密切接触。
但在图森未来中国股东眼中,自动驾驶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技术之一。国内资本投资自动驾驶其实是在重复图森未来老路,只要非美国资本投资“可能涉及美国国内安全的公司”,必然会再次引发CFIUS的审查,这个过程会产生内耗,影响公司业务。
根据博特的项目规划,侯小迪认为公司2027年就能实现盈亏平衡,2028年实现规模盈利。在接受甲子光年采访时,侯小迪认为2026年上半年,自动驾驶就能实现比人类更低的每公里运营成本。不过,他也坦言,这并不是行业共识,“别人也不信,只是大家都活在自己的信念里。”
在如今的资本环境下,用梦想换取投资显然十分困难,而一级市场的投资者也变得十分务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侯小迪能够重新掌控图森这家账面上至少有 7 亿美元现金和短期投资的公司,“通过创业实现个人信仰”的道路对他来说显然会更加轻松。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图森虽然从未正式对博特展开商业竞争调查,但确实有权随时这么做。同时,图森掌握着一些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IP(已公开的技术知识产权),并开始授权给其他需要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侯小迪需要继续做L4级自动驾驶,无论如何也避开不了这些基础IP的授权。
据消息人士透露,在争取中小股东支持时,侯小迪曾表示“一定把图森拿回来”。尽管侯小迪已经失去了图森美国董事和全体创始合伙人的信任,但他依然充满信心。
故事还在继续。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