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三大券商首席分析师:多重因素致债市深度调整 短期走势或震荡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文静
8月份以来,债券市场宽幅波动,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跌至2.10%、2.33%,并连续多个交易日震荡调整,作为金融投资主力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也进入净值调整阶段。
中国基金报记者就本轮债券牛市的成因、风险因素及未来走势,采访了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杰强、申万宏源研究首席债券分析师金千静、华福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徐建等专家。他们普遍认为,若国内经济企稳回升明显,债券市场走势或将出现反转。整体来看,预计2024年下半年债券市场将呈现震荡偏弱格局。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固定收益部总监张杰强:短期来看,央行的风险提示、专项债发行节奏、理财投资经验等可能加大债市短期波动;中期来看,新旧经济体对债务融资的依赖程度会有天然差异,债市走势仍有惯性。
申万宏源研究首席债券分析师金前静:预计2024年下半年债券市场将呈现震荡偏弱走势,本轮资管机构持有债券的久期普遍较长,负债端的风险偏好也较弱,债券市场的久期风险和兑付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华福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官徐亮:如果债券利率继续像之前那么快下跌,如果未来经济明显回暖,利率可能出现快速上涨,类似之前的金融赎回,这时候大部分投资组合都会面临净值的大幅回撤,很容易导致市场行情出现极端下跌。
“资产荒”等多重因素引发共鸣
上半年债券市场运行平稳
中国基金报记者:如何看待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的“债券牛市”?
张杰强:我们认为,本轮“债市牛市”可以用“基本面+机构行为+货币政策”三条主线来解释。首先,从需求端来看,经济周期对政府、居民和企业支出的影响有所加强,制造业、建筑业景气度持续下滑,尤其是受美国大选、美国经济衰退预期等影响,外需下滑风险加大;从供给端来看,上半年并不疲软的制造业生产活动开始受到需求不足的拉动,企业难以形成主动补库存的动能;从价格端来看,前端和后端价格均面临波动,重新通胀仍难。
从长期看,债券市场面临的最大背景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房地产等旧经济融资需求减弱,新经济尚在培育过程中。中短期基本面呈现量增价跌趋势。7月份政治局会议指出,下半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要“付出更大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
其次,“资产荒”助长收益率下行,4月份存款自律机制发布禁止人工付息的提案,导致各大银行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加之7月份央行意外降息引发存款大迁移,资金也纷纷流向非银机构,存款转移、理财认购等也进一步推升了固收基金规模。
此外,由于信贷需求不足,中小银行无力与大银行竞争,只能专注于金融市场业务,也加大了债券的配置力度。保险机构在保费扩张、存量资产到期压力下,也加大了债券投资。同时,企业融资需求疲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缓慢,理财、债券基金等非银机构的配资压力依然较大。
金乾静:2024年以来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的“债券牛市”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推动。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减弱,信贷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2024年7月政策利率随之下调,基金利率自年初以来也呈现单边下行趋势,是推动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的核心因素。二是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加之“手工补息”被取缔,债券资产相较于存款资产的性价比提升,存款从银行转向理财、基金,负债端的扩张使得资管机构普遍加大对债券资产的配置。
此外,银行、保险公司在债券配置方面也表现强势,强大的配置力也是推动此轮“债券牛市”的关键因素。
警惕“债务牛市”
利差及期限错配风险
中国基金报记者:债券牛市给银行、保险公司带来哪些系统性风险?
张杰强:从银行角度看,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的“牛市”将带来银行净息差、期限错配等风险。
一方面,在实体融资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大型银行纷纷增加贷款供给支持实体经济,甚至发动“价格战”,以低成本提供贷款,部分贷款利率甚至低于同期国债;另一方面,银行为争夺存款资源,变相提高存款利率,规避存款自律机制的限制,居民部门也通过延长存款期限增加收益,截至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净息差进一步下滑至1.54%,大型银行净息差下滑幅度最大,银行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
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同样较高,债券收益率普遍难以覆盖负债成本,不少机构希望通过增加长期利率配置,寄希望于资本利得。同时,近两年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增长强劲,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小银行的业务空间,迫使其增加债券配置。在负债成本高企、利差不断压缩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在中小银行利润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负债增速在下降,但交易数据显示其久期并不低,毕竟在负债端高成本压力下,只有长期博弈才有获胜的希望,而在这个过程中,资产负债匹配可能就会弱化并加剧久期错配风险。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一方面,保险投资端面临债券收益率下降、协议存款收紧、非标城投供给不足、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多重不利影响,“资产荒”加剧,债券配置比重被动。另一方面,保险负债成本下降缓慢,传统储蓄型保险近年来销量较大。储蓄型产品具有保本保息、发行成本高的特点,在理财净值化、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尤为受到投资者欢迎。但保险资产端降息幅度大于负债端,利差损失风险开始累积。
金乾静:银行和保险公司是典型的债券配置机构,倾向于在高收益点进行配置,主要以票面策略为主;因此在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不佳的时候,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配置力量会明显相对较强。
对于银行而言,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票面利率下降会降低银行资产端的收益,从而加大银行净息差风险;同样对于保险而言,随着超长期国债利率的大幅下行,超长期国债利率也会随之上行,与保险定息利率同样的倒挂格局也会加大保险利率差损失的风险。
徐亮: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上升和价格调整。如果债券牛市是缓慢的,利率下降速度合理,那么后续利率快速上升的概率较小,系统性风险较低。但如果债券利率继续像以前一样上升,如果未来经济明显复苏,利率可能快速上升,类似之前的金融赎回,这时候大部分投资组合都会面临净值大幅回撤,可能出现极端下跌。
关注经济基本面、制度行为、货币政策、海外等因素
《中国基金报》:经过一系列“组合拳”的冲击,近期债券市场波动剧烈,您认为“债券牛市”是否已经结束?需要关注哪些因素?
张杰强:决定中长期走势的核心还是宏观经济走势,如果新旧动能成功转换、实体经济活力增强,或者财政政策大幅扩张,再加上理财赎回等反馈,债券牛市才会真正被动摇。
关注四个核心变量:从基本面看,经济波浪式运行的特征没有改变,财政力度、微观实体感知等经济周期变量至关重要,政策效果和企稳的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从制度行为角度看,资产荒何时结束,关键在供给侧,即融资需求何时回暖,取决于微观主体活力、政府杠杆率、经济增长结构等。另一个思路是通过财政扩张撬动内需,这个过程会增加有息债券的供给,短期内必要性、概率性和可行性会更高。
从货币政策角度,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方面,一是大方向仍是“精准有效”,实际情况是稳中略松;二是结构性工具大于总量工具,特别是在房地产去库存、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仍可能推出增量措施;三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窗口期(比如下调0.25%)集中在三季度,用于补充流动性缺口、对冲国债发行等。
海外方面,从中美利差或外汇稳定来看,此前外部平衡对货币政策的制约较大,但近期这一情况出现逆转,中美利差倒挂收窄,人民币升值,汇率压力得到一定缓解。后续美国大选对风险偏好和外需的影响需持续关注。
金乾京:随着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逐步摆脱以房地产、基建为中心的传统增长模式,中长期来看,中央无风险利率下行仍是共识,但中央无风险利率中长期下行并不意味着债券一直处于牛市,债券大调整发生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2年末。
从短期来看,预计2024年四季度债券市场走势将较为坎坷,主要基于三点:第一,信贷增速下行趋势最陡峭的阶段已经过去,2024年四季度降息概率较低,对债券牛市将存在制约;第二,2024年8月下旬开始,资金面和短端收益率有望触底反弹,对长端也会造成一定扰动;第三,央行对长期债券的干预已经进入实用模式,尤其是从机构配置端入手,将削弱对债券需求端的配置力量。
徐亮:从利率的下行趋势和节奏来看,最近这波利率下行已经结束,短期内利率再次出现震荡,但是下行趋势并没有被打破,未来需要关注经济基本面,如果经济继续企稳,如果出现反弹,债券牛市可能就此结束,这个需要观察。
下半年债市或呈现震荡偏弱格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认为短期、中期、长期债券市场将会如何表现?
张杰强:央行从金融安全角度对债券市场风险进行预警,是为了避免债券市场单边预期的形成及其不断强化,由于顺周期金融因素的存在,以及机构规模导向导致的利差问题,央行需要对其风险进行预警,防止类似硅谷银行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债券市场的节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扰乱。
从总体趋势看,短期波动放大,中期惯性犹存。当前利率水平从横向对比和历史维度看已处于低位,短期内央行风险提示、专项债发行节奏、理财投资经验等或将增加,债市短期震荡。中期来看,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宏观经济易呈现量增价跌走势,新旧经济体对债务融资依赖程度有天然差异,债市仍有惯性,经济也需要低利率环境助力,建议投资者保持中性久期,增加产品选择,避免信贷过度下沉。
金乾静:预计2024年下半年债券市场将呈现震荡偏弱走势,从供给侧来看,预计2024年下半年债券供给将有所增加,将一定程度上缓解机构债券资产配置的压力;从需求侧来看,近期央行也不断规范银行、公募基金的债券投资行为,预计一定程度上将削弱机构过度追长债的行为。
考虑到2024年四季度降息概率较低,当前债券收益率与政策利率偏离较大,四季度资本市场收敛、稳增长政策落地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监管机构债券久期普遍较长,负债端风险偏好较弱,债券市场的久期风险和兑付风险也需特别关注。
徐亮:展望后市,从短期利率来看,如果国债发行继续加速,资金面的波动也将导致相对较低的短期利率发生改变,另外,随着外汇换汇点的降低,外资持有境内短期债券的性价比下降,其对境内短期债券的偏好和购买力度预计也将小幅下降,整体短端品种也可能呈现震荡走势。
长期利率方面,在基本面和政策面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利率继续上行的动力并不强。从防风险角度看,债券利率大幅上涨并非适宜情景。压力消退后,银行的债券抛售行为可能减弱,未来长期债券也将出现波动,短期利率快速下降的概率也在减小,未来30年期利率在2.3%-2.45%附近波动的概率较大。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