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行为的转变还体现在公募市场规模的变化上,权益类产品与债券类产品背道而驰,差距进一步拉大。数据显示,相比三年前火爆的权益类产品,避险基金青睐的债券型基金占比大幅提升,甚至超过权益类产品4.45万亿元。
“今年以来,无论是行业数据还是我们公司的情况,都显示投资者心态发生了变化。”一位头部基金公司人士对财新表示,他们观察到了这种变化,并根据新情况做好流动性管理和仓位管理,对投资者行为的变化也进行了审慎应对。
投资者加速“卖肉”
近期,关于公募基金持有人赎回增多的讨论持续升温。有人称:“2021年山顶买入的投资者,已经疯狂抛售股票了。”对此,第一财经随机采访了多位投资者,其中有人表示“觉得钱没希望拿回来了,已经赎回了钱”,也有人表示“还是想把钱拿回来再卖”。
“以前总听人说投资有‘微笑曲线’,但在我看来,这更像是‘苦笑曲线’。”“亏本卖出团”成员肖潇在回顾自己的投资经历后对记者说,他所说的“苦笑曲线”是指产品净值先涨后跌,净值曲线就像一个“倒U”型的苦笑。
需要指出的是,“微笑曲线”一般用于基金定投,比如按月定期投入资金,意图在下跌过程中不断收集廉价筹码,让持股成本不断摊薄。但据潇潇介绍,他一般是因为看到自己持有的赛道近期上涨才选择加仓,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定投。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部分投资者选择“止损离场”的主要原因,还是近三年公募基金的表现。Wind数据显示,股票混合基金指数()已连续收获6个“半年负线”,截至8月6日,该指数累计下跌39.35%。
从主动股票型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下同)来看,以2022年之前成立的3527只产品(仅统计首期基金,下同)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在有近三年数据的3235只产品中,有3023只基金收益为负,占比93.45%;其中,收益“减半”的基金数量为568只。
2021年8月成立至当年年末的292只产品中,自成立至8月6日累计收益为负的有284只,占比超过97%;累计收益跌幅超过40%的有118只。其中,成立于2021年8月31日的恒悦品质生活,成立至今累计跌幅高达72.78%。去年的年报显示,该基金近八成份额由散户投资者持有。
也就是说,在这一轮市场大起大落中,如果你在2021年高点买入,大部分基金至今仍未收回本金。数据背后,是真金白银入市的新股民。而从数量上看,像潇潇这样不计成本选择逃离活跃的权益市场的投资人,并非孤例。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2022年之前成立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最新基金份额较2021年末已减少近6885.73亿股。记者注意到,基金赎回节奏也在加快,今年上半年基金份额减少1970.76亿股,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45%,较2022年同期增加逾80%。
与此同时,投资者赎回、业绩下滑也让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基金规模“缩水”较为明显。据第一财经统计,2021年末,上述3527只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基金规模合计为6.09万亿元,而今年二季度末,这一数字已缩水至3.28万亿元,缩水率超过46%。
债券基金规模已超越股票基金
这种投资者行为的转变还体现在公募市场规模的变化上。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市场规模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达到30.71万亿元。在创历史新高规模的繁荣之下,受到避险基金青睐的债券型基金份额大幅上涨。
一方面,在发行市场,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722只基金成立,以基金成立日期计算,总发行规模7207.2亿元。其中,177只主动权益类产品募资近500亿元(496.98亿元),占比不足7%;而债券型基金产品募资规模超过80%。
这与2021年主动权益类产品的火爆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数据显示,2021年共发行产品1997只,发行规模2.94万亿元,其中主动权益类基金募集占比超过46%,债券型基金占比为25.51%。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股市。在有数据的3452只债券基金中,超过六成的债券基金实现基金规模增长。从绝对值来看,上半年基金规模增幅超过百亿元的产品有23只。如上半年增幅最大的是广发双债加A,达365.88亿元;广发7-10年期国开A和长城短债A紧随其后,同期分别增幅208.87亿元和182.26亿元。
“我们目前重点运营(持续营销)几只业绩比较稳定的债券产品,另外,主要的销售渠道方向也做了相应改变。”“今年我们主推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比较大。”“今年债券型基金比较好卖。”……多位今年主打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基金公司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
可以看出,在权益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债券型基金正接手权益产品的“流量密码”,实现规模大幅提升,长期来看,权益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规模呈现同向发展的局面,且后者规模有所超越。
第一财经日报分析,按照一级分类,2021年末,股票型基金(含股票和混合型基金)资产规模为8.54万亿元,比债券型基金的6.88万亿元多1.66万亿元;而今年二季度末,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已超过10.6万亿元,超过股票型基金(6.16万亿元)4.45万亿元。
为什么“越跌越逃”
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行业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今年投资者要不惜一切代价抛售仓位。第一财经从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投资者赎回加速和不满情绪已经传导至公司和渠道。
“我们也观察到了这种变化。”一位头部基金公司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无论是行业数据还是我们公司的情况,都显示投资者心态发生了变化。”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基金投资者通常会选择“深陷泥潭不赎回,价格稍有上涨时卖出”,“抄底”的投资者相对较少,但今年情况不同。“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已经连续三年多处于回调,基金净值的下滑也影响了投资者对后市的信心;再加上投资者个人理财安排的一些因素,才出现了这种新的变化。”他说。
另一家专注于股权投资的基金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现在流动性更重要,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更愿意配置较为稳健的资产。他透露,“我也觉得钱没希望收回来了,但暂时还没赎回,因为暂时不急着用这笔钱。”
网上流传的某机构关于客户大规模赎回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金融需求占比72%,其中,提及最多的前三大原因是还清房贷、补充经营现金、业绩不佳或面临下滑风险。
“业绩不好就是原罪,不管你怎么说怎么做,如果亏了钱,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华北区基金市场部一位人士告诉《财新》,有些投资者坚持了很久,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才“止损”,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受到很严重的伤害,信心通常会受到很大打击。
他认为,持续的市场波动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信心不足,会趋于谨慎,减少对风险相对较高的主动权益类产品的投资;而且近两年主动权益类产品的表现并不理想,部分基金会退出,转向相对稳健的产品求稳,就像今年债券型基金发行量和规模的持续增长一样。
前述头部基金人士表示,这种现象(投资者加速赎回)也在提醒基金公司,应根据新情况和经营管理的变化,做好流动性管理和仓位管理,审慎应对投资者行为的变化。
如何重获民众信任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业绩的低迷,公募行业面临着业绩下滑、口碑下滑的压力,如今正逐渐突破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心理防线。从一窝蜂入市到“止损”出逃,基金公司如何才能重拾投资者的信任?
“重拾投资者信任的重中之重是提升产品性能,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体验和获得感。”上述华北市场部人士告诉《财新》,基金产品不同于消费品,产品销售的完成意味着服务的开始,要把产品售后服务、投资教育和陪伴并重,避免出现过去重销售轻服务的局面。
他认为,基金公司应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响应和解决能力,加强投资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客户体验和陪伴,丰富服务场景,提升服务水平。“最终目的是要努力提升投资者的持股体验,努力提升投资者的投资获得感。”
“在权益投资方面,我们也鼓励在长期投资逻辑框架允许的投资范围内,抓住阶段性机会,争取为持有人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但现在主要是在情感、心理层面提供服务。”一位专注于债券基金的基金公司人士认为,不管是债券基金还是权益产品,最终还是归结到产品定位本身,在产品定位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客户的体验和感受。
前述头部基金公司人士也有类似看法。他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首先要注重产品业绩本身,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提高业绩稳定性,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地教育投资者,引导投资者坚守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理性、策略地看待当前市场波动和净值下跌,避免非理性投资行为给投资者账户造成现实损失。”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