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程诚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重要持股公司披露中期业绩预告,八成公司业绩预增,而推动业绩增长的秘诀就是“持续研发”。
随着A股上市公司积极发布半年业绩预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持股公司以整体优异的业绩表现受到市场关注。
截至7月24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位列前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中,已有12家发布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10家业绩预喜,如瑞芯微净利润同比增长率预计超过5倍。
在业绩高增长的公司中,持续的研发投入成为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例如上市不到两年的江波龙,通过持续的研发走出了行业低谷,并在行业回暖时取得了不错的增长。根据最新的业绩预告,江波龙预计今年中期业绩同比将增长近一倍。
江波龙走出低谷并实现明显转身
作为一家2022年8月上市、专注于存储产品市场的公司,江波龙7月19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8亿元至92亿元,同比增长137.39%至148.18%;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5.2亿元至6.1亿元,去年同期亏损5.96亿元,同比增长187.26%至202.36%;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4.7亿元至5.6亿元,同比增长177.76%至192.65%。
仅从以上指标的变化来看,江波龙的营业收入水平维持在高位(历史高位为101.25亿元),显示其营收较为强劲;其业绩扭亏为盈,尤其是在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中,非经常性损益对业绩的贡献仅为9%左右,这意味着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而并非仅仅依赖一次性收益。
以江波龙2024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44.53亿元)、归母净利润(3.8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3.63亿元)计算,其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中值分别为45.47亿元、1.81亿元、1.52亿元,季度增速分别为2.11%、-53%、-41.87%。由此可见,从单季度业绩来看,公司营收继续保持增长,而单季度业绩环比增速则有所放缓。
江波龙上市近两年,刚好走过一个行业低谷复苏周期。公告显示,公司上市前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97.49亿元、归母净利润10.13亿元。而到了2022年、2023年,江波龙营业收入分别为83.3亿元、101.2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3亿元、-82.8亿元。2023年公司营收首次突破百亿,但业绩却出现大额亏损。公司业绩向上的拐点发生在2023年四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重回正值,环比增长119.18%。 今年一季度,环比增长598.15%,同比增长236.93%,截至中期业绩预告,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近一倍。
江波龙在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全球半导体存储市场处于行业上升周期,与去年同期的行业下行周期形成鲜明对比。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公司提前预判行业宏观趋势,充分发挥规模、技术、封测、供应链、产品、市场品牌等综合优势,多措并举大力拓展公司各项业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行业处于上升周期,意味着江波龙等存储产品供应商或将持续享受产品价格稳定或上涨的红利,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基金”)的持股情况来看,大基金在2022年8月江波龙上市后成为其前十大股东之一,持股2571.43万股,占总股本的6.23%,持股数量和持股比例一直没有变化。相较于2022年三季度末大基金持有江波龙股份约13.29亿元的市值,今年一季度末上涨至约24亿元。截至7月25日,江波龙股份市值与一季度末相比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大基金持股市值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不断加强研发让众多企业抢占先机
从全球存储市场来看,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巨头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规模优势,占据着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事实上,在存储行业周期中,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龙头厂商通过调整产量、控制价格等方式,推动着行业周期的快速变化。业绩方面,三星电子2024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其营业利润同比暴涨1452%,达到10.4万亿韩元(约合547.04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超出了市场分析师的普遍预期,市场预计其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将达到5万亿韩元(约合263亿元人民币),创6年来新高。
相较于三星电子、SK海力士的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江波龙仍是一家“小公司”,能与大公司竞争的产品也仅限于嵌入式存储、移动存储产品等少数产品领域。相似之处在于,三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均实现业绩大幅增长,二季度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下半年或将继续发力。有机构预测,未来几年高带宽存储器(HBM)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达到70%。
7月初,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询问江波龙:“公司未来是否有布局HBM的计划?”该公司回应:“公司旗下苏州元成拥有高堆叠晶圆封装(HBM技术的一部分)的量产能力,但目前无法生产HBM。公司将持续关注该技术,并在产品应用层面提前开展相关研发工作。”
但作为一家上市不久、市值近400亿的细分行业龙头,江波龙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始阶段。
2023年6月,江波龙启动两起并购案,一是通过旗下Lexar以2.05亿美元收购巴西存储巨头SMART及其全资子公司SMART的81%股权;二是以1.32亿美元收购力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70%股权。力成科技主营业务为存储芯片封装测试。两起并购案均在2023年下半年完成。此次并购动作体现了江波龙在国际市场的努力和产业链的垂直布局。
经营业绩方面,根据公司半年业绩预告,两起收购“一方面为公司打造韧性十足的国际国内双循环供应链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报告期内两家控股子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为公司贡献了正的收入和利润。”
从江波龙此前的发展和现在的动作来看,在国内存储器行业取得良好的竞争地位后,公司已开始全球化竞争和垂直整合产业,以突破发展天花板。早在今年3月,江波龙创始人蔡华波就公开表示,当前存储器厂商的一大经营痛点是面临营收“天花板”,而他认为研发、封测一体化能提升公司竞争力。
公司能否实现业务全球化、经营改善,不仅考验公司管理能力,更是对研发实力的重大考验。江波龙无论行业景气与否,都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据统计,2018年至2023年累计研发费用近15亿元。如2022年、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56亿元、5.94亿元,增幅约67%,但这两年是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阶段,2024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36.37%至2.22亿元。
业绩预告中,江波龙表示,“报告期内,研发费用较2023年同期保持较快增长,公司长期投入自主研发的战略不断收到良好效果,公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报告期内,公司企业级存储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公司自研主控芯片业务保持上升趋势,对公司主营业务的‘护城河’和‘助推器’作用进一步凸显。”
其他与江波龙一样重视研发的大型基金持股公司还包括长川科技和安洁科技,其中长川科技和安洁科技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2亿至2.3亿元、2.24亿至2.36亿元,变化幅度分别为876.62%至1023.12%、-4.69%至0.42%。
2017年年中,国资大基金购入长川科技571.52万股,占总股本的7.5%,参考市值为2.12亿元,持有该股已达7年。大基金在持有期间虽有增持、减持,但持股比例始终居高不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基金持有长川科技3074.07万股,占总股本的4.9%,参考市值为10.33亿元。
同样,大基金于2019年三季度新购入安集科技614.46万股,占总股本的11.57%,参考市值为8.07亿元,持有时间已近4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基金持有安集科技495.35万股,占总股本的5%,参考市值为6.77亿元。
北斗星通,8年主力基金持股
今年中报预计亏损
在大基金持有的已发布今年中报预告的公司中,北斗星通是大基金持有期最长的,达8年。
2016年中报中,大基金新购北斗星通5875.44万股,占总股本的11.6%,参考市值为19.78亿元。截至2020年三季报,大基金持有北斗星通股份减少489.91万股至5385.53万股。经过多次减持,截至2023年末,持有股份为3605.08万股,持有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降至6.63%。今年一季度持股情况保持不变,期末参考市值为11.52亿元。
大基金持有北斗星通股份数量较多,持有期较长,但同时,北斗星通出售的股份数量也较大。纵观北斗星通2016年以来的业绩,201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5168.3万元,期间最高年度盈利2021年2.03亿元,最大年度亏损2019年6.51亿元,2023年1.61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4625.37万元。2016年至2023年,北斗星通7年保持盈利,归母净利润合计9.19亿元。剔除亏损,8年归母净利润合计2.68亿元。 这反映出北斗星通的盈利规模虽然仍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是增速波动较大。
据北斗星通今年中报显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000万元至4500万元,同比下降198.59%至210.9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亏损8100万元至8500万元,同比下降1157.56%至1209.78%。
作为我国卫星导航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北斗星通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芯片、模块、板卡、天线等基础器件/部件具备先发优势。不过,北斗星通在业绩预亏公告中指出了三点原因:“1、受下游需求放缓影响,高精度模块销量未达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导致营收和毛利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2、国际代理业务受国内替代及上游供应不足影响,利润出现下滑。3、陶瓷部件业务因募投项目完成,折旧摊销大幅增加,且产品处于量产爬坡期,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
除了北斗星通,综合性半导体产品公司士兰微中报预计也出现亏损,但情况有所不同。根据士兰微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000万元至-2000万元,减亏1122万至212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预计1.2189亿元至1.3189亿元,同比下降19%至25%。 结合一季报,当季公司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527.77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为1.33亿元,也就是说,今年二季度公司亏损在472.23万元至1472.23万元之间,较上一季度有所减少。实际上,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亏损3578.58万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为5889.92万元。也就是说,从2023年到今年一、二季度,士兰微亏损的主要原因都是非经常性损益导致的。
据士兰微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公司持有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中,宇能科技、安路科技等股价下跌,导致其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税后净收益-16217万元”。这意味着,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尚未在业绩中得到体现。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同比增长约34%。
大基金一期、二期均持有士兰微股份。大基金一期2021年三季报以8235万股成为士兰微前十大股东,大基金二期2023年年报以6197.5万股成为士兰微前十大股东。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大基金一期、二期持有士兰微股份情况未发生变动。
(本文于7月27日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的个股仅供举例分析,不作为投资建议。)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