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分化加剧:豪宅与外环新盘的冰火两重天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没有能力吸引“流量”,没有资本收获“眼球”,现在面临多大的压力、未来这些地产项目如何突围,都是摆在项目运营者和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第1部分

差异化加剧,客源向高端聚集

上海的城市半径仍在扩大,但周边房产却成为楼市下行的“弃儿”。

有维数据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至7月24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累计销售28806套(不含临港“双限房”),其中外环以内(内环内、内中环、中外环)销售8642套,外环外(外郊环、郊环外)销售20164套。

虽然外环线新房销售数量不低,但如果考虑到巨大的供应量和销售周期,今年以来上海郊区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异常严峻。数据显示,1至7月,上海市外环线内房屋平均销售率为44.26%,而外环线和外环线外房屋销售率分别为30.13%和18.77%。

图片

越出手越难卖,这是人们对上海楼市的总体印象。前几年一度风头正劲的崇明、临港、大虹桥等地,成为新一轮的“硬骨头”,昔日的辉煌终于成为昙花一现。

据凤凰地产上海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推出的133个楼盘项目中,39个项目的销售率不足两成,九成以上位于外环以外。临港东来1号自5月开盘至今仍为0套网签,奉贤丰发共售出5套房子,松江国贸绿园销售率不足3%,金山华芳唐悦售出3套房子,青浦徐泾蟠龙里销售率达20%。

图片

这些偏远郊区的物业,由于区位短板,对营销和运营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临港万象东来1号为例,该项目距离上海市中心50多公里,距离临港新片区主城区约14公里,是中铁十五局集团在上海的首个住宅物业,也是与临港投资控股的首次合作。

作为曾被万众期待的“首秀”,东来一号去年第二季度就开设了展厅,经过整整一年的招商引资、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据说营销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今年5月,项目以低于联动价的价格开盘,加上赠送家装大礼包、渠道铺货等,几乎所有常用的营销手段都用了,但结果依然残酷:截至7月26日,东来一号的销售业绩为零。

图片

“滞销”成为外环楼盘的共同命运,在5%的优惠限制内,远郊区的楼盘大多已将优惠发挥到极致,即便加上渠道铺货和一些停车券、免物业费、送家电等“边缘”促销活动,仍无法吸引更多客户购买。

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上海外环线嘉定、金山、青浦、奉贤、松江五区共有超过3.3万套新房等待消费。

图片

第2部分

每一项“新政”其实都是对外环建筑的“二次伤害”

5月份以来,全国及上海房地产市场进入政策密集释放期,降首付、降利率、降社保,限购门槛越来越低,对上海外环楼市来说,不是机遇,而是“祸害”。

图片

以上述临港东来1号为例,项目负责人表示,5月27日上海“九条措施”发布后,更多购房者关注市区楼盘,这让远郊区县的临港市场更加冷清。

一位负责奉贤区某项目的营销经理告诉凤凰地产,“一些原本打算在这里买房的人,看到新政策降低了首付门槛,就想加紧努力,买离市区近的房子。”新政策出台以来,他所在的项目现场客户不增反降,“客流量都被市中心吸走了。”

放眼全国,这种“抱怨”方式依然在沿用。

所以廊坊、天津“指责”北京步子迈得太大;嘉兴、昆山“指责”上海太谦虚,但在整体大环境低迷的当下,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犹如一剂“强心剂”,不能丢。

“抢占核心城市、核心区域优质资产”今年以来在全国被广泛提及,上海中心城区豪宅成为富豪首选的资产配置,相比上半年上海23栋豪宅千亿销量,郊区楼盘销量明显黯然失色。

图片

第 3 部分

“去库存”出路何在?

形势已经严峻,城市管理者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崇明、金山、临港等地的住房供应量开始减少,并逐步暂停土地供应,以消除这一轮住房供应过剩。

房地产市场新房种——分配式保障房似乎即将到来。虽然一种观点认为,分配式保障房将对地方商品房造成一定冲击,但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或将指定企业实体收购过剩的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从而实现郊区去库存与拆迁安置目标同步实现。

凤凰地产上海站注意到,5月6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在答复建议中提到,对部分商品房销售有一定困难、合作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可以试点创新“住房券安置”方式。

图片

郊区住房市场库存过剩已成为现实,市场正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我们对未来也应抱有积极期待。新建商品房是为了满足居民新的住房需求、改善居住条件而存在的。无论如何,郊区新建住宅不应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