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到现在,中国企业一直试图在价值链的两端与欧盟市场对接,即将上游关键零部件(主要是电池)和下游整车出口到欧盟,从而将整个生产环节保持在本地,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远优于欧盟甚至任何潜在竞争对手。
至于电池本身,欧盟85%的前驱体、60%的石墨、约50%的电解液都依赖中国。去年欧洲议会通过法案,要求到2030年,从单一国家进口的关键矿产(单晶硅、碳酸锂等)占比不得超过65%。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能占据关键原材料供应如此高的比例。但解决“自给自足”的问题,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持续投入,必要时还是要引入中国投资。
一个细节是,欧盟国家斥资130亿美元扶持该公司,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产能远远落后于计划,产品质量让客户失去信心。有消息称,宝马取消了对该公司的20亿欧元订单,转而向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远景能源提供大型圆柱电池。
欧盟拥有数千万美元的新车市场,出于种种原因,并未直接对中国企业关闭大门。欧盟此次提高关税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中国产能成本,二是吸引投资。
土耳其的动作很明显,虽然没有加入欧盟,但与欧盟有关税同盟,之前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40%的关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中国企业到土耳其投资。当比亚迪签署10亿美元投资协议后,附加关税就立刻取消(只剩10%)。土耳其显然是想充当汽车产能输出欧盟的桥头堡。
但土耳其投资并不像欧盟那么便利,如果让中国企业自由选择,不受任何限制,很可能会选择配套设施和体系相对完善的德国,更重要的是周边国家总是愿意提供配套服务,包括匈牙利、西班牙等。
匈牙利投资得分高
中国企业投资欧洲的逻辑一直是市场导向是前提。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欧盟是平的”——没有关税壁垒,没有海关,但实际上人流、物流都是有成本的,独立的地理单元还是有意义的。简单来说,“人少的小国”无论投资政策多么优惠,生产成本多么低(其实小国的生产成本不可能很低),都很难赢得整车厂和电池厂的大笔投资。
那么,市场规模达到及格线就成了一个硬性指标,退一步来说,本地市场小也没关系,同一地理单元内不受限制的周边国家也可以算作本地市场。
其次依次是决策独立性、对华友好程度、政治稳定性、投资和税收政策稳定性,再者是生产成本和供应链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在欧盟四大国中,欧盟委员会掌握着关键的行政权力,成员国能否实现商业政策独立是企业投资考察的重点。
匈牙利在这几个维度得分较高,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辐射东欧市场的国家,该政权在四次选举中基本都轻松击败对手,政策连续性较好。
2022年,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资建设电池工厂,规划产能及投资额高达73.4亿欧元,成为匈牙利历史上最大一笔外商投资。
EVE 在匈牙利投资10亿欧元,规划电池产能为30GWh。比亚迪在匈牙利塞格德投资50亿欧元,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为20万辆,预计2025年底投产。
截至目前,蔚来汽车、亿纬锂能、恩捷、科大利、欣旺达、国轩高科、华友钴业、航科科技、华塑科技、沃尔沃、震宇科技、智佳能、路特斯、smart、上汽名爵等均已宣布或已在匈牙利投资,2023年,匈牙利引入的外资中58%将来自中国。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