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家!沪深市场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非 ST 公司自救难题待解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与此同时,部分非ST公司,包括数家市值上百亿的公司,已引发或面临“面值退市”风险。其中,相关公司一位高管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公司股价跌破1元的因素还可能包括市场情绪波动下的误杀,以及在20个交易日的窗口期内,往往来不及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现状的资产重组、再融资等资本运作。

面对此类非ST公司的自救困境,有法律专家建议适时推出新公司法“无面值股票”机制,给予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司灵活调整的空间。也有公司高管建议优化制度安排,给予非ST公司更充足的检查时间。

(注:现行交易类退市规则均写为“1元退市”,但部分上市公司公告中仍使用“面值退市”,作为原始规则概念,已成为市场普遍接受的用语,因此本文简称为“面值退市”。)

局长秘书: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自救,股价在梦里上涨

市场资金在“面值退市”上的大起大落,让一些在“1元股价”线上挣扎的非ST公司时不时窒息。近几个交易日,吉时传媒、亚泰集团、利源股份、华夏幸福等股价一直在1元“面值”附近震荡,东方集团、岭南股份则再次跌破面值。今日,山子高科突然跌停,报收1.11元/股。

当前,在低价非ST公司群体中,面值退市的警报此起彼伏。

今年面值退市案例数量再创新高。据财联社记者统计,今年已退市或拟退市的49家公司中,涉及面值退市的有36家,其中非ST退市公司有4家。这4家公司中,有的近三年(2020-2022年)信息披露评级在优秀(A)、良好(B)区间;有的2023年财报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还有的市值、业务规模、员工数量都相当可观。相比那些已经封顶的风险警示股,这些非ST公司的情况似乎还不算太糟。市场选择面值退市的背后,有公司自身的风险因素,也有市场环境变化的压力。

“一方面,市场环境对低价股并不友好,其实并不是所有低价股都有严重问题,前几年不少公司热衷于高分红、转股,导致股本大,当市场情绪不好的时候,股价容易走低,现在的情况是之前环境、政策下企业无法考虑的,如果有整改措施,企业就能更加从容应对政策调整,更有利于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一些周期股目前处于行业底部,市场本身给予的估值也比较低,如果恐慌情绪蔓延,也会导致误杀,这种情况下退市其实对各方都不利。”一位股价连续多个交易日在1元以下的上市公司董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A股当前股价低于1.5元/股的公司有百余家,其中不少非ST公司来自钢铁、水泥、航空等板块,比如前面提到的亚泰集团、重钢、酒钢宏星、山东钢铁、金隅集团、宝钢股份、海航控股等。从市值来看,不少公司都在百亿级别,比如市值约650亿元的宝钢股份,市值约460亿元的海航控股,市值超过200亿元的辽钢股份、永泰能源等公司,最新市值近200亿元的绿地控股等。

注:市场数据截至7月19日收盘

危机面前,部分企业虽有自救行动,但面对行业景气度低迷和市场环境变化,其短期效果往往有限。如重庆钢铁在实施回购注销的同时,还于7月17日晚间公告称实际控制人将斥资1.5亿至3亿元增持公司股份,但18日股价仅上涨2毛钱,报收1.05元/股,此后两个交易日均维持在此价位。再如海航控股,虽然同样有关联方增持计划,但公告日其股价仅高开低走,最新收盘价已回落至1.10元以下。

前述上市公司董秘也认为,低价股抵御“面值退市”风险或将是一场持久战。“从目前的环境来看,部分股票可能长期维持在低价位,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但企业也要有信心,尽最大努力继续经营好产业和资本两个市场。”他坦言,“目前公司仍面临面值退市风险,但相信即便被市场误杀,未来仍有突围的机会。”

当被问及股价跌破1元的感受时,该书记苦笑着说,“我的情绪随着股价波动,不分白天黑夜,日夜操劳,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甚至梦到股价涨起来。团队一直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我们基本用尽了所有办法。目前,大股东、债权人、合伙人、当地相关部门都支持公司自救,他们都不希望公司因为投资者恐慌引发的误杀而退市,目前公司基本经营比较平稳。”

36 家!沪深市场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非 ST 公司自救难题待解插图

企业:期盼政策支持化解退市危机

现有的面值退市案例显示,“1元”与“20天”具有明显的引力效应:即股价越接近1元,股价走势越“沉重”,越容易被吸引下跌;跌破1元后,越接近20天的尾声,公司自救措施的有效性衰减得越快。

目前,包括非ST公司在内的企业应对面值退市风险的短期手段多为增持、回购、引入外援等,此类举措优点是决策时间短、能快速救急,但可能仅起到短期脉冲效应,无法在面值退市“持久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要快速解决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公司经营基本面,还要寻求优质资产的合作机会。”华东某上市公司高管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作为上市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国资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政策支持,帮助公司真正走出困境。“对于那些还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我相信不会有一刀切的做法,希望监管能在资产注入、引入战略投资者、破产重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这样的企业用时间换取空间,这不仅是化解退市危机,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对于政策扶持,另一位公司高管也向记者吐槽:此前国资实际控制人曾入股公司纾困,但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营进一步引入国资资金缓解危机的计划目前陷入停滞,因种种原因一再拖延,导致股价低迷,面值退市风险逐步积累。

对此,近期有一桩新案例值得关注:海银股份连续17个交易日收盘跌破1元,在即将触发面值退市之际,其于7月18日宣布停牌,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进军固态电池领域。目前,此举为公司缓解退市风险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也为改善资产质量和基本面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在记者采访中,“时间太紧迫”是自救公司的普遍感受。“我们希望在成熟资本市场票面退市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市场情况,进一步完善现行规则。比如,非ST公司如果遇到1元退市,缓刑期能否延长20个交易日,给公司更多时间调整?”前述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提出建议。

记者注意到,在沪深市场首次引入面值退市制度时,2007年1月起施行(现已废止)的《中小企业板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特别规定》规定,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低于每股面值,首先实行退市风险警示(*ST);退市后90个交易日内,如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高于每股面值,可申请取消退市标签;如未出现上述情形,公司股票将被摘牌(见下图)。

参照美国股市,据法律专家相关研究文章,以纽交所为例,其“1美元退市”标准是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跌破1美元,然后给予触发该条件的公司6个月的补救期。如果公司补救措施有效,且在补救期内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高于1美元,则可以免于退市。

专家:新公司法引入“无面值股票”机制适宜

“面值退市”并不是本次资本市场改革推出的新规则,但它在沪深市场已经运行了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案例,至今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在当前环境和新形势下,除上市公司外,一些市场专业人士也对进一步优化票面退市规则提出了新设想。

36 家!沪深市场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非 ST 公司自救难题待解插图1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裴丽菁向财联社记者指出,除了借鉴海外经验外,面值退市也有法律渊源,即之前版《公司法》第127条规定,“股票发行价格可以按照票面金额计算,也可以高于票面金额,但不得低于票面金额。”这遵循了公司资本充足率的原则。

今年7月起生效的新《公司法》新增了“无面值股份”的概念: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将发行的有面值股份全部转换为无面​​值股份,也可以将无面值股份全部转换为有面值股份。采用无面值股份的,发行股份所得款项的半数以上应当计入注册资本。(见下图)

裴丽菁律师认为,“无面值股份”的出现使得股权与注册资本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实现脱钩,方便上市公司股权的调整。同时,“无面值股份”不再有面值的概念。与之相对应,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评估似乎更注重其市值、交易活跃度等指标。

他建议,在新《公司法》已经实施的法律环境下,沪深市场可适时推出上市公司由面值股票转换为无面​​值股票的制度安排。

记者注意到,目前A股市场已有无面值发行的例子,如2022年上市的中国移动,每股没有面值。权益变动方面,即使有面值,国内市场也有实际减持案例:如民灿坤B,因即将触发面值退市,于2012年实施6股减持至1股;2013年,面临同样风险的建车B(时称建摩B),实施4股减持至1股;新三板,上市公司武侯高科,于2019年以改善公司财务结构、优化财务指标为由,实施5:1减持。

参照美国股市,股票缩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拉高股价至1美元以上的情况,也有降低股价以提高公司每股指标来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的情况。

民灿坤B案之后,监管层在2012年也曾表示:对于因市场指标而非财务指标触发退市的纯B股公司,一方面鼓励公司通过大股东增持、公司回购、股份减持等方式维持上市地位;另一方面,支持公司选择自愿退市。(见下图)

但上述案件发生后,2020年,东风B减持想法被否决,监管层指出,东风B股票因面值退市,是投资者对其股票价值“用脚投票”的体现。实施减持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基本面,也不能有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业绩,反而是对退市规则的规避。如果放任通过减持刻意规避退市规则,面值退市制度将成为一句空话,不利于清理资本市场生态,也难以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摘自东风B关于收到退市审查受理通知书的公告)

可以看出,监管层的态度不仅是要保证面值退市制度的有效性,更看重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包括核心竞争力、业绩等。如前文所述,建车B虽然通过减持暂时避免了面值退市,但今年以来,由于基本面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再次引发了市值退市。如果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善,退市终究是必然的。

对此,有市场人士建议,对于符合各项规定、具备一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ST上市公司,若其股价因低价而面临跌破1元的风险,可以尝试实施股份减持,这样既不影响面值退市加速问题严重公司出清的基本功能,也能兼顾各方利益。

比如近期出现的非ST公司按面值退市的案例,除了给股东造成损失外,一些作为其股权质押方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将面临更多不确定风险。

专家还指出,现行制度安排其实也考虑到了极端外部环境下上市公司批量触发交易性退市指标的问题。沪深交易所《上市规则》对交易性退市有明确规定:证券市场出现重大异常波动等情况的,交易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本条(节)规定的指标进行调整。

“这其实就是要分清哪些是上市公司自身的内部因素,哪些是引发交易退市的市场等外部因素。”专家指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