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8点,央行宣布,自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同时,为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自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调整为1.70%。
上午8点30分,央行官网发布新闻稿,宣布阶段性减少对参与中长期债券的MLF机构的MLF担保品。
随后,9点公布的1年期、5年期LPR均下行10个基点,分别至3.35%、3.85%。
下午2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步下调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隔夜、7天、1个月期产品利率均较上期下降10个基点。
市场分析认为,近年来货币政策框架面临更加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除了稳增长、稳物价外,防止资金闲置、稳定房地产市场、平衡国内外利差等多重目标更加凸显,政策重心也呈现出自主决策性、跨周期性特征。
权威市场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前临时回购、逆回购利率都是在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基础上加减点位确定的,而今日公开市场操作招标方式的优化,已经表明央行已经明确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而当日公布的LPR则迅速作出反应,与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进行等量调整,这也表明LPR报价转向更多参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由短期到长期的利率传导关系正在逐步理顺。
此次降息有何意义?与以往降息有何不同?降息对楼市、汇市、债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后续货币政策将如何进一步解读?是否还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可能?
此次降息与以往有何不同?
距离去年8月政策降息已过去11个月,本次降息虽然符合市场预期,但与以往相比传递出了不同的政策信号。
仔细分析,此次降息有五大信号值得关注。
信号一:招标方式由“利率招标”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
权威市场专家对财新记者表示,考虑到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主要政策利率的职能,为增强政策利率的权威性、有效稳定市场预期,需要将招标方式优化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并明确标明操作利率,这也是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的体现。
信号二:LPR报价“变锚”。
7天逆回购利率明确为央行主要政策利率。财新研究院副院长吴超明认为,降息后LPR报价同步下调,表明LPR与7天逆回购利率挂钩,形成采用类似SOFR的短期市场利率方式,同时与1年期MLF利率脱钩,而“7天逆回购利率-LPR利率-存贷款利率”成为新的传导路径。
信号三:MLF政策调整
今年以来,受长期债券供给放缓、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长期债券收益率持续快速下降,创20年来新低,债市反转风险不断累积。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次新举措,即逐步取消对中长期债券的MLF参与机构的MLF质押,可以有效释放市场长期债券存量,进一步增加可流通债券规模。目前,MLF余额超过7万亿元,大部分以国债、地方债作为质押。如果参与机构在减少质押物后再出售长期债券,将释放大量债券,有效缓解债券市场“资产荒”压力。
信号四:强调“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控”,暂时增加稳增长目标权重。
近日,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出炉:GDP增速4.7%,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增速5.0%,位于年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区间“5.0%左右”的中间。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坚定不移实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这意味着下半年宏观政策将适度向稳增长倾斜。吴超明认为,目前“稳增长、稳物价”的目标已经摆在首位,优先于“稳汇率、防风险”等其他目标。
信号五:利率走廊宽度进一步收窄。
作为政策利率之一,三年期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各下调10个基点,与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调整幅度保持一致。
建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此举有利于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缓解LPR下行带来的利差收窄压力。同时,将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SLF利率是利率走廊的上限,超额准备金率是利率走廊的下限。如果超额准备金率不变,SLF利率下调,利率走廊的宽度也会相应收窄。
它如何影响住房、汇率和债务?
继7天期逆回购与LPR、SLF“降息”同日实施后,对房地产、汇率、债市的影响触动了市场的神经。
房地产市场方面,各地房贷利率将进一步下降。
5月17日,房地产“一揽子”政策陆续出台,目前,各地区房贷利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城市、部分银行首套房贷款利率已降至3.0%以下。
中国指数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LPR连续5年以上下调,有利于引导首套房利率进一步下行,继续降低购房成本。预计未来各地一二套房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和预期,降低购房成本仍将是支持释放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对债市影响看,将有助于带动长期利率反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认为,此次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的实施,将通过金融市场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促进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巩固经济回升势头,打破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预期减弱的负循环。
他认为,为避免长期债券收益率持续超调,预计央行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保护和引导:一是继续呼吁加强预期引导;二是适时借贷国债,及时纠正和阻断债券市场风险的积累;三是增加市场中长期债券供给。
当日,国债期货集体收涨,主力30年期合约上涨0.33%;主力10年期合约上涨0.27%,创收盘新高;主力5年期合约上涨0.21%;主力2年期合约上涨0.08%。
从汇率影响来看,央行降息本身不会增加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在下调政策利率的同时,央行宣布,有售中长期债券需求的MLF参加机构,可申请阶段性减少MLF担保品。
东方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表示,由于国债是MLF抵押品的主要构成,这意味着当前的政策是增加二级市场国债供给,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适度上升,在维持正常的上倾收益率曲线的同时,控制中美利差倒挂的程度,缓解本次降息可能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
王庆认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中美利差,而是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因此,此次央行降息再次表明,在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汇率因素对央行降息的制约有限。
当日收盘,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2737,较上一交易日下跌65个基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1335,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0个基点。
后续货币政策将如何落实?
央行淡化MLF政策利率属性,逐步将LPR报价与MLF利率脱钩,逐步降低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度。近期,淡化货币信贷规模、推动国债买入卖出、向利率调控框架转型等一系列举措受到市场广泛关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日趋清晰。
温斌指出,目前我国既有短期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又有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这主要与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有关。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利率传导机制的逐步完善,不再有太大两个政策利率的必要。
为此,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提出,央行将明确以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体政策利率,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色彩,逐步理顺由短期到长期的传导关系。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发生重要转型。
目前,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和效应已逐步淡化,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明确为央行主体政策利率。
7月15日MLF利率未调整,但7月22日公布的LPR出现下降,表明MLF利率对LPR的参考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温斌认为,过去央行释放流动性、通过MLF释放基础货币,未来可能主要通过降准或央行购买国债等方式释放基础货币。随着MLF量度逐渐萎缩,其本身的政策利率地位也会被弱化,不排除MLF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新的贷款定价“基准锚”确定后,LPR报价将出现重要改进。据统计,目前LPR报价中降点贷款占比已达40%左右,说明LPR报价已不能代表最优惠客户的贷款利率,存在提升空间。
温斌认为,新的贷款定价“基准锚”应贴近现实市场交易,与金融市场主流利率深度对接,逐步实现利率“双轨合一”,因此DR系列(以隔夜为主)的可能性最大,相关改革也应进一步研究推进。
广发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钟林南认为,利率调控框架的过渡是一个长期过程,政策利率的培育、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关系的梳理已开始显现成效,下一阶段可能完善的环节包括“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向存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和“存贷款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吴超明预计,货币宽松仍是大方向,不排除进一步降准、降息的可能。首先,未来真实需求的恢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降准、降息仍有必要性;其次,外部制约因素趋于缓解,降准、降息存在空间;第三,为配合财政政策力度,也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另外,面对目前国有银行和城商行净息差已跌破1.5%的盈亏平衡点,预计下一阶段存款利率或将有所下调。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