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创新引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路径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深圳:科技创新引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路径插图

深圳总是令人兴奋

2024年2月18日,农历新年后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被媒体称为新年第一会。

会议强调了一个理念: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成为“再造新广东”的重要路径之一。

广东不仅是经济大省,更是科技大省,已构建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产业与科技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深圳创新、科研水平一直居整个广东省前列。

截至2023年末,深圳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1%,位居全球前列。

科技创新的成果体现在经济增长上。

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深圳GDP突破万亿元,从一万亿元到两万亿元用了六年时间。

2021年,深圳GDP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从2万亿到3万亿只用了5年时间。

深圳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一个罕见的特点:极高的密度。

到2023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4万家,每平方公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家,居全国城市第一;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到742家,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有专家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六个90%。

它的意思是:

90%以上创新企业为本土企业

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

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

90%以上研发资金来自企业

九成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企业

重大科技项目90%以上发明专利来自龙头企业

目前,深圳已建成至少5个创新地标。

比如,深圳坪山区拥有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向东沿坪山区锦绣路,短短3.6公里内就聚集了13个专业园区,已有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其中包括11家上市公司。

这是深圳最著名的大道,简称BT大道,2023年生物医药总产值近230亿,占坪山区生物医药总产值的89%。

想要在基础科学、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一流的人才必不可少,也需要大量的科学设备。

深圳为此设立光明科学城,希望以此为基础,加速推动前沿科学领域的突破。

官方数据显示,光明科学城累计投资超过500亿元建设,其中合成生物学研究、脑分析与模拟、材料基因组学等一批重大科研载体取得重要进展。

深圳缺乏世界一流的大学,因此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需要特别的规划。

南方科技大学是深圳正在建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代表,与此同时,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等一批新型大学也在规划之中。

2023年是南科大建校13周年,学校深化校企战略合作,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截至12月中旬,共建立联合实验室110个,其​​中2023年新增联合实验室25个。

这是一条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推进的道路,增强校企深度交流,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拉动+创新驱动+教育联动+人才带动。

只有各项制度相互配合,才能有效衔接原始创新的第一公里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论创新。

在新兴产业方面,深圳新能源汽车基本形成了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到动力电池成品,从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气总成、配套充电设施到整车制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比亚迪2023年销量302.44万辆,同比增长61.9%,夺得中国年度销量冠军、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其中,出口量达24.28万辆,同比增长334.2%。

比亚迪深汕汽车产业园一期16栋厂房已全部投产,二期正在加速量产,预计2024年出口量将继续增长。

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已与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联动,形成港口+贸易+工业企业的贸促圈。

小漠国际物流港作为一座深水港,定位为深圳港东翼发展的核心港、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港、华南地区外贸汽车滚装枢纽港,未来将打造成为国际汽车贸易枢纽。

如果说2月18日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是在为全省经济描绘蓝图的话,深圳则已先行一步,展开了多项探索。

龙年已至,深圳永远时尚、永远热闹。

深圳:科技创新引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路径插图1

深圳:科技创新引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路径插图2

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中国经济的下一阶段发展方向,是追求新的高质量生产力。

官方的定义是:

新质量生产力是由革命性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带来的,其特征是创新,关键是高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放眼世界,18世纪以来人类至少经历了四次生产力的重大飞跃。

它们也被称为四次技术革命。

如果是纺织机械的创新。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帮助人类实现了由手工业向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过渡。

它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不同于人力、畜力、水利的新型动能,把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社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电力。

电力作为新能源,成为科技进步的驱动力,开创了以电为载体信息快速传输的新时代,发电机、内燃机、蒸汽轮机、汽车等的出现,不断将社会生产力推向新的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原子能、航空航天、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技术革命。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带来了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生活自动化,人类由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这场科技革命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前两次。

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创新技术为先导。

2018年以后,中国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曾宪举认为,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在当前背景下已经表现出三个突出矛盾:

1. 全球价值链嵌入式技术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2. 传统生产要素配置模式遭遇瓶颈

3.产业模式亟待向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转变

新一轮战略制高点争夺已经展开。

在任何一次产业转型中,一个国家的一个或几个重点城市都发挥着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作用。

深圳无疑是全国基础最好、前景最广阔、发展潜力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深圳的前瞻性规划布局了卫星制造及应用、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新健康技术等未来产业。

郑永年教授此前曾提出,培育新高质量生产力,需要推动基础科研、应用技术和金融支撑等新三大支柱,实现产业全面升级。

在郑教授看来,新三大驱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

1. 拥有一批具有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2.拥有一大批能够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企业或机构

3.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转化资金支持充足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董小元认为,新生产力的特征就是创新,科技创新是深圳最亮眼的金字招牌,是培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深圳正在用实际行动回应国家的迫切期盼。

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科教兴市,到90年代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十年规划、创建国家高新区,到本世纪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再到新时期全面创建创新型城市。

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测算,2023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41.9%,相应从业人员比重为44.9%。

这是一座主要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城市。

深圳及周边地区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世界上优秀的技术创意转化为产品并实现规模化量产,是创新成果转化和落地的首选之地。

进入2024年,中国经济保持强劲韧性,得益于以深圳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城市长期探索新路径、强化企业主体、搭建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生态。

未来,深圳将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高度水平。

深圳:科技创新引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路径插图3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