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出炉,信贷均衡投放效果初显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2024 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出炉,信贷均衡投放效果初显插图

均衡信贷配置效应开始显现

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55.32万亿元,同比增长8.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6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8万亿元;企业(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08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3440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889亿元。

具体来看,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13万亿元,同比增幅虽有所降低,但环比增幅季节性较大,总量保持平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6月新增信贷2.13万亿元,同比减少约9000亿元,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居民和企业部门表现均不佳。在他看来,此次信贷同比大幅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实体融资需求不强,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6月不少银行存在抢贷现象。但今年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法优化,“反空转”政策出台,抢贷现象或将大幅减少。

从结构看,零售贷款依然偏弱,居民消费和购房意愿有待提振;企业贷款方面,中长期贷款连续4个月同比增幅偏低,企业预期利润空间收窄,投产意愿小幅降温。票据融资保持同比正增长。虽然票据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结合未贴现承兑汇票数据,不排除银行仍存在一定的“冲量”行为。

“6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3万亿元,同比减少6503亿元,环比增加8900亿元。6月份,住户贷款增加5709亿元,同比减少3930亿元,环比增加4952亿元。”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认为,从分行业看,对公贷款保持平稳,住户贷款略有改善,非银贷款、票据融资减少,信贷结构优化。这是因为“挤水防呆”效应持续,政策弱化“规模复合型”引导信贷平滑,轻度经济下信贷需求减少等因素共振,6月份信贷供给强度恢复至历史同期平均水平。

当前信贷均衡配置效应逐步显现,为年内贷款增长留有后劲,能够更加有效地匹配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从趋势上看,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国内宏观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居民和企业信心持续增强,房地产行业逐步企稳,消费和内需回暖有望拉动融资需求。同时,随着信贷“水分”挤出、手工付息规定影响减小,预计信贷需求将逐步回暖。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国内信贷也将逐步回归常态。

国债继续支持社会融资

从社融数据来看,2024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51万亿元,同比增长8.1%。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余额247.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对实体经济发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1.66万亿元,同比下降12.2%;委托贷款余额11.18万亿元,同比下降1.3%;信托贷款余额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余额2.25万亿元,同比下降18.2%;企业债券余额32.02万亿元,同比增长2.2%;国债余额7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 境内非金融企业存量余额11.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

“6月份社会融资同比增长8.1%,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贷款拖累明显,国债虽然有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比5月份略弱。”张明明指出,6月份国债融资约8500亿元,同比多增约3000亿元,虽然比5月份有所减少,但绝对规模还是比较高的,三季度国债发行加速,有望继续支撑社会融资。

“6月份新增社会融资3.3万亿元,同比回落但环比回升,受国债发行放缓影响,社会融资增速小幅回落至8.1%。”温彬也认为,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总体进展缓慢,1-6月新增一般债和专项债发行分别占全年的46.2%和38.3%,均低于近五年平均水平(69.6%和59%)。随后,三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有望明显加速,规模在3万亿元左右,较去年同期增加约3000亿元。加之超长期专项国债持续发行、表内贷款发放趋稳,有望带动社会融资增速再度回升。

6月新增社融同比增幅较小,但处于历史第二高水平。周茂华进一步指出,从分项看,6月新增社融下降主要由于新增信贷放缓,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影响较弱。但存量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基本匹配,反映当前金融环境继续保持适度宽松。

从趋势上看,随着经济回暖、手工付息规范管理影响减弱,信贷投放有望恢复常态;同时,随着下半年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发行适度加快,资本市场逐步恢复,下半年社会融资规模有望保持平稳扩张。

M2、M1增速有望企稳

此外,货币供应量方面,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2万亿元,同比增长6.2%;狭义货币(M1)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下降5%;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1.7%;上半年现金净投放4292亿元。

业内认为,这也是在监管“挤水、防闲置”的引导下,货币扩张节奏持续放缓,加上后续调整到位,M2、M1增速有望触底回稳。

温斌指出,因素很多。4月份以来,监管加大力度整治“低贷高存”空转套利、银行手动调息等现象。过去虚增、不规范的存贷款有相当一部分减少,短期内起到了“挤水”作用。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法优化,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扩大存贷款来拉动金融增加值的动力也明显减弱,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

6月份以来,“手工补息”暂停的影响仍在持续。随着协议、通知中企业“准活期”存款利率的下行,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虚增部分正在逐步缩减。存款利率下行和“挤水”效应导致企业活期存款流失,导致M1增速回落。温斌认为,比价效应下,季末理财产品回表规模未超预期,存款脱媒过程仍未结束,表内信贷扩张转向表外,对应存款衍生节奏放缓,对M2增速持续构成压力。

对于M2和M1增速,张明也指出了三点原因。一方面,当前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可量可控、关联性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存款利率改革下,“高息存款收支”持续受到制约,企业“脱实向虚”、部分地区利用存贷款“抢抓时机”的现象明显减少。另外,当前我国M2余额已超过300万亿元,高存量背景下的高速增长并不现实。

从趋势上看,周茂华认为,随着国内有效需求和房地产持续回暖,手工贴息规定影响的减弱,以及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延续,预计下半年M2将温和回升,与名义GDP基本匹配。

北京商报记者 刘思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风险的定义与导致损失风险的原因分析

✔在学者看来,风险等于波动性,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可计算的、客观的、能够查明来龙去脉的数字 ● 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 ●导致“损失风险”的原因有二 ✔自负、对风险的无知和放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