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渠道重新推“稳”产品的趋势下,权益类产品似乎越来越边缘化。
去年平均产量“艰难”
根据中国理财网和金融终端的数据,包括2023年发行的新产品,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子公司共有权益类产品36只。
这36款产品去年的平均退货率约为-9.9%,中位数为-10.43%。
如果剔除2023年成立的新产品,其余24款产品去年的平均退货率为-11.06%,中位数为-11.24%。
别看平均收益率为“负”,事实上,这一收益率虽然跑输上证指数(-3.7%)、中证500(-7.42%)等主要宽基指数,但与沪深300指数持平。 (-11.38%)接近,也跑赢同期中证偏股基金指数(-14.61%)。
总体来说不如上面但比下面好。
REITs产品表现最佳
从收益率(包括分红净值)来看,2023年净值正增长的银行理财单位有7家。
其中,表现最好的是阳光红基建公募REITs排名第一。
截至2023年底,阳光红基建公募号的单位净值为0.9787。 如果加上10月股息0.0561(每单位股份可获得股息),单位净值将增至1.0348,全年单位净值将增长3.66%。 。
阳光红基建公募REITs精选一号是国内银行理财首个公募REITs主题产品。 该产品将公募REITs的资产配置策略与个股债券挖掘策略相结合,通过“聚焦一级投资布局,密切关注次要机会”,多元化配置不同特点的公募REITs,构建稳健的投资组合。现金流+上升收入空间和韧性的时期。 投资组合。
除阳光红基建公募REITs 1号外,其余6只正增长产品中,4只为2023年5月后推出的新产品; 2个来自“踩点”,因投资时机错误而主动放弃发行新产品。 《大师》——清银理财。
附图:
也有正收益的人
目前,轻银金管管理的产品之一“辉煌人生成就系列2022年第204期(股权类)产品”已到期。
清银金控光明人生成就系列2022年第204期(股权类)是清银金管成立后首个股权公开发行产品。 规模较小,不到600万元。
该产品运作模式为封闭式净值型,投资周期为597天,业绩比较基准年化5.3%。
该产品2023年年化收益率为0.29%,整个投资周期为客户带来的年化收益率为2.96%。 虽然业绩没有达到业绩对比基准,但在近90%“破网”的理财子股权产品中,该产品至少实现了正收益。
最糟糕的需要紧急追赶
说完正收益的产品,我们再来说说负收益的产品。
纵观2023年,业绩最好的股权理财公司来自光大金控,但业绩最差的也来自光大金控。
这一业绩或许与光大金控在同行中较早探索权益类产品有关。 公司前期发行的权益类产品数量最多,题材丰富。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光大金控阳光红新能源主题单位净值为0.5041,较年初下降35.74%,暂居年度总回报倒数第一。
从名字来看,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款产品年内的净值表现。
阳光红新能源主题成立于2022年1月18日,成立不久,这款尚处于开业阶段的产品遭遇市场调整,净值持续下跌。 和很多类似主题的公募基金一样,此后该单位净值随着新能源市场的涨跌而涨跌……
除阳光红新能源主题外,2023年全年,仍有3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单位净值跌幅超过20%; 有15个产品的单位净值下降了10%至20%。
附图:
路在哪里?
银行理财和股权理财概念在2019年至2021年一段时间内曾短暂流行。随着市场收益的减弱以及2022年3月和11月两次“破净潮”的影响,股权理财已经开始流行。跟随市场,发行量大幅萎缩。
2023年,随着债券市场的复苏,银行理财市场逐步进入复苏通道。 固定收益及“固定收益+”产品净值明显回升,但权益理财产品表现依然较差。
银行股权理财本身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绩效有待提高。 同时,产品业绩排名无法纳入公募基金排名,无法进行直观的业绩对比。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基金不同,该类产品针对的是一群“更谨慎”的投资者。
而注定要波动的股权理财,面对这样一群渴望稳定的投资者,他们该何去何从?
从目前各理财公司的发行表现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流通量萎缩,等待机会。
2022年,银行股权理财发行量开始萎缩,全年仅发行6只股权产品。 但当时发行人有5家,分别是青银金控、高盛工银金控、民生金控、招银金控、光大金控。
到2023年,虽然新发行的产品有12只,但主要来自华夏理财。 随着新开理财子公司的不断增多,今年发行此类产品的仅有3家。
二是产品类型由原来的“让百花齐放”转变为聚焦指数产品。
2023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新产品12款。 除招银理财的兆卓价值精选股票类外,其余11只均为指数产品,主要来自华夏基金。
普益标准研究员马毅、杨国忠等人认为,就权益类产品本身而言,理财公司和银行仍需继续加强投研和管理能力。 即使当前产品无法实现正收益,也应该有适当的资产配置或运营策略,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尽量控制产品净值的波动。 这也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避免权益类产品完全边缘化,保持产品线多元化。
与此同时,马伊琍、杨国忠等人也表示要注重投资者教育。 权益类产品的短期波动必然大于固定收益类产品。 购买此类产品的投资者应该对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愿意承受一定程度的波动,并长期持有产品,以期获得更好的回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