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股权,实体超市行业或迎变革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实体超市行业只要有一点阳光,就会辉煌。

名创优品62.7亿收购永辉超市29%的股权,让原本就萎靡不振的实体超市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个领域依然值得大规模投入。

在这个关键时刻,“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其实为实体超市行业反弹反攻打响了第一枪。

这一“打”对整个行业影响深远,相信会引发更多资金和资源加大对实体超市行业的关注,这一“打”或将推动行业变革,并“摧毁”区域KA供应商体系的保护和盈利模式。这一“打”也激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野心。

《商业观察报》看到,不少人反复提及“万亿连锁”一词。叶国富公开提到中国零售业未来会出现万亿级企业,盒马原CEO侯毅表示也坚信这一点。就连新仓会员制门店福迪创始人王兴水也在永辉股权收购后表示:“有志创业者都有‘万亿梦’,N年后珠峰之巅见。”

10%?

目前,实体超市行业对于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29%股权的价值判断的主流观点是,本次交易可为名创优品和永辉带来协同价值,主要体现在非食品业务层面。

某上市超市公司创始人向商业观察报透露:“双方的协同会在非食品自有品牌的供应链领域,但该领域产生的销售额不会超过超市销售额的10%。”

争议可能就在于10%这个数字。

如果双方的协同值只能覆盖10%,那么这件事情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国外发达市场的超市运营来看,海外超市企业主要以生鲜食品为主营业务,非食品业务占比并不是很高。

但如果这件事能够打破KA体系的坚冰,引发资源的聚集效应,那么这件事的价值或许是“无限的”。

过去,中国是世界工厂,与海外发达市场不同,制造业“空心化”,大量商品依赖进口,本土零售企业只要“控制”几个主要港口,就能形成压倒性的竞争优势。

“世界工厂”的特性、供给多样化是过去实体零售因地理、空间限制难以大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行业发展到现在,整合开始显现,比如在食品和日用品标准品业务上,供应商端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一些之前的中小工厂纷纷涌现,它们拥有较大的产能,可以直接对接零售商,可以支持自有品牌的发展,支持零售商做差异化,降低成本。这导致我国食品和标准品类的大规模整合空间显现。

此外,中国也在开放扩大进口,这也为非标产品——生鲜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了机遇。过去,中国生鲜农产品面临着中国农业分散导致产品非标化的局面。生鲜经营缺乏跨区域发展的经验和优势,但进口不存在这个问题。

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股权,实体超市行业或迎变革插图

在初级农产品即生鲜消费升级方面,以中央厨房为基础的“制造型”零售也迎来了大发展机遇,近年来各大企业纷纷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其生鲜产品自产自销,这比其他区域性零售商的优势更大。

这也将成为支撑实体超市规模化发展的核心,中央厨房门槛高,差异化产品毛利高,口味独特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

以门槛为例,中央厨房的投资门槛高,组建食品研发团队的成本高,订单门槛高,需要足够的订单量来支撑中央厨房,中央厨房要做好,必须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才会带动发展。

打破僵局

综上所述,实体零售在标准食品领域要想取得更好的规模发展,一个关键就是要打破KA体系的坚冰,或者说要“摧毁”KA体系。

打破KA体系坚冰,将为食品及日用品标准品业务规模化发展极大地释放“活力”。

表面上看,按照侯毅的说法:KA采购制的盈利机制劫持了超市的管理运营权,KA制是过去超市商业地产盈利模式的产物——用供应商的钱去开店运营,然后货架也“交给”供应商。这导致超市商品管理能力不足,灰色地带扩大,零售价格虚高,商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KA体系也限制了实体超市的规模化发展。基于KA体系,产生了区域保护,这个区域有这个供应商供货,但跨区域的话,本地就没有供货了,你就麻烦了。实体零售商不能跨区域进入,跨区域“混货”,物流会吃掉你的利润,在KA体系下就算你想低价推广,也会被严格管控,尤其在以前物流还不发达的国家,区域“壁垒”很深。

现状是,实体零售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可行,无法提升;物流更加发达,第一天发货,第二天就送到其他地区,稀释了KA体系的本地供给;另外,电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扩张,冲击了KA体系本身的意义,扰乱了品牌的分销体系。

这些都让实体零售KA体系处于“破冰”的有利位置。

万亿梦想

以上是“万亿梦”下行业宏观环境的有利变化,微观层面,“万亿梦”也面临一些挑战。

分为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

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股权,实体超市行业或迎变革插图1

主要的内部挑战是:团队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如果要从一种发展模式转型到另一种发展模式,现有的组织可能已经不适合,如果用原有的思路和惯性去进入新的发展模式市场,转型的成功率可能不是很高,历史包袱,哪怕是一点点动作,都可能压垮一个企业。

例如,高鑫零售(大润发)能否吸引新的投资者并吸走市场资源?

一位一线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报》回应称:“如果是一家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拥有10万名员工的公司,那就比较困难了。”

正如侯毅指出的:“实体零售行业团队能力弱化,低工资失去了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基本上是高层家庭化,中层管理者老龄化,基层平民化。”

这也是行业的基本现实。

主要的外部挑战是:电子商务。

电商或许是实体零售业“万亿梦”最大的外部障碍。

中国七大电商平台,哪一个不是耗费数千亿元的资金打造的?哪一个不是受到不同于实体零售企业的优惠政策培育的?

哪怕现在还没有在线上发展起来的业务,或者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业务,比如社区团购业务,头部玩家也在里面投入数千亿美元。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分散的实体零售商该如何竞争?

这只是“倾销”,不会给实体零售任何喘息的空间。

因此我们过去看到的是实体超市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市场规模、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的过程。

从B2C电商(阿里巴巴、京东)的冲击,到爆款电商(拼多多)的热度上升,到社区团购的乱象,到直播电商的“虹吸”,以及当下即时零售将地方实体超市改造成线上店的举措,尚华的“密谋”可谓“公开无形”。

实体超市行业必须改变。

商业观察家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