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可转债发行被否,背后原因及新信号解析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葫芦兄弟遭拒透露出什么新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调​​查发现,申请未能通过,既有企业自身原因,也有整体环境因素。

一方面,作为一家药企,的客户主要为医院和药店,在医药行业反腐风暴下,其每年高达营收40%的渠道推广费用相当敏感。同时,2024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以及远超首次募资规模3倍的可转债规模,或许是可转债发行失败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3月份以来,A股市场已出现4起可转债违约案例,使得可转债发行审批愈发谨慎从严。加之“827新政”以来再融资收紧、新“国九条”以来严监管进一步加强等多重因素,导致可转债退出数量大幅增加、获批数量大幅下降。

Wind数据显示,以1月1日至8月27日的数据来看,虽然过去4年通过审核的可转债数量有所波动,始终在75只以上,但今年却大幅降至17只;相反,2020年至2023年间,撤回的可转债数量在37只至79只之间,今年则高达109只,较去年同期的61只骤增近80%。

被拒绝的第一个内部原因

8月26日,上交所主板公司葫芦娃筹划了一年半的5亿可转债发行在董事会上被否决,成为4月12日新“国九条”发布以来第一家被否决的可转债公司,也是新“国九条”发布以来第八家受审核的可转债公司。

葫芦娃成立于2005年,2020年7月上市,本次可转债是其上市后的首笔融资,去年3月开始筹划,7月31日获上交所受理。

就在葫芦娃被否决的13天前,另一家药企昊源药业11.61亿元可转债顺利通过审核。葫芦娃为何未能通过审核?

从8月26日IPO审核会上提出的问题来看,问题集中在三点:2023年期间预付研发资金、预付渠道推广费用是否大幅增加;2023年四季度研发投入资本化是否准确,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2023年营业收入增长的合理性、真实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和调研发现,高额的渠道推广费用或许是其被董事会否决的关键原因。

可转债违约

据葫芦娃年报显示,其2022年渠道推广费用高达5.84亿元,同年营业收入为19.05亿元。这意味着葫芦娃的渠道推广费用超过了其营收的四分之一。

在此次医药行业反腐风暴中,渠道推广费成了格外敏感的因素。“医药公司分为原料公司和制剂公司,制剂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医院和药店,按照行业惯例,他们所谓的渠道推广费,大部分都是用来回扣医生的,而这也正是医药行业反腐风暴的重点打击对象。而葫芦娃就是一家制剂公司。”一位熟悉医药行业的资深保险代理人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葫芦娃推出可转债计划的时间是2023年3月,当时医药行业反腐风暴尚未开始,再融资环境相对宽松。

除了敏感的渠道推广费用外,业绩下滑或许是葫芦娃转债失败的另一大原因。

上市以来,葫芦娃业绩起起伏伏,上市当年的2020年,其营业收入下滑11.04%,营收11.62亿元。2022、2023年,葫芦娃业绩回暖,实现连续两年增长,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9.05亿元,创近十年新高。不过,今年一季度其业绩再度走下坡路,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8.37%,营收4.3亿元,净利润也大幅下滑25.38%至3000万元。

葫芦娃在业绩飙升的时候推出了可转债计划,等到召开董事会的时候,原本不错的业绩已经下滑。

同时可转债规模远超IPO初始募资规模,这或许也是葫芦娃可转债失败的原因之一,其2020年上市时仅募资1.51亿元,而此次其可转债规模也不过5亿元。

可转债发行审核新变化

葫芦娃是新“国九条”后第一家可转债被否决的公司,也是今年第19家可转债赴会的公司,相比往年,19家公司的数量显得有些可怜。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提交董事会审议的可转债项目分别为113只、79只、92只、109只。即便是提交董事会审议的公司数量最低的2021年,项目数量也是今年的4倍多。相比2023年,今年提交董事会审议的可转债项目数量下降了近70%。

可转债违约

往年可转债通过率颇高,2020-2023年分别达100%、94.94%、95.65%、97.25%;今年过会的19家公司中,有17家通过,通过率为89.47%,相对往年有所下降。

与审核通过项目数大幅下降相对应的是,今年可转债退出数量大幅增加,根据1月1日至8月27日的数据,过去4年,退出数量最多的年份仅有79只,而今年却高达109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以来,可转债无违约的历史已经终结。

3月12日,苏特转债成为违约第一股,打破了人们对可转债“稳定性”的认知。此后,宏达、蓝盾、岭南等相继违约;其中,8月14日违约的岭南转债被视为违约第一股国企,这再次让人们对国企转债的稳定性感到惊讶。

与债券违约同样令人惋惜的,还有可转债的跌幅。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可转债年初至今跌幅已达10.83%,而去年“827新政”以来的缩水幅度已达12.13%。

“当可转债暴跌、可转债违约一起袭来,再加上‘827新政’以来再融资收紧,可转债审核愈发严格,一些过去被‘视而不见’的细微细节被重点关注。受此影响,一些原本能在宽松时期通过审核的项目难免落败,在审核中被否决的葫芦兄弟或将成为其中之一。”受访保险代理人分析道。

上述保险代理人表示,问询越来越细,是当前可转债审核越来越严的典型体现。“比如葫芦娃转债里的渠道推广费,之前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化,能够保持比较稳定,不存在突然暴利的可能,大家心里清楚渠道推广费用在了哪里。现在可转债审核越来越严,问询越来越细,具体用途需要说明,但行业实践中实际使用情况很难说明。”上述保险代理人直言。

受访人士认为,股权融资收紧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此情况下,可转债发行收紧态势或将持续,在这样的环境下,拟发行可转债的企业需谨慎。

一方面,对于业务敏感、且属于消费品等IPO限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想再次融资,通过私募而非公开发行可转债的方式可能更为可行。

另一方面,无论是通过可转债融资,还是私募融资,适当压缩规模都有利于再融资的顺利获批。

同时,再融资有困难的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