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提高部分中国商品 301 关税,加拿大拟对中国产品加征新关税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9月14日,据中国商务部商务微网消息,美国时间9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对华301关税最终措施公告,宣布将提高对部分中国商品的301关税。我们对此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最终修改方案不仅没有降低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钢铁和铝、港口起重机、个人防护设备等产品的关税税率,还提高了口罩、医用手套、针头和注射器等产品的关税,并拟将钨、芯片和多晶硅产品纳入征收关税的产品范围。

9月10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就电池及电池组件、半导体、太阳能产品和关键矿产等领域对中国产品可能征收的新关税展开为期30天的磋商,利益相关方可在10月10日前提交意见。加拿大还宣布对所有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100%的额外关税,对来自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征收25%的额外关税,这些措施将于2024年10月1日起和10月15日起生效。

中国新能源崛起正在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事实上,许多国家对华能源贸易政策的新动向,体现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趋势,以及各国在关键技术、资源领域竞争加剧的趋势。

随着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些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也促进了相关设备的制造、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各国能源地位的变化。

2023年,全球低碳能源转型投资达到创纪录的1.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这一增长是由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氢能和碳捕获方面的投资增长推动的。2018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到6760亿美元,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配套环境和供应链体系,成为全球光伏领军者。这改变了原有的光伏供应链格局,中国光伏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产量如今已占到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加拿大提供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太阳能发电能力,其风电装机容量几乎是美国的两倍,虽然加拿大光伏产业在全球仍占有一定地位,但装机容量排名近年来有所下滑,从一度的前十名跌落到第20名。

不少国家对中国电池、光伏产品等征收关税,或频频提起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其实这都是出于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忌惮。

根据2023年的数据,加拿大累计光伏装机容量约为4.4 GW,但这一数字距离加拿大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所需的47 GW光伏装机容量还相差甚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拿大每年需要安装约1.6 GW的太阳能发电容量。面对爆发式的新能源需求,加拿大选择保护本土的新能源制造业。

而美国则一边采取单边保护主义,一边非法补贴国内市场。9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表声明称,当前美国一方面筑起高高的保护主义墙,采取多重贸易限制措施,层层设置光伏关税壁垒;另一方面通过《降低通胀法》《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等法案,推行排他性、歧视性的产业政策,对国内光伏产业提供涉嫌违反多边规则的大规模补贴,严重扭曲全球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化运作,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图片

中国该如何突破贸易壁垒?

确实,在新一轮全球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想保持优势。2017年以来,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全球,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伴随着“新三板”出口成绩亮眼,一些西方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也相继出台新的贸易规则。

在光伏领域,美国、部分欧洲国家以及印度等亚洲国家不断通过反倾销调查、基础关税等贸易政策限制光伏进口,减少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需求。近年来,美国频频借光伏打压中国光伏产业,此前还有201关税、301关税等,不断对光伏产品加征关税;欧盟发布的《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材料法案》草案,均旨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印度已从1日起对外国产光伏组件征收40%的基础关税,对光伏电池征收25%的基础关税。

光伏行业的贸易壁垒不仅仅是关税,还有碳足迹要求,韩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都对光伏产品的碳足迹提出了要求,依靠这些“绿色”门槛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使得“碳足迹”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贸易壁垒的有力工具,“碳壁垒”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新的技术壁垒。

对于电池,欧盟新出台的《电池法案》也提出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碳追踪,从摇篮端也就是矿山端,到生产、应用、回收,再回到电池制造端。目前已经实施,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必须在2027年7月前申报其产品碳足迹,并满足相关的碳足迹限值要求。

中国该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贸易壁垒?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些贸易规则是适用于所有国家之外的,这意味着所有国家的出口商都必须遵守规则。一方面,贸易壁垒给中国企业造成了眼前的麻烦,但类似《净零工业法案》《新电池法案》等规则正在迫使中国更加重视企业碳管理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中国企业要时刻关注国际动态,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在与其他国家出口企业的对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低碳优势没有错,壁垒给我们带来机遇。

即使如此,我们仍需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与动向,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如企业可通过在海外设厂、提供综合服务、构建本地化服务体系和合作伙伴体系等方式规避贸易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或通过调整供应链和市场策略等方式规避潜在的贸易壁垒;充分利用中国政府提供的出口退税、贸易融资和海外投资保险等支持政策,降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成本。

此外,面对贸易壁垒,我们也要采取措施拓展“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提高在全球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还要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跨国管理等领域的人才,提升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让“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冶

责任编辑:岳彩洲

吴兴发校对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