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继2023年推出年度现金分红预案的上市公司数量较2022年增加479家至3857家、占比72.30%后,实施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9月13日,已有676家上市公司正式宣布2024年中期分红,这一数字已相当接近2020年至2023年A股上市公司中期分红之和(692家)。
中期分红公司数量翻番,与监管层一再鼓励一年多次分红、简化中期分红程序、监管层重点关注财务投入较大但分红水平较低的公司等息息相关。在派发丰厚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中,不乏近十年来从未派发过中期分红的公司。以450元/手(1手为股票最低持股量,1手=100股)中期分红规模排名第一的吉比特就是一个典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综合采访调查发现,A股上市公司分红的五大特点日渐明显。除了中期分红公司数量翻番、一年多次分红的习惯逐渐养成外,分红公司数量多、规模大;分红“诚意”足、回报水平高;分红情况基本符合行业特点和板块定位;可持续性和可预见性明显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在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的同时,也严格限制异常高分红和上市前突然“清仓”分红。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使得上市公司分红更加合理,逐步进入盈利能力强的分红多、主动分红,业绩差的分红不敢乱分红的理性分红阶段。
中期分红次数接近前四年总和
自去年12月以来,《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股票上市规则》等一系列与上市公司分红相关的文件相继发布。鼓励一年多次分红;鼓励回购注销,将回购注销视为现金分红;简化中期分红程序,由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下一年度中期现金分红的条件和上限……一系列分红引导措施相继出台。在政策引导下,上市公司分红热情明显提升,中期分红次数增加是最典型的体现。
Wind数据显示,共有67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24年中期分红预案,接近此前四年实施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总数。2020年至2023年,实施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74家、186家、138家、194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派发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不仅数量增加,还呈现两大特点。
一方面,“大规模”分红频现。截至9月13日16时,已实施2024年中期分红的159家上市公司中,吉比特、迈瑞医疗、中国移动、安井食品、东阿阿胶、甘源食品、金博生物科技、行动教育等8家公司的分红套餐超过100元/手,占比5.03%。其中,吉比特的分红套餐最多,高达450元/手;迈瑞医疗也有406元/手的分红套餐。
另一方面,本次中期分红幅度较大的公司中,不乏此前分红幅度较低的公司,如每股中期分红最高的吉比特,近十年来从未进行过中期分红,迈瑞医疗、东阿阿胶、甘源食品等多家公司也在今年启动了近十年来的首次中期分红。
相较于年度分红,中期分红和年度多次分红有着独特的功能。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翔分析认为,中期分红和年度多次分红降低了对公司现金储备的要求,但对上市公司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中期分红和年度多次分红不仅可以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还可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盈利稳定、分红能力强等积极信号,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吸引更多追求稳定收益的长期投资者。
五大特点脱颖而出
记者通过综合采访调研发现,中期分红公司数量翻番,体现了上市公司分红及时性的大幅提升,以及一年多次分红的习惯逐渐养成,这是A股上市公司分红的新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四个新特点正在上市公司中逐渐显现。
特点一:分红主体多、规模大。
Wind数据显示,近5年来上市公司分红数量逐年增加,以全年现金分红为例,2021年首次突破3000家的公司数量达3241家,2022年增至3378家,2023年进一步增至3857家,分红公司数量位居各主要资本市场之首。
在分红公司数量位居全球第一的同时,A股分红公司占比也位居各主要资本市场第三位。以2023年为例,A股分红公司数量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72.30%。同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市场上市公司分红比例分别为36%、49%、39%、50%、52%,均远远落后于A股。
与此同时,A股的股息金额近十年年均增长11.5%,目前位居全球第二。
特点二:分红真诚,回报水平高。
2023年,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占净利润比重将从十年前的不到30%提升至38%,高于日本(32%)、美国(31%)、印度(30%)。整体股息率(股息与市值之比)从2010年前的0.5%-1.5%区间提升至目前的2%-2.5%,2023年将达到2.3%。代表性市场指数沪深300指数的股息率已达3.2%,高于美国(1.6%),也高于大型国有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1.8%)。
近5年来,上市公司每年分红金额均超过股权再融资金额,累计分红接近同期股权再融资金额的2倍。
特点三:分红情况基本符合行业特征和板块定位。
以2023年的分红数据为例,主板公司分红比例(38%)高于科创板和创业板(34%),2.6%的分红率也显著高于科创板的0.7%和创业板的1.0%;大宗消费品(54%)、能源(53%)、公用事业(45%)的分红比例相对较高,房地产(28%)、金融(31%)、工业(32%)的分红比例相对较低。不同板块、行业的分红水平形成有序的梯队,与其发展阶段基本匹配。
特点四:分红的可持续性、可预见性显著增强。
截至9月13日,已有超过1000家上市公司推出中长期分红规划,典型如贵州茅台宣布未来三年分红比例不低于75%;中国石化也正式宣布未来三年分红比例不低于65%。
2023年,连续三年、五年推出分红计划的上市公司分别有2709家、1828家,较五年前增长近一半。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分红特征的凸显与当前分红限制措施的增多息息相关。去年12月,监管层强调,财务性投入较大但分红水平较低的公司应受到特别监管关注;今年3月,证监会进一步明确,盈利且有盈余但不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将被实施风险警示(即ST),迫使公司提高分红水平。
打击过度股息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之下,A股上市公司分红热情明显上升,但并未陷入盲目分红。在业绩较好公司分红大幅增加的同时,部分业绩较差的公司以及原本计划在IPO前进行惊喜分红的公司,在政策约束下,收紧了分红节奏。此类公司若“大规模”分红,往往会有“清仓”分红的嫌疑。
纵观近一年来的相关分红政策,限制过度分红主要有两点要求。
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要加强对分红比例异常高公司的约束,引导合理分红;中期分红应以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母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可分配利润为依据,合理考虑当期盈利状况,避免超能力分红。
另一方面,对于拟上市企业,新“国九条”将上市前突然“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交易所随后对相关发行上市文件进行了修改,要求保荐机构对发行人是否存在突然“清仓式”分红等事项出具专项核查意见,并将核查意见纳入申请文件范围。
以上交所为例,突发性‘清仓式’分红的标准为:报告期三年累计分红金额占同期净利润的80%以上;或报告期三年累计分红金额占同期净利润的50%以上且累计分红金额超过3亿元,同时,募集资金中用于补充现金流和偿还贷款合计占比高于20%。
“清仓式”分红标准出台后,一些上市前夕分红比例过高的公司纷纷撤料。典型如中植控股,2019年至2021年共计分红逾35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136.5%。恒达智控亦是如此,2020年至2022年共计分红14亿元,占同期三年合计净利润的83.55%,超过80%的分红上限。
据受访企业人士介绍,现行的分红政策可以归纳为三类:鼓励业绩好的公司分红,简化程序;有分红能力但分红偏低的公司,将受到重点监管,甚至风险警示;分红异常高的公司,将受到严格限制。“在三类政策的约束下,分红将更加合理,不敢不分红,也不敢乱分红。上市公司分红将进入更加理性的时代。”受访企业人士表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