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调研对象未参与个人养老金,养老金融市场普及度待提升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在亚洲养老金融与产业研究院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近日联合发布的《2024大众养老金融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对2166人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个别养老金试点城市受访者尚未参与试点。这一数据背后,不仅市场渗透率和政策层面还有提升空间,也折射出消费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报告显示,受访者不仅关注传统的养老金融产品,更着眼于更全面的服务解决方案。

超半数受访者未参加个人养老金

为推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22年正式开始实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并在31个城市进行试点,从而形成完整的三支柱养老储备体系。

本报告的调查样本中,有1023个来自个人养老金试点城市。这些样本中,47.21%的调查对象已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约66.87%的账户已投入资金。报告认为,从结果来看,虽然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时间不长,但已迅速成为养老金资源配置的基本渠道之一。

超半数调研对象未参与个人养老金,养老金融市场普及度待提升插图

至于开立个人养老账户的主要原因,报告显示,近半数受访者将此视为一项强制性储蓄,可以帮助自己为退休生活提供专项资金。持此观点的受访者中,近七成年龄在40岁以下,有较多时间为退休做准备。28.62%的人开立个人养老账户是为了享受税收优惠;20.47%的人开立个人养老账户是为了获得开户奖励,个人因素仅占7.49%。开户因素中银行业务激励和个人关系占比较小,也反映出中青年群体的金融决策更加理性。

在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选择方面,报告显示,储蓄产品位居首位,其次是理财和保险。具体来看,在有基金投资的账户持有人中,61.42%购买了储蓄产品,33.33%和31.79%分别购买了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18.21%选择购买基金产品。这一选择一方面符合我国居民较强的低风险储蓄偏好,另一方面也受到近年来资本市场疲软的影响,公众无法获得满意的收益,甚至可能面临本金损失,因此避险储蓄和保险成为主要选择。

但不容忽视的是,试点城市仍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受访者尚未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报告认为,对账户缺乏了解是个人养老金制度未能得到广泛推广的重要原因,可见养老金融教育普及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6.58%的调查受访者表示,无法提前提取账户资金是不愿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或没有足额存入的主要原因。在政策完善方面,建议充分考虑此类流动性需求,给予一定的灵活性。此外,22.85%的调查受访者对产品收益不满意,15.61%的受访者认为可选产品太少。这意味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产品供给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不仅仅是一种金融产品

在养老金融领域,单纯依靠金融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复杂的需求,与之相伴的增值服务正成为养老金融产品吸引消费者的重要竞争优势。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养老保险、养老年金等产品外,越来越多的受访者开始关注与养老相关的增值服务,如健康咨询、医疗救助、社交活动等。

金融机构提供的医疗康复服务最受公众期待,其次是日常生活支持。

具体而言,83.15%的受访者期望获得医疗康复服务(如居家医疗、医疗辅助、健康管理等),63.71%的受访者偏好获得日常生活支持服务(如用餐协助、行走协助、清洁协助、洗浴协助、紧急协助等),58.26%的受访者偏好获得养老住宅服务(如居家适老化改造、养老社区、旅行住宅等)。

报告认为,这一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生活便捷、居住环境、长期护理等关注度较高,并期望品牌知名度和覆盖率较高的金融机构承担起选择、整合和推荐相关养老服务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14.5%的调查受访者关注衔接、协调各项养老服务的健康管家综合服务,体现了公众对一站式、全方位养老服务的期待。报告认为,金融机构在提供养老服务时,需综合考虑老年人口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养老服务供给中注重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养老生活支持。这一结果对养老产业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养老服务机构也可以此为参考,完善现有业务结构,优化现有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满足购买者和终端客户的需求。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