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中报披露,消费金融行业喜忧参半,头部公司座次洗牌,业绩分化明显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业绩承压背后,多位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透露,主要由于不良贷款增加侵蚀利润。另外,在行业降息大趋势下,网络广告成本上升,也加大了机构经营压力。未来将优化资产质量和客户结构,加强自营渠道建设。

2024 年中报披露,消费金融行业喜忧参半,头部公司座次洗牌,业绩分化明显插图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9日,已有蚂蚁消费金融、招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商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中信银行58消费金融、江苏银行国泰联合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哈尔滨银行消费金融、宁波银行消费金融、上城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晋城消费金融、山招消费金融、建信消费金融等至少21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浮出水面。

披露数据显示,在21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上半年大部分机构延续增长势头,但与上年同期相比,头部机构增速出现明显下滑。

其中,从营收和净利润数据来看,包括招商消费金融、马商消费金融、兴银消费金融,营收分别为92.68亿元、77.33亿元、51.88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17.24亿元、10.68亿元、2.77亿元,均出现明显下滑。

此外,中银消费金融也成为唯一亏损的头部机构,营收35.81亿元,同比下降6.3%;净亏损3.05亿元,同比下降208.16%。财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贷款余额717.89亿元,其中网贷余额占比64.5%,较上年末上升2.01个百分点。

此外,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629.04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7.14亿元,同比增长12.75%;净利润2.38亿元,同比下降4.8%。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前几名位置发生了变化。蚂蚁消费金融的总资产达到2715.95亿元,较年初增长13.3%,继续远超招商消费金融的1578.01亿元。此外,蚂蚁消费金融营收59.85亿元,净利润9.25亿元,增幅迅猛,位居行业前三。

业内人士分析,蚂蚁消费金融此次利润数据大幅增长,与去年增资后一次性计提有关,属于正常现象。去年蚂蚁消费金融连续两轮增资,并在年末进行了一次性计提,对当年利润数据产生了较大影响。利润增长会有所延后,并在后续财报中逐渐显现,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已经体现出这一特点。

苏溪智研高级研究员苏晓睿表示,2024年上半年消费金融整体表现与往年相比呈现明显分化,在宏观环境不确定、借款人还款能力减弱的背景下,主动减量成为部分机构的重要共识,因此资产、营收、贷款余额等规模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多家腰部企业传出利好消息

在头部数据明显变动的另一边,央企消费金融机构大多传出财报利好。

其中,杭银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收26.98亿元,同比增长15.94%;净利润4.60亿元,同比增长15%。中原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收16.16亿元,同比增长28.25%;净利润2.53亿元,同比增长52.41%。宁波银行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收15.37亿元,同比增长111.7%;净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117.58%,增速均超过100%。

苏晓睿认为,部分中型机构之所以逆势而上,一方面是因为其经营策略得当,今年以来在股东协同、机构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的基数相对较小,在业绩增速和战略转变等方面比头部机构更有优势。

不过,在中层普遍报喜的同时,部分企业业绩却令人担忧。其中,长银58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收13.55亿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1.5亿元,同比下降逾60%。

此外,垫底的几家消费金融机构业绩承压。具体来看,阳光消费金融截至6月底总资产104.4亿元,净利润0.6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9%;金城消费金融总资产124.41亿元,净利润1.5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9.69%。

谈及上半年消费金融机构的业绩表现,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世强认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提前消费的动力不足,导致消费金融行业增速放缓。另外,传统商业银行为争夺优质消费金融客户,不断下调贷款利率,导致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降。”

知名经济学家盘和林也表示,消费金融机构太多,资源太少。传统银行在个人房贷、经营性贷款、公司业务等方面都面临瓶颈,急需在消费金融方面打开局面,导致供给拥挤的局面。加之今年以来利率低位、利差收窄,消费金融行业也进入红海竞争状态。

资产保护之战打响

北京商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上半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局部下滑,并非受单一因素影响,资产压力是首要因素。

当被问及业绩下滑的原因时,某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背后原因包括:整体经济下行,导致贷后风险加大,尤其是线下业务,因为授信额度比线上高,所以风险也增大,坏账增加侵蚀利润。

另一位消费金融从业者也解释称,虽然消费金融机构很少披露逾期数据,但观察同期银行不良贷款确实在上升。此外,少数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线下客户群体集中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包括街头摊贩、小型餐饮经营者等。这些商户作为经济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其经营状况直接受到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另外,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都在降低利率,但线上投融资成本却在提高,这对客户质量和精细化运营能力考验很大,大家都在优化资产质量和客户结构,总体来看,下沉客群受整体环境影响更大。”一位头部消费金融人士无奈地表示。

确实如此。王世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机构主要目标客户是长尾客户,而这部分客户群体的还款能力有所下降,整体逾期率略有上升。消费金融公司除了加强风险管控,还应关注优质客户的流失。

对于不良贷款率较前几年有所上升,盘和林进一步表示,虽然各大消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措施不错,但风险控制有时也面临现实的选择,金融行业要想稳健经营,就应该严格风险控制措施。

一些消费金融机构在财报中确实提到了“降低风险”,并着力调整资产结构。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中邮消费金融提到,2024年上半年将完成针对优质客群的业务模式、产品要素和风控政策的设计,在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框架下改善客户体验、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降低风险。同时,通过加快推进资产结构调整、资产质量防御等工作,实现了资产结构持续优化与业务规模增长的双目标。公司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

此外,招银消费金融也表示,受经济形势、市场环境、金融行业资产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整体面临一定挑战。作为消费金融龙头企业,公司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加强数字化服务创新,构建堡垒式的风险补偿能力。

“贷后压力的确是持牌消费金融面临的现实问题。”苏晓瑞认为,一方面,持牌消费金融处于转型“阵痛期”,需积极加强自营渠道建设,提高自营业务占比,减少“底线”三方合作,这些都会加大对自营风控能力的考验;另一方面,部分持牌消费金融的风控策略还有提升空间,可继续提升风控技术,加大催收人才的招募。总体来看,持牌消费金融的经营理念将从追求规模转向培育存量,力争提高优质客群的复贷率。

北京商报记者 刘思红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