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创史上最佳业绩,四大本土运动品牌成绩单出炉,李宁掉队原因揭秘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随着安踏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国内四大体育用品企业的中期成绩单已全部出炉。

安踏、特步、361度营业收入和业绩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但李宁营业收入增速仅为2.3%,净利润则下跌8.0%。

2024年,体育大年,李宁为何落后?或许,现在的结局,十几年前就注定了。

安踏创史上最佳业绩,四大本土运动品牌成绩单出炉,李宁掉队原因揭秘插图

李宁落后

1990年,“体操王子”李宁创立了李宁品牌,通过个人IP提升品牌价值成为李宁相较于其他运动品牌的最大优势。

因此,李宁(02331.HK)连续多年领跑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每到关键年份,公司业绩都出现一波提升。

2024年,欧洲杯、奥运会等顶级赛事相继举办,是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年,然而李宁的表现却有些尴尬。

今年上半年,李宁营收143.45亿元,同比增长2.33%;净利润19.52亿元,同比下降近8%,是四大本土运动品牌中唯一一家净利润出现下滑的公司。

相比之下,安踏、特步、361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2024年上半年,安踏体育(02020.HK)营收同比增长13.8%至337.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2.6%至77.2亿元,创历史最佳表现;同期,特步国际(01368.HK)营业收入72.03亿元,净利润7.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3.0%;361度(01361.HK)营收同比增长19.3%至51.4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2.2%至7.9亿元。

早年安踏始终是李宁身后的小弟,通过并购,在2012年超越李宁,此后两者差距不断拉大。

2024年上半年,安踏总营收是李宁的2.4倍,净利润是李宁的4.0倍,以目前两者的增速来看,差距还将继续拉大。

这种趋势在业务层面也慢慢显现。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李宁新增门店9家,安踏则新增门店88家。在全国28个城市5万平米以上商场净增数量方面,安踏新增门店16家,而李宁则开店多于关店,净减门店24家。

近年来,特步也通过并购实现稳定增长,并试图复制安踏超越李宁的故事。

对于上半年业绩下滑,李宁解释称原因是公司审慎控制费用投入,同时注重投资布局,驱动长期业务增长,加之利息收入等营业外收入减少等因素。

市场用脚投票,表达失望。目前,李宁股价较5月高点已下跌逾40%。截至昨日收盘,安踏市值是李宁的5.8倍。

高端不高端?

李宁为何会落后?这与李宁的大单品策略息息相关。

与安踏通过不同品牌瞄准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李宁走的是高端时尚路线,用李宁品牌同时服务大众和高端市场,同时涉足专业运动和时尚运动。

这一策略帮助李宁的高端系列迅速打响知名度,但消费者对品牌系列的认知也是有成有败。

而高端化发展开始后,一部分消费者逐渐觉得买不起李宁,转向其他运动品牌;而“中国李宁”、“1990”等高端品牌则受到李宁主品牌的冲击,难以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

高端产品需要更高的产品力支撑,但李宁近年来重营销轻研发,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李宁销售及分销费用为43.27亿,占总营收的30%,仅次于安踏的35%。与之相对应的是,李宁的研发费用率仅为2.2%,不仅远低于阿迪达斯、耐克、安踏,也低于苦苦追赶的特步、361度。

消费者对李宁产品实力的质疑一直不断,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所穿的李宁运动服就因“吸湿性差”、“线迹卡死”等问题被网友诟病。

高端的价格自然不会让消费者买账,因为产品质量与高端价格不匹配。为了平衡库存,李宁还出现了一边涨价、一边降价的市场乱象,无形中打击了一部分消费者的积极性。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李宁降价速度和涨价速度一样快”的话题频频成为热议话题。

多元化布局?

陷入高端化的怪圈,李宁显然慌了。

去年,业务处于下滑趋势的李宁曾因拿出22亿港元在香港购置物业而受到质疑,公司解释称此举“是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但此举并未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为稳住基本盘,李宁近年来不断拓展产品品类,尽量避免与实力雄厚的体育用品公司正面竞争。公司在财报中表示,将积极探索突破,率先进入新的体育消费赛道,挖掘女性、户外、青少年市场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中国李宁”频频跨界,与滑板、冲浪、越野跑等潮流运动赛事合作,更加贴近年轻时尚人群;此外,“LI-”还正式进军高尔夫赛道,推出高尔夫球鞋。

但这些差异化业务与李宁的核心业务一样,仍然面临着市场的全方位竞争。

在高尔夫领域,安踏旗下FILA、迪桑特均有布局,截至2023年9月,迪桑特高尔夫在中国市场门店数量已超过80家。

李宁凭借女子跑鞋“劲红”俘获了无数粉丝,但在跑鞋市场更专业的特步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女子半糖系列。361度也在增加女子品类,发布多款女性新品,并成立专属女性运动社群的“女子健身局”。

相比上述品牌,李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消费者接受其高端的定价?

高调营销是必然之举,但高额的营销投入意味着企业可能长期陷入收入增加却利润减少的困境。

今年上半年,李宁整体销售及分销费用为43.27亿元,同比增长9.6%。但大手笔的推广投入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未能拉动营收增长,还直接侵蚀了净利润。这或许也是李宁近年来举步维艰、业绩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