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引发“男性消费力量”讨论后,在“女性消费力量”集中的医美市场,两大巨头相继在8月下旬发布2024年半年报,但数据却不尽人意。
今年上半年,爱美康(股价141.41元,市值427.7亿元)的净利润是华熙生物(股价49.53元,市值238.6亿元)的3倍多,营收和净利润双增,超过后者的“双减”。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爱美康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明显收窄,二季度业绩仅实现个位数增长。而且,从基本每股收益来看,两家公司的跌幅均超过10%,在二级市场的号召力已非前两年可比。
视觉中国
为了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医美市场中维持既有地位,华熙生物与艾美克分别开始向医疗端产品和C端产品拓展,两家公司的发展路径看似从对立走向反噬,但医美机构之间的价格战、医药竞争对手的不断进入,似乎并非易事。
面向对手有利轨道布局
8月21日晚间,艾美股份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5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3%、16.35%。次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截至8月29日收盘,已较历史高点1331.02元下跌89.38%。
与此同时,与艾美美并称为“医美双巨头”的华熙生物股价也连续下跌,8月23日,该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营业收入28.1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61%、19.51%。
增速放缓是两大龙头公司股价下跌的直接原因。2023年上半年艾美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超过60%,但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速却跌破20%。随着溶液注射液产品和凝胶注射液产品增速的放缓,今年二季度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跌至个位数。
华熙生物从“增收不增利”到“盈利、收入双降”只用了半年时间。如今“转型元年”已过半,公司仍未扭转僵局,主要原因是国内美妆行业退潮,公司护肤品业务陷入停滞。2023年、今年上半年,该业务营收同比分别下降约18%、30%。
此前,爱美康与华西子生物被市场视为医美行业的两大标杆,前者面向B端(医疗机构)提供美容注射剂,后者则主要面向C端(消费者)销售护肤品。两家公司的掌舵人也曾在不同场合表达过专注各自业务的决心。
但业绩增长压力之下,补齐短板成为必然。今年上半年,爱美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探索其他业务的可能性,包括C端美妆产品、体重管理、眼科等”。华熙生物在年报中坦言,“内部组织管理落后于业务发展速度,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运营效率有待提升”。8月5日,华熙生物宣布“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复方溶液”获批上市,打破了爱美康“Hi-Body”垄断市场7年的局面。
市场增长低于预期
8月26日,美拜联合创始人张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一家公司,不管创立之初是to B(企业导向)、to C(消费者导向)、还是to G(政府导向),只要继续经营,就需要不断拓展市场。业绩增长或者下滑,很自然地会在其他领域弥补业务短板,或者探索新的发展路线。
根据美贝平台向记者提供的数据,近两年平台交易量逐步回暖并持续增长。细分轻医美机构、大型连锁或集团机构更受消费者青睐;从热门机构交易数据来看,玻尿酸、超声炮、光子嫩肤等非手术项目是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但细分领域会有多少增长呢?《2024年中国医美行业洞察报告》预测,2024年服务消费将复苏,中国医美市场增速将达到10%左右。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将保持10%-15%的增速,这一数字明显低于弗若斯特沙利文此前的估计。美白也认为,未来几年医美赛道仍将保持增长,但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增长份额可能达不到预期。
随着市场增长空间变小,“上游吃肉、下游喝汤”逐渐演变成“下游价格战让上游难做”。无论是去年“双十一”期间乔雅登的“玻尿酸破价”事件、“99元光子计划”,还是今年7月金博生物向低价销售医美产品的互联网平台宣战,都是医美机构竞争压力向上传导的缩影。
未来这样的压力或许会更大。鼎智医美创始人王建中在其公众号发文称,“上游一边控价一边涨价,想用各种方法控制中游机构,但机构生存太难了”,“直播价格比很多医美机构的进货价还低”。
传统药企入局抢蛋糕
除了市场需求放缓外,市场供给侧日益拥挤也是医美行业竞争加剧的原因之一。
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近年来不少药企纷纷进军医美业务,如华东医药医美业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8亿元,同比增长10.14%。这些药企多采用代理或收购模式进入医美赛道,业绩变现较快。
以华东医药为例,公司2018年斥资15.2亿元收购英国一家跨境医美公司,当年实现国际医美业务营收7601.99万元,并于2023年实现收购以来首次年度盈利。
除了玻尿酸等比较热门的注射类产品,不少药企也将目光瞄准了肉毒素、植入物,甚至减肥药、光电医美设备等产品。根据美拜平台提供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2024年C端消费者对玻尿酸、超声枪、水光、光子嫩肤项目的消费需求均有明显增长。其中,玻尿酸交易额同比增长70%,在微塑注射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再生填充(如胶原蛋白)增长明显,潜力巨大。
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龙头企业对于胶原蛋白赛道的偏爱。从时间线上看,近期对艾美和华熙生物的收购分别发生在2023年10月和2022年4月,均进入胶原蛋白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家进入该领域晚于金博生物、橘子生物等细分领域龙头,并未复制在玻尿酸领域的先发优势。张杰也告诉记者,目前胶原蛋白生产企业较多,但尚未形成绝对的龙头企业。未来,产品力强、多渠道开发能力强、品牌竞争力强的企业或将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在传统药企、美容集团等跨界医美企业的帮助下,医美巨头目前的处境可以用‘狼群包围’来形容。”张杰表示,相较于药企,医美巨头的优势在于进入较早、布局较早,除了拥有高端的研发能力和团队外,核心业务领域也已占据半壁江山;但劣势是,部分巨头目前正经历着增速放缓、营收下滑、或股价下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用户、市场、资本的信心降低。
张杰认为,预测未来医美市场竞争格局为时过早,还需要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研发出真正惠及百姓、解决消费者核心医美需求的产品,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突围,重塑医美竞争格局。
对于艾美和华西子生物来说,防守的分分秒秒都至关重要。
翻译
搜索
复制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