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陈志彦
祥峰投资北京办公室位于国贸写字楼,聚集了众多投资机构。前台摆放着摩拜单车、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松岭机器人的模型,内部会议室的门则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命名: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这让我们不禁瞥见这家投资机构的特别之处:祥峰资本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是亚洲最早从事风险投资的公司之一。尽管“纯美元出身”,但自2008年来到中国后,其团队就在积极尝试更加本土化、“人民币化”的投资方式。
比如,尽管见证了中国自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来的每一次浪潮,祥峰投资却并未执着于投资“巨头”和追求高收益。十年前,祥峰投资就完成了从互联网向硬科技早期的转型,投资了麻省固体能源SES、汇智微电子等一系列当时尚不知名的公司,后来这些公司都获得了超额收益。
比如祥峰创投就有两位“满脑子都是科技”的管理合伙人。郑俊聪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曾是一名战斗机工程师;夏志锦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在祥峰创投先后投资了地平线机器人、极智嘉、云鹰谷、宜信科技、中科动力、晓多科技、深度视觉等项目。
很难说祥峰的本土化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至少从结果来看,在绝大多数外资PE/VC失望而归之时,祥峰的策略还是奏效了。
8月26日,祥峰投资完成二期人民币基金募集,金额超35亿元——这一规模较2020年募集的第一期人民币基金增长了60%。二期投资者不仅有大量第一期LP(如厦门市政府引导基金)的再投资,还引入了一家新的大型保险公司。
在目前的募资环境下,这是一支少有的仍以投资硬科技为主的早期基金。项峰称,基金二期仍将瞄准创新科技,包括芯片半导体、机器人智能解决方案、大模型相关应用、新能源、新材料、医疗科技等方向,投资轮次将集中在A轮和B轮。
近日,《暗流涌动》采访了夏志锦,谈及他的募资经历、祥峰中国16年的得与失,以及对本土化和AI新周期的理解,向我们揭示了一只“人民币最强”的新加坡基金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01 另一种胜利
2013年,当众多投资机构沉浸在“烧钱买量、提高DAU、赢者通吃”的资本游戏时,祥峰投资了混合锂金属电池研发制造商SES。之所以逆势而上,是因为祥峰通过调研发现,电动汽车未能得到有效推广的核心原因是电池技术创新缓慢,因此团队决定布局电池行业,随后找到从麻省理工学院归来的胡启超,对SES进行了约2000万美元的A轮投资。
此后,SES已完成六轮融资,参与者大多为产业资本,财务投资机构仅有及其母公司淡马锡。2022年,SES成功在美股上市,获得了百倍回报。
投资SES是祥峰资本2013年在中国最大的一笔交易,也是其中国团队进行硬科技投资的起点。SES的成长让祥峰资本逐渐坚定了方向:谨慎把握趋势,拥抱技术,投资资本竞争相对薄弱的领域。正因如此,在祥峰资本投资的众多公司中,除了2016年投资的摩拜单车,很难看到那些脱胎于资本的大牌。
夏志锦告诉《暗流涌动》,坚持这一决定的原因和内外部因素都有关系:第一,祥峰中国的早期创始团队有科技投资的基因;第二,面对人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他认为科技能够帮助很多行业降本增效。“这是我们投资的另一个起点。”
在十余年的创投大潮中,祥峰的“独特之道”不仅体现在投资方向上,还体现在克制自身的规模上。
祥峰中国于2008年在国内推出首支美元基金,此后每三年左右募集一期。五支美元基金规模分别约为1亿美元、1.6亿美元、2.5亿美元、3亿美元、5亿美元。加上首期22亿、二期35亿的人民币基金,以及约4亿的天使基金,祥峰中国目前总AUM接近200亿元。相比那些动辄上千亿、开放封闭的双币基金,这个规模显然“单薄”。
但在夏志锦看来,与其说祥峰是保守,不如说是稳健。单笔投资规模不大,投资也并不频繁,A、B轮的投资规模大概在4000万到1亿元人民币之间,早期天使投资规模大概在1000万到2000万元人民币之间。“规模太大,回报系数会降低。”
对于“全球混合锂金属电池第一股”SES、“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微芯生物、地平线等很多项目,翔峰始终保持在早期A轮入场。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翔峰2013年投资的“国产射频黑马”公司汇智微电子,翔峰等待十年,坚持到2023年成功上市。
显然,相较于一家公司产品关键数据出炉后的疯狂溢价,祥峰更倾向于能够比别人更早、更准确地判断其后续的发展。
很难说祥峰十年前选择科技投资赛道是否错过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毕竟那里诞生过许多传奇性的巨额回报,但这种方式确实是祥峰直到今天能够持续成功募资的关键。
它在科技赛道深耕已久,团队专业稳定,规模扩张克制,这些对于需要持续策略、风控要求较高的人民币,特别是保险LP来说,已经足够有吸引力。
这或许是另一种胜利。
02 进入AI棋局
仔细对比发现,翔峰二期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方向略有调整,除了半导体、机器人、医疗等传统优势领域外,也提及了大模型相关的应用。
夏志锦几年前就公开分享过自己对人工智能的观察。他提到,人工智能是翔峰近十年来的重点,因为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赋能作用巨大,而降本增效、替代人工也是其投资的重点主题。但他一直觉得,第一代深度学习技术还不够成熟,不够普适,“定制化模型的想象空间比较有限,应用场景也比较有限。”
2017年至2018年,随着核心算法、训练框架等技术逐渐开源,投资者越来越难以判断AI公司的商业潜力。
夏志锦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客户对AI的应用需求非常多样,细分方向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寻求融资的创业者都声称实现产品化很容易,但实际上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有没有能力和机会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都很考验投资人的判断能力。
如果上一波人工智能只是取代了一些低端劳动力,那么这一次则是一股“可以在各个领域对人类造成威胁的力量”。
夏志锦表示,团队也准备今后系统性地规划AI投资。
目前祥峰资本在AI领域的投资范围广泛:新型大规模模型技术、提升AI算力的软/硬件技术、AI原生的B端/C端产品、以AI技术赋能各类传统行业的解决方案等。团队将延续此前务实的风格,投资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产品打造能力、以及巨大商业化潜力的优秀AI企业。
“相比美国,中国企业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美国的企业软件生态特别成熟,创业公司只需围绕现有的产品体系开展工作即可。但中国的企业服务生态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巨头垄断,这给了本土AI产品巨大的机会。”夏志锦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