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以宝马为代表的豪华、合资品牌纷纷高调“退出价格战”,另一方面,比亚迪方程式猎豹降价5万元的举措触动了不少购车者的神经,比亚迪式的价格战似乎还没有停歇的迹象。
车企价格战对于行业和消费者来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能持续多久?我们做了一个调查,看看用户、经销商、车企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经销商:坚决反对价格战
调查结果中,最让天亚军感到意外的,是经销商的态度。
按理说,降价肯定有利于促进销售,经销商普遍应该表示欢迎,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抗拒价格战的恰恰是经销商。
某自主品牌4S店负责人雷先生表示,价格战不仅不好,而且不可持续,会对整个汽车流通环节带来负面影响。
在他看来,一方面,持续的价格战必然导致厂商成本、配件供应品质、4S店经营利润等整体承压,尤其是利润下滑会导致4S店裁员甚至破产,损害经销商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些也会进一步导致用户服务的减少,对于已经买车的用户来说,二手车保值率会因为与新车的价格战而降低,市场萎缩。
对于这些观点,不谈厂家和消费者,我有一个疑问,关于对经销商的影响:如果他们能薄利多销,至少也比消费者捂紧钱包不买车要好,对吧?
对于这个问题,另外两家合资4S店的负责人夏先生和冯先生给出了相同的答案:这个过程中经销商的利益能得到多大程度的保护,完全取决于车企如何评估经销商。比如说,如果某款车的价格下降了,但是卖出的车数量没有变化,那么经销商的收入就会减少,甚至有可能经销商每卖出一辆车都要亏本。如果这时候厂家的政策还不到位,对经销商来说就是很大的损失。
那么,能否通过增加销量来弥补利润的损失呢?夏先生的回答很犀利:如果降价,销量上不去怎么办?
确实,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价格战的本质其实就是库存和订单的博弈,既然是打架,就有赢家和输家。那么,那些极力反对价格战的人,是否就一定是竞争中的“输家”呢?强势品牌的经销商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天涯君采访了某销售领先品牌4S店负责人徐先生,虽然他一开始说价格战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但随后又转变了语气,认为这对经销商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他的逻辑和上文夏先生的逻辑很一致:经销商更依赖厂家的政策支持,厂家不是慈善家,必然会让经销商承担一部分压力。
这样一来,站在经销商的角度,不管是哪个阵营、哪个品牌,都是站在这场价格战的对立面。考虑到广汇等大型汽车销售集团的惨淡现状,这样的价格战如果持续下去,经销商确实会不断失血,破产倒闭的情况只会越来越频繁。
厂家:主要看功效
经销商一致反对,但厂家态度却大相径庭,总结来说还是要看功效。
比如此次高调退出价格战的核心品牌宝马,宝马中国官方表示,此前的降价行为损害了经销商的利益,因此下半年宝马将在中国市场“聚焦经营品质,支持经销商稳步前进”。
宝马退出降价的首要原因或许就是降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去年年底开始,宝马i3、i5等纯电动车型就出现了大幅优惠,优惠后宝马i3的裸车价跌破20万元,“宝马降价了”的话题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然而,这些并没有带来销量的增长,上半年宝马国内销量同比下滑4.2%。销售人员表示,涨价之后,来4S店看车的人变多了,因为很多人“涨价买,跌价不买”。
宝马的心态应该也能代表大众、丰田、通用等合资品牌。
一家销量不错的自主品牌高管王先生对天涯哈君表示,他觉得虽然价格战从总体上看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但现在国内车企众多,优胜劣汰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价格战难以避免和抑制,“杀一儆百”,和前些年手机行业的整合过程有些类似。
目前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成功“干掉”对手,但频繁的降价也在损害厂商们来之不易的高端成绩。
用户:最终付出代价的人不会是我自己吧?
对于用户调查意见,天涯君原本以为没什么悬念,谁不想便宜买车呢?但调查结果也出乎意料。
天涯的调查对象为1000名车主,参与讨论的邻居基本都是25-35岁的年轻人,在反馈的邻居中,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坚决支持继续打价格战,大部分邻居认为,对于已经决定买车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从长远来看,他们还是担心价格战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是对质量的影响。
一位汽车改装企业老板认为,“以中国国情,最终制造出来的汽车都会是‘地沟油’”,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这和不少经销店经理的担忧不谋而合。
确实,如今汽车行业本身就不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2023年,零部件自给率较高的龙头企业比亚迪的净利润率达到5%,已经“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国内大部分车企的净利润率不足2%,不少甚至还在亏损。
在没有价格战的年份,每年产品可靠性达到一定水平后,厂商其实都会降低成本,比如用低价的零部件替代高价的零部件,这种替代从统计层面上看,并不会对车辆的可靠性造成严重降低。
但在价格战的逻辑下,厂商除了将压力转嫁给经销商外,还会延长给供应商的付款周期、降低配件价格。前者会降低经销商的服务水平,后者则可能直接让消费者更容易买到缺陷产品。
第二个影响是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顾虑。
一位邻居称,最近他看中了一款新品牌的中大型SUV,但又犹豫不决,担心买了之后价格会下降,自己会变成“韭菜”。
显然,当价格战成为一种预期时,很多消费者的购车心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最初的刺激转为抑制,这是价格战的发起者和赢家都不愿看到的。
长期的价格战是否会导致各方双输的局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经销商、厂家还是用户,都普遍反对价格战的延续,少数不反对的也仅局限于短期层面,更谈不上对价格战的支持。
对于经销商来说,价格战收益小,风险大,打下去肯定是输。
对于实力雄厚的厂商来说,能打败的对手已经打败了,如果继续与不能打败的对手较量,可能损失八百,开发高端产品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价格战持续下去,很难避免承担过度降价带来的质量风险。
应该说,价格本身确实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但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价格竞争一旦出现无序,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输家。
摩托车行业近来也有先例,中国产摩托车曾在东南亚风靡一时,如在越南市场一度占据80%的市场份额,但后来由于价格竞争激烈、品质把控不力,中国产摩托车的市场份额下滑至1%,随后被价格更高但品质更稳定的日本摩托车所占领。
也许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化’恶性竞争”的要求,大家立刻把目光投向了汽车行业,中央的最终决定,或许预示着这一轮惨烈的价格战即将落下帷幕。
对于那些还想打价格战维持销量的车企,我劝你们还是收手吧。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