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空力量博弈之下,近期债市出现震荡调整,带动配置大量债券、债券型基金的银行理财市场出现波澜,不少投资者反映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或出现亏损,正在考虑及时赎回止损。
此轮债市调整,难免引发市场对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会出现又一波兑付潮的担忧。
回顾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潮往往伴随着债券市场的牛熊切换,多位银行理财公司或银行资管部门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资产荒格局仍在延续,债券市场利率不太可能像前几轮理财产品赎回潮那样完全反转,债券市场仍然受到支撑,加之本轮调整中最大的调整在有息债,而银行理财主要持有信用债,银行理财行业自身的防御能力也较之前有所提升。
银行理财净值波动
“没想到R2级的理财产品跌这么多,以后还能不能涨我也不清楚,我已经把产品赎回,存成定期存款了。”北京居民王然说,他最近买了一只价值88万元的固定收益基金,这只理财产品在8月12日就亏损了600多元,持有收益直接减少了三分之一。
广东居民吴桐表示,他购买的R2级理财产品目前持仓率为-0.05%,而该产品的业绩基准为3.5%-4.3%。“上周前半周每天都在亏钱,总体来说亏得比较多,涨的不多,亏的时候一天就能亏掉一周的收益。我打算再坚持几天,看看情况如何。”
多位受访者表示,自己购买的农银理财、信银理财、招银理财、交银理财、渝农银理财等理财产品,近几日均出现负收益。
据华西证券固收分析师团队测算,随着部分产品净值的下滑,全部理财产品的净值损失率已上升至2.3%,不过相比过去几轮赎回潮中理财产品的净值损失率,2.3%这个数值依然不算高,且8月15日之后,产品净值曲线有所回升,这或许预示着当前赎回风险相对可控。
对于近期理财产品净值的下滑,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主要还是受债券市场调整的影响。8月初以来,整个银行理财市场,负债含量高的产品基本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业绩波动。如果在意波动,等理财产品到期后,可以考虑定期存款。”
一位城商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资管产品的收益往往取决于底层资产,当前债券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债券基金、银行理财等以债券为基础的产品的净值表现,建议采取较为保守的资产配置策略,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多位理财公司人员告诉记者,作为净值型产品,业绩波动在所难免,资管新规实施前,银行理财往往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而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一样,资产价格波动加大,对此,需加强投资者预期管理。
赎回潮短期内不太可能重现
对于本轮债市调整是否会引发银行理财产品赎回潮,记者采访了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及银行资管部门,得到的答案是,虽然债券型理财产品净值增速环比有所收窄,但并未出现净值率明显提升的现象。本轮债市调整也不同于以往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潮,预计近期出现理财产品赎回潮的可能性不大。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再次出现赎回潮的可能性较低,主要因为国内债券市场仍然受到支撑,央行的国债拆借操作主要是为了推动债券市场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从目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存款利率、全球市场波动等情况来看,当前债券市场仍然具有有利因素。
回顾银行理财产品的赎回趋势,往往伴随着债券市场的牛市与熊市的转换。
据东方证券分析师团队统计,历史上,典型的金融赎回潮有两类:一类是2017年,另一类是2020年,在这个过程中,表外理财或因2017年货币政策收紧而直接赎回缩量,或因基本面好转后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而转移到其他市场,比如2020年理财资金转移到股市、房地产等市场;另一类是2022年,政策刺激下信贷宽松预期加强,快速调整引发赎回潮,进一步放大利率调整。
在每一波金融赎回潮中,各期限有息债券、大额存单、信用债的调整下跌大多是同时发生的,调整幅度总体呈现“短端>长端、信用债>有息债券”的规律。
本次债市调整与上一轮理财赎回潮期间债市状况不同,首先,本轮债市调整并未伴随市场对基本面的预期明显改善、货币政策收紧等利空因素,但传导至其他市场的动力不足,资产荒状况持续,债市利率难以像上一轮理财赎回潮那样实现彻底反转。
其次,本轮债市调整中,目前受影响的资产更多集中在有息债上,相较于历史上债市快速“熊市平仓”,本次债市调整中长期利率调整幅度较大,债券的调整幅度没有有息债大,银行理财主要持有信用债。
某国有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分析本轮债市波动时提到:“利率债波动较大,特别是长期调整压力较大,目前以短期资产为主持的理财产品跌幅相对可控,从我了解的同行情况看,还没有看到大规模赎回的情况。”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长期利率下跌过快,明显偏离合理水平,存在调整空间。对此,央行根据市场情况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市场预期,扭转债券市场利率单边下行趋势。部分投资者适时获利了结,将导致资金流出债券市场,从而引发债券市场的调整。短期内,债券市场的走势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央行政策等因素,整体仍可能维持震荡走势。”邮储银行研究员楼飞鹏对记者表示,债券市场的回调加大了银行稳定理财收益的压力,但2022年四季度不会出现理财产品大量赎回的现象。当2022年底出现理财赎回潮时,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的预期将发生明显变化。加之股票和债券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导致理财领域资金大量撤离。目前,经济正在复苏,央行持续关注债券市场和资管产品的风险,并多次提醒市场人士,即便有风险,也有可能平稳释放。
此外,一位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行业自身的防御能力相比2022年底也有所提升。“市场有学习效应,2022年底遭受的损失不会再发生。现在机构在产品定位、策略制定、资产布局等各方面都做了努力,所以抵御波动的能力有所提升。”另一位城商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西部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从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来看,在经历2022年四季度的赎回潮后,债券加同业存单的配置比例在年底下降至63.7%,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上升至17.5%。此后这一趋势延续,到2024年上半年,债券加同业存单的配置比例下降至55.6%,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上升至25.3%。整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抵御债券利率回调的能力有所提升。
机构面临配置机会
某城商行资管部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整体投资收益不错,这轮债市调整只持续了几天,并没有像以往的理财赎回热潮那样持续几轮,这是一个负面反馈。主要是基本面的问题,即便债价上行,机构还有配置需求。在我看来,这轮波动的幅度不会太大。”
业内人士表示,总体来看,当前债市利好因素较多,短期内长期债券或延续震荡走势,债市大幅回调风险不高;不可否认,利空因素有所积累,主要由于金融监管政策预期加强,央行调控利率曲线决心不减,后续国债供给冲击较大,建议适度防范可能出现的兑付风险。
华西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团队分析称,以10年期国债的定价来看,当其收益率跌破2.20%时,抛售力量增强,成为收益率下行的阻力位;而当利率接近2.25%时,抛售力量增强,超调压力有望得到化解,2.15%至2.25%成为一个较窄的自由定价区间。
从债市负反馈来看,我们可以通过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情况一窥整体情况,无论是居民赎回银行理财产品,还是理财机构出于预防性赎回公募基金等外包产品,都可能对债市产生影响,并可能引发强烈的连锁反应,而引发反应的前提可能是信用债是否调整。如果利率债的调整继续蔓延至信用产品,债市波动或将加剧。
在此轮债市调整中,银行理财公司如何应对利率风险?业内人士表示,可以从调整资产配置比例、优化产品期限结构入手,具体来说,可以增加短期、低波动性资产的持有量,在资产配置中保留一定比例,降低投资组合对债券利率变动的敏感性。通过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预测,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应对市场波动。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银行理财公司可以借此机会及时捕捉市场走势,提高产品收益率。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表示,短期波动是债券市场的正常表现,尤其是在市场尚未好转的情况下,短期波动带来更好的配置机会。
华西证券固收分析师团队表示,对于负债稳定且仍有配置需求的机构来说,抓住高赢点锁定配置成本是较好的选择,比如10年期国债利率在2.20%以上时。西部证券分析师团队也认为,若10年期国债利率上升至2.25%,建议机构抓住机会配置。
此外,从目前银行资本债与中短期票据相对利差来看,大型银行资本债已跌破性价比,对于负债稳定的投资型机构来说,此时或许是入市的好时机。
业内人士也强调,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市场波动,降低恐慌性赎回带来的流动性风险,8月17日,广银理财、龙游农商银行等机构微信公众号先后发布《正确认识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理财产品回撤是实际损失吗?》等文章,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和应对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