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回调致银行理财净值波动,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导读】债市调整,纯固收理财收益下滑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张玲

近期债券市场持续震荡,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其中部分以债券资产为主要配置方向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跌幅较大。

业内人士表示,债市回调加大了银行理财产品稳健压力,在今年“资产荒”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增长,机构应积极调整资产配置,稳定产品收益,投资者需树立长期投资理念,理性看待短期波动。

金融产品收益波动

“赎回潮”重现的概率不高

近期,监管部门介入提示风险,债市投资“降温”,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净值下跌明显。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近一周共有536只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下跌,其中逾90只产品净值近一周下跌0.1%。

在此背景下,市场也开始担心2022年末的赎回潮会否重现,对此,邮储银行研究员楼飞鹏直言,虽然债市回调加大了银行稳定理财收益的压力,但2022年4月份的赎回潮不会重现,2022年4月份基金不会出现大规模赎回。

债市回调致银行理财净值波动,投资者应如何应对?插图

“当前,经济持续复苏,央行持续关注债券市场和资管产品的风险,并多次提醒市场主体,即使有风险,也大概率会平稳释放。”楼飞鹏表示。

普益标准研究员李文燕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近期各期限利率普遍上行,导致债券市场整体表现疲弱,债券型理财产品净值涨幅虽环比收窄,但并未出现净值率明显上升的情况。

“本轮债市调整中,中长期、高杠杆产品受到明显影响,而银行理财产品多持有中短期债券,产品净值波动幅度总体可控,但也有一些通过杠杆实现高收益的产品对利率变动较为敏感,应警惕潜在净亏损风险。”李文彦说。

李文彦进一步表示,从目前经济形势看,债市出现系统性反转的可能性较低,央行的举措主要是为了纠正长期利率,并不会改变债市整体走势,预计未来债市将逐步企稳,利率市场化将在央行约定的区间内波动,理财产品净值继续下降、出现净负趋势的可能性较低。

瑞智信鸿金融研究院也认为,考虑目前的市场情况,理财公司出现大规模赎回的可能性很小,一是在“资产荒”背景下,理财公司需要配置的资产规模很大,这为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近两年在监管机构的推动下,理财公司的风险抵御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应对能力较2022年有较大增强;三是多数专业市场人士认为,债市不具备出现大幅调整的基础。

理财规模仍有望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虽然银行用于平抑净值波动的保险存款、补息存款、信托平滑机制、收盘价估值等产品被监管叫停,但理财产品受益于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以及各大银行“存款搬迁”等举措,规模稳步提升。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43%;据华西证券研究所测算,截至7月31日,理财规模较6月末增加1.43万亿元,最新规模接近30万亿元。

展望未来市场,楼飞鹏认为,理财规模大概率会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居民新增存款较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也促使居民将存款转向理财。

债市回调致银行理财净值波动,投资者应如何应对?插图1

普华永道研究员孙胜勤也表示,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推动存款资金向理财市场转移,虽然部分平抑净值波动的举措被监管部门叫停,但总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相对稳定,仍是不少投资者的选择。

“理财市场规模的上升,是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的结果。在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定、股市没有出现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依然是投资者的主要选择。”瑞智信弘金融研究院院长表示。

积极调整资产配置

建立长期投资理念

在债市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机构应根据政策导向和市场动态主动调整资产配置,投资者也应保持理性,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孙胜琴认为,首先要密切关注政策方向,近期央行、财政部的政策对债市的扰动加大,短期理财要兼顾胜率和中奖率,优化资产类型,可重点关注期限不关键的长期债券。其次可以加大低风险资产的配置,相比低等级信用债,计息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信用风险较低,更适合在债市降温时配置。最后可以加大货币基金等流动性较好的资产配置比例,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

“除了卖多买空,投资时还要控制杠杆,进行分散化安排,才能稳定业绩。”楼飞鹏指出。

对于普通投资者,楼飞鹏建议,在投资理财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观念,考虑个人的风险偏好、投资经验等,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只有长期投资,才能追求长期的收益。

瑞智信弘金融研究院也建议投资者“多观望,少做事”。“少做事”意味着对宏观趋势要有把握,“多观望”意味着金融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竞争格局已经比较明朗,理财公司的投资和风控能力有迹可循。

孙胜勤还建议,一方面,投资者应充分了解所持有的理财产品的特点、投资策略、风险水平和历史表现等,这有利于投资者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认识产品的波动性,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判断;另一方面,投资者应保持长远的眼光,避免因短期波动而做出冲动决策。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