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展示的年化收益率出现明显差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感叹遭遇了“理财杀手”,引发市场普遍关注。
时代周刊记者查看某大型国有银行手机银行理财页面发现,某款理财产品显著显示其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3.31%,但点击产品详情页可见,其近一个月、近三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17%、2.84%,与展示页面相差较大。
目前存款利率已进入“1”时代,吸引部分投资者将存款“搬”向银行理财。为了吸引投资者,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展示方式五花八门,有的选择展示成立至今的年化收益率,有的选择展示近一年的年化收益率,不少产品展示的年化收益率超过3%,与实际收益率相差较大。
星途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吴泽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为了更好地吸引和巩固客户,银行理财产品往往会选择收益率较好的品种进行展示。但随着理财综合净值的提高和资本市场波动性的加大,所展示的历史业绩可能与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存在很大差异,投资者对此应保持警惕。
《时代周刊》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向银行理财子公司通报了行业存在的多项重大问题,其中就包括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虚报。通报称,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代销渠道不断增发新股,虚报产品收益率,甚至采用“四舍五入”的方式显示每万股收益率,与客户实际获得的收益率完全不符。
银行理财业绩表现“利好消息少坏消息多”?
近期,不少投资者发现,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显示收益率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显示年化收益率超过3%的理财产品,近一个月的实际收益率仅为1%左右,甚至为负值。
某大型国有银行代理的工银理财核心优选固定收益1年期定期基金,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3.31%,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1.17%;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代理的兴银理财粤东1年持有日开1B号,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3.37%,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为-0.59%。
一位投资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三个月前,他经过慎重选择,买入了交银理财稳定精选每日开仓(90天持有期),当时显示的年化收益率约为3.75%,很快就可以兑付。但截至9月5日,该产品近一个月和近三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0.24%和2.41%。他目前在犹豫是否继续持有。
目前,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手机APP,各银行在代销理财产品时业绩展示方式也各有不同,给投资者评估和选择带来困难。《时代周刊》记者随机查看了多家银行APP的理财销售页面,发现业绩展示包括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对标的等方式。
此外,虽然是同一款产品,但在不同的APP渠道上业绩展示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光大理财旗下一款产品在光大银行APP上显示成立至今年化收益率为3.16%,而在微众银行APP上显示的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为2.61%。
时代周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了一家农商银行的理财经理,理财经理向记者推荐了三款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产品表现以近一个月、近半年、成立至今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30%、3.31%、4.01%。
上述三款理财产品均以历史相对较好的年化收益率来展现过往表现,持有期最短的182天理财产品,其近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今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09%、2.89%、2.37%、3.28%、3.08%,均未能达到4.01%的水平。
上述农商银行理财经理表示,8月份债券市场波动较大,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下降。不过,上述推荐的三款理财产品中,有一款新产品成立于5月底,发行时间约4个月,页面显示其近一个月和近三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30%和3.65%,相比另外两款老产品“更耐跌”。该理财经理表示,主要是因为产品投入债券的资源不同,期限也会有所不同。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理财产品动态发布的年化收益率是当前时点的预期收益率,即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收益率线性计算出未来一年的收益率。投资者未来赎回产品时获得的实际收益率具有不确定性,现在净值越高,投资的价格位置越高,未来亏损的风险越大。
央行进一步指出,今年以来,部分资管产品特别是债券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基础资产,主要通过杠杆实现,实际存在较大利率风险。
现金管理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目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基本都以过去七天的年化收益率来体现过往表现,今年以来,受存款利率下行、债券收益率走低等因素影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持续下行趋势。
投资者李明(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2022年下半年他买入了200万元的北银理财京华远见一淘金尊享,一开始年化收益率差不多有3%,日收益在165元左右。但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就下降很多,日收益降到了120元左右。截至9月6日,该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为1.61%。
据中信证券研报,2024年8月现金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1.79%,较7月下降0.06个百分点。7月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预计将对8月现金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产生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现金管理产品一开始年化收益率很高,但很快回落。以民生理财旗下天天增利现金管理51号理财产品E为例,其成立于2023年12月29日,当时七日年化收益率高达14.01%,但随后迅速下跌。目前,该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已降至1.93%。
吴泽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现金管理产品的底层资产主要都是流动性较高的货币市场资产,如果七日年化收益率很高,可能是成立时流动性比较紧张,导致短期资金利率上升。但这种情况显然不可持续,因此七日年化收益率会逐渐下降。
时代周刊记者从一位理财公司人士处了解到,目前市场上还存在一些“排名理财产品”,它们一般在刚成立时规模较小,通过加载有限的高收益资产来吸引投资者,实现较为可观的年化收益率。当产品规模逐渐扩大,年化收益率自然就会下降。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进行规范。
2018年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条例》提到,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时,不得宣传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的宣传、销售文案中,只能公布该银行理财产品或同类理财产品的过往平均业绩和最好、最差业绩,并以醒目的文字提醒投资者“理财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业绩,不等于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投资应当谨慎”。
2023年1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规范》,对过往业绩的计算方式、展示间隔等提出了规范要求。理财产品运作时间超过1个月不满1年的,至少应当包括自产品成立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理财产品运作时间超过1年不满6年的,至少应当包括自产品成立当年起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理财产品运作时间超过6年的,至少应当包括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
上述行为准则为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设定了6个月的过渡期,今年5月底结束。从目前情况看,各机构在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方面基本符合行为准则,但部分产品过往业绩信息不完整。
业内认为,银行理财机构应进一步规范业绩基准展示,杜绝通过虚增业绩展示进行产品营销,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避免误导性宣传,并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