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多方发力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小区门禁不再强制刷脸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重庆渝中:

多方合力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不用刷脸也能进小区!”近日,重庆渝中区某小区不少居民注意到了身边的这一变化。这源于一场向社区门禁强制“刷脸”说不的公益诉讼——当地检察院做到“三个擅长”,“优质高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通过多方联动推进个人信息安全领域溯源治理。

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对簿公堂

小谢居住的小区有上千名居民,只有一个出入口,2022年7月在出入口安装了4台人脸识别闸机。通过这台闸机验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刷脸与事先录入的人脸识别信息核对,二是扫描身份证与人脸识别信息核对,核对一致后才能通过。表面上看,社区提供了两种验证方式,但实质上,识别面部信息是进出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在安装人脸识别闸机之前,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刷卡或找保安登记的方式进出小区。

“人脸信息是重要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小谢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小谢曾多次找小区物业公司争论。物业公司认为,这一举措符合保护业主安全的相关规定,因此不采纳小谢的意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物业服务公司或者其他大厦管理人将人脸识别作为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进出物业服务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不同意,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重庆渝中多方发力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小区门禁不再强制刷脸插图

“物业公司没有提供除人脸识别之外的替代门禁验证方式,限制了业主进入住宅的权利。”2022年7月,小谢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其从门禁系统中删除其人脸识别信息,并提供其他出入方式。

2022年12月,法院开庭后判决物业公司停止处理、删除小谢在人脸识别闸机系统中采集的人脸识别信息和身份证信息,并为其提供其他合理的出入小区验证方式。但判决后,物业公司并未按要求进行整改,小谢多次与物业公司交涉无果。2022年12月底,小谢来到渝中区检察院,向检察院申请提起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

业主个人信息面临泄露风险

事实上,除了小谢敢于提起诉讼外,涉案社区的居民也早已抱怨过社区强制实施“人脸识别”出入管控。

“老人不懂这些新东西,站了半天也进不去,还得请人帮忙。”小区居民王先生说。办公室工作人员小刘说:“遇到下雨天或者摄像头背光,经常识别不了,上下班高峰期,我们进小区都要排队。”

渝中区检察院检察官现场调查发现,物业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小区靠近热门旅游景点,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为了提高小区治安管理水平,我们安装了人脸识别闸机。”物业公司负责人解释道。

一方面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是公民生活环境安全,这不应该是一道“单选题”。承办该案的检察官进一步调查发现,物业公司未按要求在社区公告栏公示敏感个人信息收集、处理、存储的标准,未明确写明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存储敏感个人信息的设备安全性也未经过认证。

重庆渝中多方发力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小区门禁不再强制刷脸插图1

“更为重要的是,门禁系统中存储公民人脸信息的电子设备终端接入互联网,存在敏感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客观上侵犯了众多不特定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持续损害了公共利益。”该院承办此案检察官吴启轩说。

多方联手

为公民个人信息织密“安全网”

2023年2月23日,渝中区检察院立案侦查。次日,该院与物业管理行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察机关渝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进行会商,双方达成共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将履行监察职责,督促涉事物业公司删除违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

2023年6月,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公安部门督促社区物业删除所有录入门禁系统的业主个人信息,加强物业管理领域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监管。

同时,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开展物业行业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检查,确保辖区内物业服务公司或其他楼宇管理者规范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小区进出验证。

为给公民个人信息织密“安全网”,今年7月,重庆市网信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针对居民、消费领域过度采集、强制采集、诱导索取、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

“如今,刷脸支付、刷脸核验身份已经成为常态化操作。但常态化操作并不代表合理合法,监管力度亟待加强。”重庆市人大代表龚飞表示,重庆市检察院聚焦相关领域突出问题,加大办案力度,筑起坚固的“防火墙”,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