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调整期,房企变卖资产回血难度加大,国企收储未售新房或成去库存关键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值得注意的是,“国企收储滞销新房”被认为是去库存最直接的举措。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此举虽然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收储价格、供需错配等问题或将影响推进步伐。

世茂低价出售资产变现

受前一日世茂集团主动公告影响,世茂集团8月8日收盘报0.64元,较上一交易日上涨6.06%。

8月7日,世茂集团宣布以5.9634亿元人民币出售其持有的厦门世茂新领航地产有限公司项目公司权益。该项目公司正在厦门集美区开发一个综合性住宅、商业及商业综合体。项目涵盖四块地块,分期开发,住宅部分已竣工交付,商业部分亦已竣工并开始运营,写字楼部分(包括两层商业物业)正在开发中。鉴于世茂集团出现流动性危机,该项目写字楼部分已于2022年11月起停工。

买方为中建三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出售完成后,买方将拥有项目公司100%的股权,并负责项目的继续开发和项目公司的运营。对于出售项目公司权益的交易,世茂集团预计变现亏损3.12亿元,将用于抵消欠买方的工程费用。

据悉,厦门世茂新领航地产有限公司在集美的主力开发项目为世茂辉煌天空之城,商业部分为厦门集美世茂广场,这是世茂商业在福建省的首个世茂广场项目,预计2021年开业。早在2015年,世茂集团就以总价39.22亿元、溢价率76.19%拿下上述地块。该地块住宅部分占总建筑面积不足一半,项目需商业全自有、办公需50%自有。

近年来,世茂集团不断抛售资产,其中世茂深港国际中心12幅地块被视为“底价”项目,但已两次流拍。7月11日,据世茂控股公告,中信信托申请以世茂深港国际中心12幅地块二次拍卖底价104.35亿元偿还债务。2017年,世茂集团以239.43亿元拿下该项目14幅地块,其中两块人才公寓项目未包含在上述出让范围内。

目前部分房企陷入债务危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出售资产“回血”,但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出售资产难度加大。据克而瑞统计,7月重点监测房企共发生15起并购交易,其中7起未披露交易金额,交易金额合计55.6亿元,环比下降69%,同比下降54%,并购规模跌至年内最低点。值得注意的是,资产变现难的同时,房企低价出售优质资产也是无奈之举。

房地产市场调整期,房企变卖资产回血难度加大,国企收储未售新房或成去库存关键插图

万科“瘦身计划”持续推进

今年以来,另一家持续推进资产货币化的房企是万科。为降低风险,万科调整了策略。根据其“瘦身计划”,万科将退出除住宅综合开发、物业服务、租赁公寓三大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清理转移非核心金融投资,包括坚决大力推进商业办公等大型资产交易,计划每年完成200亿元。

近期万科在苏州、重庆等地不断转让资产,有业内人士猜测其资金压力不小。

7月30日,万科拟将持有的苏州高新万洋地产50%股权转让给苏州高新地产,这意味着苏州高新地产将全额接手该项目。此外,7月19日,据重庆万科官方微博消息,重庆万招置业有限公司将万科招商理想城项目5号地块商业存量产权整体出让。信息显示,该商业存量共计96套,面积约11160.44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距离今年2月出售七宝万科广场不到5个月,万科再次将旗下又一个最赚钱的购物中心项目束之高阁。天眼查数据显示,万科旗下印力集团将上海南翔印象城50%的股权出售给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交易完成后,GIC持有该项目98%的股权,剩余2%由印力集团持有,印力集团或将继续保留该项目的运营管理权。

对此,克而瑞分析师认为,上海南翔印象城的成交价格虽然尚未披露,但考虑到其庞大的体量,预计成交价格较高。从租金收益来看,该项目在万科商业项目运营管理中仅次于七宝万科广场。万科出售成熟的商业及写字楼资产以回收更多资金、减轻资金压力,彰显了其“瘦身”换取流动性的决心。

综合来看,万科资产出售的交易对手方包括项目合作方、大股东以及市场上合适的买家,转让的项目很多都是成熟且有盈利能力的项目。

房地产公司正在多元化收购房地产

房地产市场调整期,房企变卖资产回血难度加大,国企收储未售新房或成去库存关键插图1

除世茂、万科外,据克而瑞统计,7月,万达、华侨城、远洋、豫园等均有出售商业及办公项目计划,部分项目已完工,部分正处于挂牌、签订转让协议阶段。从7月房企交易的物业类型来看,多元化并购占比明显提升,12笔多元化资产交易中,有11笔涉及出售商业及办公资产,占总交易规模的91%。

其中,7月31日,金地地产宣布将出售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嘉定区、宝山区的四个产业园项目,收购方包括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化控股有限公司等国企。产业园项目出售完成后,预计将获得约5亿元净回报。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仍处于调整期,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出售商业办公或文旅酒店项目,以快速获取流动资金,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同时,预计未来房地产开发商及房地产相关企业将陆续退出房地产业务,房地产项目将不断被搁置。但由于投资需求下降,并购重组进展缓慢。

从目前来看,政策鼓励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的方式纾困困境房企,其中“国企收储滞销新房”成为去库存最直接的举措,为此,“收储商品房”模式在各地陆续落地。

不过,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目前开发商不愿低价出售项目,双方处于讨价还价状态。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政府会通过存量收购来救市、救开发商,因此在等待大资金进来。但从资金平衡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副主任徐跃进也认为,“去库存”相关政策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也有利于恢复市场人气,但收储价格、供需错配等问题可能影响推进速度,未来相关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杨娟娟主编、傅春银校对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