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表态:房价由底价和溢价构成,租售比和定期存款利率影响房价走势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图片

这段话很值得仔细阅读和思考。不过我估计很多网友没有耐心仔细看完,所以我就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和分析。

央行主要表达了以下几点含义:

1、房价由“底价”和“溢价”组成,“底价”是内在价值,由租售比决定,如果房屋年租金回报率超过3至5年的定期存款利率,相应的房价就很难继续下跌,如果继续下跌,就是买入机会。溢价由经济周期和市场情绪决定,牛市时溢价向上,熊市时溢价向下。

2、目前一线城市租售比接近2%,二三线城市租售比已升至3%左右,大型国有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回落至1.8%左右。

3、央行还作出重要判断:其实对于长期住房资产来说,租金的增速同样很重要,会提高租赁住房的收益率。央行还进一步分析称:疫情以来,我国租金增速有所回落,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长期来看租金有望稳步上涨,过去十年,我国CPI中的租金分项年均涨幅都在1.2%以上,若假设未来能保持这样的租金增速,与既定的购房成本相比,按静态租售比计算,租赁住房总收益率有望提升至3%以上,将高于多数资产的收益率。

4、住房租赁行业是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将出台信贷、税收等各项鼓励政策,鼓励居民购买住房用于租赁,促进租赁行业发展,有利于楼市去库存。

央行通过这个专栏给我们上了一堂房地产投资课,告诉我们如果选对了城市、选对了区域、选对了房产,未来的租金回报可以“高于多数资产的回报率”。

在鼓励出租的前提下,未来的房地产税率是否会呈现累进、惩罚性?换言之,对拥有多套房产的业主征收高额税率。

这显然不太可能。

下图是央行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全国加权平均房贷利率,如果房贷利率跌破3%,而房屋租金回报率超过3%,市场变化会更大!

图片

对于当前债券市场和银行理财过热的问题,央行再次发出警告,为此在二季报中专门设立了第四栏——资管产品净值机制对大众投资者的影响。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居民存款增速突然放缓,仅增加7000多亿元(一季度为8.56万亿元);而居民贷款增长更为疲弱,仅增加1200亿元(一季度为1.33万亿元)。

为何居民存款增速会突然大幅放缓,贷款增速也大幅放缓?首要原因就是存量房贷降息幅度太小,出现了第二波提前还贷现象。

其次,有1万亿元居民存款,二季度转入银行理财。

2022年银行理财普遍出现亏损,导致大量银行理财资金回流存款,而近一年多以来,随着股市、楼市持续低迷、债市火爆,银行理财收益率开始回升,吸引力也大幅提升。

债市火爆的原因是大家意识到未来几年中国利率还会继续走低,降息空间很大,所以之前发行的利率较高的债券会涨,一些机构甚至加杠杆买入债券,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收益率。

7月30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共有23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5%。固定收益类产品仍是理财产品中规模最大的类型,截至2024年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27.6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2.3%,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6.88%。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保持稳定,平均收益率为2.8%,央行二季度报告进一步透露,7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3%,吸引部分投资者将存款“转移”到该类型产品。

大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只有1.8%,大城市租房收益率在2%左右,买股票会亏本,而银行理财收益率却在2.8%-3%,你觉得人们会怎么选择呢?

很多人会选择理财产品,一是流动性好,赎回简单方便;二是大银行的信用普遍不错,风险有限。房子的流动性就差很多,担心租不出去,以后租金下降,还有就是房产税。

因此,普通百姓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购买金融产品,享受丰厚的收益。

事实上,债市风险在不断积累,上半年收益率未必可持续,央行借入数万亿国债,随时可能抛售,给债市降温,因此央行多次提醒人们注意债市风险。

一旦债市回调,可能因杠杆率过高而出现踩踏事件。

对债市的警示和抑制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政策取向,鼓励资金从银行流出,去买房、炒股、消费。

肯定会有很多人反抗,但政策天平正在倾斜。存款利率不断下降,央行未来还会抛售国债,给债市降温。短期内,境外热钱仍在流入中国债市,上半年流入中国债市的资金已达800亿美元,其中还包括美国。随着欧洲、日本、韩国股市波动加剧,还会有更多热钱流入,债市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火爆,但风险也在增加。

未来的政策取向是鼓励买房、炒股、投资、消费,而不是鼓励钱平放在银行(存款、理财),手段就是给后者增加不确定性,给前者增加甜头,如果政策不奏效,就会有第三波、第四波、第五波!

继续“逆来顺受”,无异于火中取栗、刀刃上舔血。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