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基金审批节奏放缓,市场关注焦点转向利率波动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事实上,这种节奏从2023年开始就已出现,主要出于“股债基金”均衡发行的考虑。随着债券基金发行量越来越多、久期越长,债券市场调整的风险也越大。数据显示,债券基金发行占比一路走高,从2021年的不到25%上升到2022年的66.934%,再到2023年的70.87%,2024年更是上升到80%以上(截至8月8日)。

基金分析师表示,前期债市涨幅较大,市场情绪较高,但同时长期风险也在逐步积累,央行仍有可能在必要时动用工具调控。中长期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复苏态势依然疲弱,货币政策或将维持宽松,债市环境仍为友好,风险总体可控。

债券基金设立基本未公开

在基金发行链条中,申请与销售是两个不同的环节,由于基金申请后需要等待审批,通过审批并取得核准文件后才会进入销售环节,而新基金在销售后才会成立,这几个环节之间的时间跨度从数月到一年不等。因此,不能仅从近期新债券基金的成立情况推断债券基金审批节奏的变化。以8月8日、7日为例,整个市场仍有华商弘信纯债基金、博源增辉纯债基金、鸿图创新天益债券基金等产品成立,也有摩根恒瑞债券基金、汇添富稳盛纯债基金等产品传出。

不过,据《证券时报》记者从基金公司私下获得的信息来看,近期债券基金审批节奏确实有所放缓。“近期发行或成立的债券基金基本都是之前已经获批的既有产品,有的公司一时半会儿还没拿到债券基金审批文件,这种调调没要求,也没有具体文件,这是基金行业根据当前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的产品策略调整。”北京一家中小板公募市场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债券型基金还是可以申请的,我们公司上周五刚报了一只纯债券型基金。据我了解,目前公募债券型基金还没有被禁发的迹象。但相比指数基金等其他产品,债券型基金的审批节奏确实有所放缓,这主要是出于均衡发行股债型基金的考虑。”南华某中型公募品牌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此外,该品牌人员分析称,债券基金一直以来多为机构定制,具有持有人数少、户均持仓量大等特点。从2023年左右开始,中小投资者逐渐加入债券基金持有者的行列。但另一方面,权益基金不仅发行难度大,新成立的基金规模也小,成立后基金赎回快、规模小甚至被清盘,市场“资产荒”局面仍然存在,资金仍在不断涌入固收标的。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债券基金规模的不断提升,一度将公募基金总规模推至30万亿元甚至31万亿元以上。为了平衡市场格局,债券基金的审批从去年开始放缓。“最近基金公司在推广债券基金方面也放低了声音,我们内部考虑过不敢发规模太大的债券基金(50亿左右就够了,最多不超过80亿),发了就不推广了。但说实话,在目前的市场需求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考虑,是可以大规模发行的。”上述品牌人士说。

债券基金发行占比超八成

上述基金人士的说法得到了更直观的数据证实。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今年新成立的728只基金中,债券型基金有235只。数量虽然不多,但募资规模5867.91亿元,占全部新发基金总募资规模7270.9亿元的八成以上。2023年新发基金规模1.14万亿元,新发债券型基金规模8052.08亿元,占比70.87%。2022年新发债券型基金规模9840.47亿元,占全部新发基金总募资规模1.47万亿元的66.934%。 2021年新发基金规模高达2.94万亿元,债券基金发行规模仅为7285.25亿元,占比不足25%。

从单只基金对比来看,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的发行差距更为明显。2024年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市场共成立规模高达80亿元的债券型基金19只,涵盖政策性金融债、计息债、纯债、绿色普惠金融债等多种类型。但同期市场仅成立普通股票型基金23只,规模56.23亿元,其中发起基金10只;共成立股票型混合型基金150只,规模431.6亿元。二者合计规模487.83亿元,占年内全部新发行基金募集规模7270.9亿元的不到7%。

在此情况下,“股债平衡”思路受到基金业的关注。“近几年鼓励发展的产品都是股票型基金,政策决定也不少,而近期债券型基金成为主要发展主题,显然与此相悖。随着债券型基金发行数量越来越多,期限越长,债券市场调整的风险也就越大。”上海一家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债券久期一般是指债券投资者收回本金和利息所需时间的加权平均值。一般情况下,久期越短,债券对利率的敏感度越低,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越小;久期越长,利率风险越大,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也越大。对于投资者来说,债券基金的久期可以衡量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基金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度。

债券基金审批节奏放缓,市场关注焦点转向利率波动插图

据记者了解,目前尚未有基金公司要求新批债券型基金出具久期不超过两年的承诺函。不过,截至目前,债券型基金的历史分位数并不低。据某券商研报显示,截至8月4日,全市场债券型基金净值为10.64万亿元,环比增长0.11%,其中中长期纯债基金环比增长0.09%。从交易日情况来看,中长期纯债基金久期有所拉长,平均为3.33年,处于近一年10%-25%的历史分位数;短期纯债基金久期有所拉长,平均为0.95年,处于近一年10%-25%的历史分位数。

总体风险可控

上述对于久期过长的考虑,也体现在交易市场上。

据金信基金了解,近一周债市开始回调,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开始反转。其中,8月5日大型银行抛售债券引发市场小幅调整,8月7日央行进行的零元逆回购操作也增加了市场的谨慎情绪,债市窄幅震荡。同样在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协会对多家商业银行展开自律调查,并于8日上午发布公告称,中小金融机构存在违规借贷债券账户、利息划转等行为,将对此类案件线索进一步查处。

在这些消息的共同影响下,截至8月8日收盘,主力30年期合约大幅下跌,收跌0.52%。此外,主力1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下跌0.27%,短期债券受到的影响略小,主力5年期和2年期合约分别下跌0.13%和0.03%。“前期债市上涨明显,市场情绪较高,但同时长期风险也在逐步积累,央行在必要时仍可能动用工具调控。加之债市出现回调,前期获利回吐可能选择及时平仓,将造成短期波动。但从中长期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复苏仍处于弱势,货币政策或将维持宽松,债市仍处于友好环境,风险总体可控。”金信基金表示。

富国基金指出,目前国内长期利率定价明显低于海外,若后续长期利率继续下滑至相对低点,也可能威胁金融机构生存能力。因此央行一系列操作或意在限制长期利率快速下滑,同时保持收益率曲线上行,防范金融风险。以欧元区为例,今年一季度其名义GDP同比增长3.86%,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07%。而今年二季度我国名义GDP同比增长4.06%,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23%,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47%。

除了公募基金,其他机构投资者也注意到了这些变化。“至于国内债券,之前牛市的时候我们没有买,后来买了一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可能不是买债券的好时机。过去一段时间,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明显超过债券的票面利率,相当于在过去半年里透支了下一年的收益率。央行最近在操作借贷,会让债券价格走低,长期收益率会上升。”北京某实业集团自营投资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