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文化到流行新闻的诞生:闫岩教授解读八卦和八卦新闻的发展史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闫燕是80后,闲暇时放松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各种娱乐、综艺节目。她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广泛存在、常见、有争议又有趣的传播现象——八卦。闫燕从这一被国内学者忽视的传播现象出发,结合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视角,对八卦、八卦新闻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写成了《娱乐新闻简史:从谈文化到大众新闻的诞生》。

闫燕表示,希望通过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研究,探索“普通人研究”的价值,“世界上那些被忽视的普通事物,也蕴含着人类社会更真实的意义。”

《娱乐八卦史》耗时12年撰写

闫燕在《娱乐新闻简史》后记中表示,这本书虽然是无心之作,但背后却有一个很长的故事。

1985年出生的她,第一次接触八卦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她在家里偷偷地阅读父母买来的各种街头文学,尤其是封面上醒目地印着某些政客的各种“秘史”,大大刺激了颜颜对那些高不可攀的大人物的好奇心。中学时期,颜颜喜欢去报摊买当时流行的《当代音乐》杂志,上面刊登国内外当红歌手的最新动态和八卦消息,这样她就能随时了解自己喜欢的歌手的动态。在本世纪初的追星时代,颜颜也看了不少期《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综艺节目。

后来,闫妍到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当时,她的学业压力很大,每天花大量时间看各种论文,从凌晨到半夜。闫妍说,她本来是个“懒人”,但那时她必须全力以赴,否则无法应付那么多课程、作业和论文。“压力很大的时候,我就看谢娜主持的《快乐大本营》。追剧太耗时间,综艺节目相较之下更短更快,随时可以看,立刻获得快乐。”“在和谢娜一起笑的过程中,学业压力就释放出来了。”

2012年的一天,闫岩像往常一样打开iPad浏览天涯论坛的八卦版块,突然看到一则明星的专访。记者问明星,为何能对一则广为流传的私人八卦沉默十年。明星回应称,媒体热点总是稍纵即逝,就算回应也只会占据版面一周时间,随后就会被遗忘,但代价是隐私,权衡利弊后觉得不值得,所以干脆不回应坊间流传的关于他的八卦。

“看到这条八卦的瞬间,感觉脑袋亮了!因为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话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条娱乐新闻能在公众视野中停留多久?是地位?还是不正常?当时还有其他竞争热点吗?有没有水军参与?我还能依稀记得十年前那一刻的幸福,那种被激发出来的充实感。”闫燕在后记中写道。不过,当时她正忙于准备博士论文,无暇研究八卦新闻的传播,不敢把“不务正业”的“八卦”话题当成进入学术界的敲门砖,只能暂时把这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放在一边。

后来,闫燕在灾难传播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她也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但她对八卦依然痴迷,总是在闲暇时关注八卦的传播。她抽空阅读了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词源学等不同学科关于八卦的研究论文240余篇,以及许多专著。最后,她决定整合这些研究材料,以八卦新闻为主线,介绍不同流派、不同学科对八卦及其衍生问题的各种讨论,形成一本国内从未有学者撰写过的专著《娱乐新闻简史》。

从突然灵光闪现的研究方向,到最终将书出版,《简史》这个题目看似轻松便可得来,但总共用了12年的时间。

“普通人研究”背后被忽视的价值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社会对于八卦的态度相当矛盾。《水浒传》中,男主角朱贵经营的客栈负责收集各种消息,这种有意收集八卦的行为受到了梁山好汉们的称赞。然而,在很多名人回忆录中,都谈到了昔日世家大族的家庭教育,共同点是从小教育孩子,不要随意评论人,否则就是没教养。

“我们对八卦有一种羞耻感,因为传统教育总是把人性的一面削去。”闫燕说,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八卦只是人类一种普通的、普遍的行为,不需要掩饰,八卦是人性的一部分。“八卦总是关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它并不能满足人们名垂青史的野心、成就伟业的愿望、复仇的快感。”

八卦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负面和粗俗。纵观各种研究,发现八卦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八卦的交换价值类似于货币,取决于它的即时性、稀缺性和准确性。”八卦还具有社会属性,“只听八卦而不长期说出来的人是不得人心的”,尤其是“谁升职了,谁失势了,空降老板的秘密社会关系,某项法规发布背后的复杂博弈……这类八卦其实是伪装成八卦的生存信息,是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

闫燕总结道,人们热衷传播八卦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是一种资源,资源的控制与分配是权力的基本体现,而八卦的占有与传播是凸显个人资源优势的手段。“人们不应该以谈论八卦为耻,也不应该追求人性的彻底‘净化’。我研究八卦的目的,就是要去神秘化、妖魔化八卦,重新认识烟火世界里一个普通人的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功能与价值。”

闫燕的研究目的也呼应了近年来中国注重日常社会史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潮流。例如,去年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忠民教授出版了新书《以假乱真:近代上海药品广告造假现象透视》,以晚清上海报刊上鲜为人知的药品广告为切入点,研究其中的虚假广告现象,拨开真实与虚幻的历史迷雾,从近代中国身体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角度看待药品广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闫燕说,如果要说学术兴趣的转变所带来的思考,那就是再一次阐释“普通人研究”的价值,“不追求重要性、严肃性、边缘性、好奇性,而是关注平凡性、普遍性、平凡性、日常生活性”。

网络名人文化对公众生活的影响

2022年,严彦对《娱乐新闻简史》初稿做最后一次大修改时,又增加了五万多字,专门谈娱乐八卦新闻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影视明星、真人秀明星和网络红人。对于网络上特别引人注目的网络红人,严彦认为,他们是传统明星、明星无法满足观众需求时出现的“平民明星”,是一种快速走红的“替代者”。

李子柒发布各种干农活、做饭的视频;疫情期间,刘畊宏在直播间带着大家运动;50岁阿姨苏敏通过自驾游逃离令人窒息的婚姻……网络上,各类网红以自己的短视频为载体,吸引大量粉丝,形成影响力,从而实现商业变现。

针对网红在视频中的各种表现,闫妍提出了“表演性真实性”的新概念。“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源于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网红真实性的‘崩塌’?”闫妍说,我们看到过不少明星崩塌事件。体育巨星“泰格·伍兹”红极一时,也曾深陷性丑闻,但只要伍兹保持专业能力,丑闻并不妨碍他的巨星地位。但网红做不到这一点。乔碧萝公主只是“身材走样”,滤镜没开,真实样貌被网友意外看到后,整个职业生涯崩塌,从网上销声匿迹。这些反差都指向一个问题——我们看网红时,看到的是什么?

闫燕解释称,网红最核心的生产力是真实性。比如最近曝光的“王妈”,很多网友喜欢,是因为觉得她出现在小品中,是“打工仔”的完美代言人。但没想到,“王妈”其实也是资本,她的真实身份和网友想象的差距太大,网友自然接受不了。“所以人设其实是一种经济产品,是观众集中购买的东西,是载体上形成的一个集中标签。”

针对层出不穷的网红、无孔不入的网红文化,闫燕在《娱乐新闻简史》中也谈到了自己的担忧。她认为,网红的逻辑正在“殖民化”社交场,催生出一个所有人都开始寻求公众关注的“公众自恋时代”。“比如我去一个城市旅游,应该会偶遇这座城市,但现在不是这样,我想打卡,想发朋友圈,通过美颜、打卡、秀娃、秀恩爱等方式获得别人不同程度的关注。为了这种公众自恋,我们重新安排生活,如何与恋人相处,如何过节,如何教育孩子……”

闫燕指出,更重要的是,网红文化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参与公共生活。“网红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职业,当我们成为一个‘家人’,家是一个重视情感而非理智的地方。所以我只要支持‘哥’就行了,不管‘哥’是对是错。当这种逻辑长期渗透,就会反噬公共逻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社会公共事件中,很多网友已经不再允许一个中心地带。大家更关心的是‘你在帮助谁?’‘你和谁站在一起?’‘你是我们这边的吗?’当网红文化存在10年、20年,就会影响一代人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如何定义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价值。”

从讲文化到流行新闻的诞生:闫岩教授解读八卦和八卦新闻的发展史插图

娱乐新闻简史:从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

撰稿人:闫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