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正力新能源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正力新能源)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拟通过IPO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
正力新能源是动力电池领域的后起之秀,公司于2019年正式成立,仅用4年时间便跻身行业前十。7月24日,正力新能源宣布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182亿元。但该公司已连续3年亏损,毛利率明显低于行业主要公司的平均水平。
在动力电池行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正力新能源如何逆势而上?能否在行业红海中站稳脚跟?试图跨过IPO门槛的正力新能源,将面临市场和投资者更严格、更多维度的审视。
动力电池新星,营收高增但持续亏损
我国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较高,2023年前十家厂商装机量占比超过90%,行业格局逐渐固化为“两超多强”,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正力新能源逆势进入前十。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4年1-6月,正力新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24GWh,市场份额为1.61%,排名第九,较去年同期增加0.79个百分点。
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正力新能源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该公司于2019年正式成立,比大部分动力电池玩家晚了几年进入行业,但仅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就进入了行业前十。在2023年装机量前十企业增速统计中,正力新能源位居第二,磷酸铁锂装机量增速位居第一。
招股书披露,正力新能源为动力及储能电池厂商提供包括电池电芯、模组、电池包、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磷酸铁锂电池产品、三元锂电池产品,并形成了覆盖海陆空互联全场景的多路径电池产品组合。
正力新能源主要客户包括一汽红旗、广汽传祺、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通用等。招股书显示,公司对包括上述公司在内的多家全球龙头企业核心车型的电池产品供应份额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对零跑汽车核心纯电动车型销售渗透率、上汽通用核心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GL8陆尊PHEV渗透率均达50%以上。
正力新能源在招股书中也表示,公司是中国动力电池十大企业中,为数不多拥有汽车零部件基因的公司。这得益于公司董事长曹芳和另一位核心创始人陈继成在福耀玻璃的经历,为正力新能源建立了汽车厂商的客户基础。曹芳是“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妹妹。公司在全球出行和储能电池等领域与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与国内外多家知名汽车企业打通了渠道,这是公司能够奋起直追的核心因素之一。
不过,正力新能源的财务状况并不理想。
营收方面,近三年公司营收规模保持高增速,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正力新能源分别实现营收14.99亿元、32.90亿元、41.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6.6%。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7亿元,同比增长224.2%。
但营收规模的快速提升,并没有带来相应水平的利润,相反,公司持续亏损,2021年至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净亏损分别为4.02亿、17.2亿、5.9亿、0.7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27.82亿元。
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偏低是另一大隐忧。2021 年至 2024 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2.00%、-8.81%、5.00% 和 9.23%。相比之下,2023 年,宁德时代 (.SZ) 毛利率为 22.91%,国轩高科 (.SZ) 为 16.92%,中国重汽 (03931.HK) 为 13%。
正利新能源毛利率虽然呈现改善趋势,但仍明显低于行业主要公司平均水平。
二三线电池厂力图“坐稳饭碗”
正力新能源的困境,也是二三线电池厂商的困境,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早已不是新鲜事。
一方面,动力电池价格持续下滑,削弱企业盈利能力。根据ICC数据,我国方形动力电芯(磷酸铁锂)价格由2023年1月的0.82元/Wh下滑至2023年12月的0.43元/Wh,降幅超过47%;方形动力电芯(三元)价格由2023年1月的0.92元/Wh下滑至2023年12月的0.52元/Wh,降幅超过43%。
价格下跌主要受供需失衡影响,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今年7月在表态中表示,动力电池产量占整车装机比重在下降,2021年动力电池装机产量电池装机率达70%,2022年为54%,2023年为50%,2024年1-6月为47%,产能利用率不足一半。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行业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后,开始固化,对二三线玩家越来越不友好。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整车装机配套的动力电池企业将有52家,较上年减少5家。其中,前3、前5、前10名动力电池企业装机占比分别为78.8%、87.4%、96.8%,而2022年则分别为78.2%、85.3%、95%。
可以看出,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仍在提升,作为第一梯队的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第二、第三梯队分别占20%~30%,前十之外的40余家企业则在争夺剩余的3%。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二三线电池生产企业将希望寄托在资本市场融资上,希望获得“输血”以继续在红海中奋战。
蜂巢能源就是典型案例之一。该公司于2022年11月申请科创板IPO,但仅完成一轮问询,并于2023年12月撤回IPO申请,未能完成上市。对此,蜂巢能源回应称,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公司及股东最大利益为考量,决定撤回A股申请,并考虑启动其他融资方案。
然而,在IPO之前,公司持续亏损、毛利率不高、产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已然暴露于市场。
2019年至2022年,蜂巢能源营业收入分别为9.29亿元、17.37亿元、44.74亿元、99.70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64%、0.89%、3.23%、4.5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26亿元、-7.01亿元、-11.54亿元、-22.56亿元,四年累计亏损44.37亿元。
另一家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电源的IPO之路也颇为艰难。
去年7月,欣旺达(.SZ)宣布拟分拆欣旺达电力,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一年后,又有消息称欣旺达电力即将分拆转投港交所上市。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欣旺达电力分拆赴港上市的另一个原因或因经营压力,公司至今尚未盈利,2020年至2023年,欣旺达电力分别亏损7.1亿元、10.6亿元、10.9亿元、15.6亿元。
欣旺达此前披露,欣旺达动力将加强核心技术的投入与开发,加速产能爬坡,保持在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领域的创新活力,提升核心技术实力。同样,正力新能源也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本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产能扩张和智能制造设施及柔性生产线建设,以及研发、补充营运资金等。
蜂巢能源在科创板的落败、新万达电源转投港股,让正力新能源的上市之路有些不明朗。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动力电池产车比已跌破50%的当下,产能过剩已成为“房间里的大象”,继续募资扩产无异于资源浪费和内循环无效。但在动力电池企业眼中,这场残酷的淘汰赛已进入关键阶段,二三线电池厂的排名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谁能拿到融资,谁就更有可能坐上台面。重压之下,唯有活下来,才有资格谈盈利。或许,这才是蜂巢能源、正力新能源、新万达电源相继冲击IPO的核心原因。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