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素有代工之王之称的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布局电动汽车制造中心、固态电池等项目。
表面上看,虽然作为初代工厂的富士康与这个行业有着一定的渊源,但想以此为根基跨界造车还是有些荒唐。其实,富士康早就对新能源汽车这块大蛋糕垂涎三尺,多年前就开始布局。这位初代王者的一系列动作并非毫无道理。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富士康的造车之路。
富士康第一次接触汽车行业是在2005年,当年富士康斥资3.5亿元收购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制造商之一的安泰电器,主营电池线、倒车雷达、智能设备等产品,这被认为是富士康进军汽车行业的第一步。
随后富士康开始与行业内多家大公司合作,2010年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为其供应内饰板等百余个零部件。2013年,富士康频频出现在各大车厂的供应商名单上,包括特斯拉、奔驰、宝马等豪华车企。2014年,富士康将目光转向大陆,先是与北汽联合研发制造新一代动力电池及电动系统,随后又通过投资滴滴、宁德时代进入网约车和动力电池领域。此外,富士康还投资了拜腾、小鹏汽车,与裕隆集团、吉利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可惜这些投资的表现都没有达到预期,最终以惨败告终。
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在汽车行业的布局已经相当完整,可以全力以赴再迈出一步。富士康掌舵人郭台铭曾大胆表态:“苹果汽车就是四个轮子,既然能造,为什么不能造电动车?”这番言论看似对苹果汽车的挑衅,也像是对马斯克调侃的回应(马斯克曾提到:汽车比手机复杂,你总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说,给我造一辆车吧?)。终于,2021年,富士康正式进军新能源赛道。
2021年11月,富士康以近1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电动汽车公司的工厂,从而奠定了造车的基础。同年的鸿海科技日,富士康打造的纯电动车品牌同步发布了三款新车,分别是Model E、Model C和Model T,随后还将推出一款跨界SUV(Model B)和一款电动皮卡(Model V)。从以上五款车型的命名不难看出,富士康明显是在向特斯拉示好,甚至都不想遮遮掩掩,就这么直接地给它起了名字。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快速出圈,毕竟黑红也是红的。可惜如此折腾品牌,并没有引起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富士康真金白银都投入了,却并没有掀起波澜。
需要注意的是,富士康造车初衷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同,他们主要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开放平台,即MIH。据官方介绍,整车厂基于这个平台选取SUV、轿车等底盘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轮距、电池大小等定制化方案,其中部分零部件未来可以OTA。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曾对MIH做过精准总结,他提到:富士康希望MIH平台成为电动车的安卓。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富士康缺乏造车整车经验,品质不过关,从而走上恶性循环。
基地不断萎缩、造车之路坎坷的富士康急于寻求突破,而河南省也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求,双方一拍即合。富士康此次在河南拟投资10亿元,按照规划将建设七大中心,其中重点打造的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将落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新能源汽车高端示范生产线。总而言之,富士康还是要走老路——代工造车。
以前是手机代工,现在是汽车代工,富士康似乎永远摘不下代工之王的帽子了。不过回头想想,之前的代工厂都怎么样了?北汽陷入泥潭,长江、海马几近没落,真正能赚回本钱的只有江淮。但富士康有江淮汽车的底蕴吗?
车叔的总结
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行业,即便是第一梯队的造车新势力,也并未摆脱每卖出一辆车都赔钱的现状。同时,富士康走的代工路线,也实在是没有前途。这个领域已经是小众,大部分新造车企业在成熟之后,都会选择逐渐淘汰代工业务。即便是实力雄厚如麦格纳,如今其代工业务也在走下坡路。而且,主流车企产能逐渐对外开放,已经堵住了代工工厂的出路。面对这样的“死胡同”,富士康下一步会有什么动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