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账一起算?
高管辞职
金融业的旋风袭击了海通证券(.SH)。
7月31日晚间,海通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收到蒋成军的辞职报告,蒋成军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蒋成军是谁?公开资料显示,蒋成军出生于1968年,2000年加入海通证券,历任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投资银行部总经理等职务。2023年6月30日,蒋成军出任海通证券副总经理,上任刚过一年多。
作为一家投行的主管高管,蒋成军的薪资并不低。
财报显示,2023年,蒋成军以197.74万元的薪酬位列公司副总经理薪酬榜首,这一薪酬远高于公司董事长周杰(85.68万元)和总经理李军(92万元)。
而从长期来看,有媒体做过统计,2017年至2023年,蒋成军在海通证券的总薪酬超过了2800万元。可以说,他是海通证券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
海通证券一位资深人士为何突然辞职?
其实,早在消息公布之前,谣言就已传出。红星资本报道称,“海通副总裁蒋朝军被关进监狱,并购和投行业务的首席执行官也同样被关进监狱”。
另有传闻称,姜承俊涉嫌卷入某上市公司案件。
具体原因目前官方尚未公开,但回头想想,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多迹象。
“调查完毕立即撤诉”
让我们沿着时间线回顾一下。
今年1月底,蒋成军曾收到监管部门的罚款,上交所发布的决定书显示,蒋成军作为当时海通证券保荐业务负责人,被给予监管警告,而这背后,是海通证券保荐的IPO项目为二次申请,但该IPO项目在受理阶段受到上交所现场监管,之后以主动撤回材料告终。
作为海通证券的“投行元老”,蒋成军经验十分丰富,据证监会官网显示,他曾保荐过12个项目。
投行业务也是海通证券引以为傲的板块,数据显示,2023年海通证券承销了22只A股IPO,累计规模达466.15亿元,位居全市场第二位。
问题的另一面是“一查就撤”。
Wind数据显示,2021年5月以来,海通证券IPO申报项目至少有40个出现终止(撤回)、终止审核、终止注册的情况,而据达摩财经统计,仅今年一年,其IPO项目就有24个主动撤回。
放眼未来,数据显示,2022年海通证券主动撤回16个IPO项目,撤回率为11.1%,2023年海通证券也主动撤回20个IPO项目,均位列券商前列。
2023年1月,证监会对世界农机进行现场检查后提出了多项质疑,此后,2023年10月,海通证券在提交申请后主动要求撤回申请文件。
这种“一查就撤”的现象,在羊绒世家、惠强新材、明峰医疗、至臻股份等公司IPO过程中也曾出现过。
要知道,早在2023年11月,证监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现场检查规定(修改稿征求意见稿)》中就强化了“备案责任”,加强了“立案调查后回避”和“带病备案”等监管。
因为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立案调查后撤回”体现了企业和机构“带病突围”的侥幸心理:明明没有做好上市的充分准备,却依然坚持“试一试”。
这种大胆作风还体现在罚单上,据易建财经了解,今年上半年,投行违规被罚74张,涉及31家券商,其中海通证券被罚10张,成为被罚最多的券商。
这些罚款涉及世界农机、中核钛白、格力地产、科利得等IPO或上市企业,处罚主要涉及海通证券保荐业务中的违规行为,包括未对IPO项目履行尽职调查、擅自修改招股说明书、内部质量控制薄弱等。
这让人不禁要问,作为老牌券商龙头,海通证券的风控哪去了?
“愿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海通证券有这个信心。
公开资料显示,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证券公司之一,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达7545.87亿元,位居行业第一。
但这种信心正在消退。日前,海通证券发布2024年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约为9.19亿元至11.67亿元,同比下降69.53%至76%。
业绩放缓其实早已显露出来,2023年海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29.53亿元,同比下降11.54%;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0.08亿元,同比下降84.59%。
这一净利润降幅在上市券商中排在最后一位,几年前海通证券净利润一度位居行业前列,但如今已跌出前十。
这一趋势在资本市场上也有所体现,截至2024年8月1日收盘,海通证券股价为9元/股,较当年高点已下跌逾70%。
要探究业绩放缓的原因,还得回到财报中。数据显示,2023年,海通证券理财业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营业收入及利率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理财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67.43%下降至2027年的28.24%,投行业务毛利率从50.78%下降至41.27%。
更大的窟窿来自海外业务,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海通证券海外业务收入仅为7.8亿元,但营业成本却高达67.64亿元,毛利率为-766.98%。
问题出在其子公司海通国际。数据显示,2023年、2022年,海通国际累计亏损134.96亿港元。今年初,海通国际退出港交所生效,正式告别港交所。
值得一提的是,海通国际也曾陷入房地产陷阱,恒大、华夏幸福、禹洲、振戎、佳兆业等房地产问题股都曾被海通国际持有。
客观来说,海通证券的积累还是比较大的,放眼行业,其资产规模、营收、业务量都名列前茅。
但现在的情况与以往不同,2023年是注册制全面实施的一年,中介机构的责任将进一步强化,现场监管检查的频率和力度也将空前加大,监管部门对中介机构的监管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用证监会的话来说,在资本市场中,保荐人等中介机构承担着重要的“守门人”职责,是资本市场审核和专业管控的第一道防线。
金融危机仍在继续,那些残酷的欢乐最终将以残酷告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