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照常发布销量榜单,背后是车企在严峻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之战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仓廪充足,民知礼仪;衣食足,民知荣辱。”物质生活没有得到满足,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落后。因此,贫穷不是原罪。

同样,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场,汽车厂商的生存环境也极其严峻,行业集中度将从2022年的59.9%上升至2023年的67.0%,而根据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或将从2023年的137个大幅下降至2030年的19个。

在这样的环境下,价格战、价值战、舆论战的目的只有一个:保住公司的生命,因此很多车企都把销量排名作为舆论制高点来宣传自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想汽车在7月30日照常发布了周销量排行榜。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周榜引发了蔚来、小鹏、吉利等品牌高管的集体反对,有点像“六大派系围攻光明顶”。

从以往的“年度榜单”“月度榜单”,到如今的“周度榜单”,为何榜单累计时间越来越短?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的根本原因何在?激烈竞争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将会如何?

理想汽车遭批评背后,每家车企都有一份“最适合自己”的清单

从高层公开表达的观点来看,不同品牌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蔚来汽车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琳认为,周榜数据影响了公司经营,同时,排名把不同主打产品价格、不同品类的车企放在一起,并不能反映市场的客观情况。“做排名的时候,一定要合理,要有可比性。”而这也不是蔚来第一次反对周榜了。此前,蔚来董事长李斌在NIO IN 2024蔚来创新技术日活动上就表示:“能不公布周榜吗?如果蔚来排第一(销量),我们就绝不公布周榜。”

与此同时,小鹏和吉利则着眼于整个行业。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美国人思考的是如何把端到端的自动驾驶辅助技术做得更好,如何做得比人更好。比如特斯拉端到端大规模量产之后,FSD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明年美国的智能驾驶端到端系统产品会比经验丰富的司机做得更好。中国科技公司还在拼‘周销量榜’,这不是技术竞争应该有的样子。”随后,吉利控股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认同何小鹏的观点,“我也是反对周销量榜的。”

但早在2023年4月,理想汽车就已经开始主动公布周销量排名,而且采用的是第三方机构的数据。虽然统计口径与乘联会每月发布的销量数据不同,但数据来源真实有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也是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遭到外界质疑后,勇于在朋友圈回应的原因。

理想汽车照常发布销量榜单,背后是车企在严峻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之战插图

此前,在MEGA销量低迷的时候,理想汽车也暂停了每周排名数据的更新。李想当时表示:“不再追求销量,而是回归价值。”从行业角度看,销量排名并非只是理想汽车的行为,很多汽车厂商、汽车媒体都曾用大量形容词作为前缀,制造了大量的细分市场排名。

“只要你加上足够多的形容词,你永远都会排在第一位。”这些榜单和理想周榜的目的一致:把自己的品牌或车型放在榜首,利用销量榜制造舆论话题,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从而提升品牌形象,促进销量增长。

从早期各车企定期披露季度数据,到后来乘联会的月度销量排行榜,再到现在的周度排行榜,排行榜频率的提升,其实对消费者来说意义不大,毕竟没人会单纯因为一款车销量高就选择它,反而整个行业的营销手段越来越多,舆论战不断升级,行业“内卷化”不断加剧,各家压力实在太大,这也是排行榜存在争议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榜单上的争议,并不是理想一家的错,而是整个行业的错。

如何高效“翻滚”?

如今,人们已经听到太多关于“量”的哀叹与讨论,因此,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

从经济学角度看,“roll”的意思是“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企业最多只能实现“盈亏平衡”,无法赚取“超额利润”,因为只要有企业能赚钱,其他企业就会立刻进入,把利润全部“roll”走。

现实中,“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不多见。以中国为例,移动支付被微信和支付宝垄断,电商、外卖也由几大平台主导。虽然竞争格局会发生变化,但总体还是比较稳定的。除非像字节跳动、拼多多这样的公司对行业提出颠覆性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否则新公司很难加入。

然而从2023年开始,整个行业陷入了价格战。上半年,燃油车出现大规模降价;下半年,比亚迪、蔚来、零跑等新能源品牌也不同程度地展开价格攻势。这场价格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销量增长,但也牺牲了企业利润,导致毛利率下滑,部分车企甚至面临亏损的困境,导致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非常接近这种“完全竞争”的状态。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理想汽车照常发布销量榜单,背后是车企在严峻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之战插图1

1、产品同质化。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不存在一定的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因而不存在绝对的品牌溢价,也不存在“杀手级”产品。

2、没有哪个卖家拥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即便是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也依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取得了暂时的成本优势。如今随着其他厂商的追赶,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减小,整个行业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还未形成。

因此,想要突围,单靠销量排名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从产品本身入手:要么利用产品的“先发优势”和“红利”,帮助企业在产品周期内提升销量,建立阶段性的利润优势;要么依靠更大的销量,获得更强的定价能力,建立阶段性的成本优势;要么依靠产品在红利周期内获得的资源(数据积累、技术积累),建立阶段性的技术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企业要想脱颖而出,正确的答案就是不断创新,推出能够在短期内形成“先发优势”的差异化产品,捕捉新产品红利,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其无法有效追赶,遭受巨大损失,最终被迫退出。

“内卷化”的终结是“外化”

事实上,“内卷化”并非新能源行业独有的问题,类似场景在过去也曾出现在共享单车、网约车、外卖等行业。这些行业发展初期,也多方势力角力,最终以“烧钱”决定阶段性竞争的成败,最终只有少数巨头存活到最后。

而且不只是中国,放眼全球市场,类似的情况随处可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润的地方就有竞争。工业革命后形成的产业和外来投入的产业,多为寡头垄断产业。汽车、家电、手机、电脑、饮料、方便食品等工业革命产生的产业,都是由少数几家企业(一般3-5家)垄断。外来投入的产业,如啤酒、乳制品等,也是高度集中的。

具体到汽车行业,燃油车时代,全球市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数十年的竞争,才形成欧美日汽车寡头垄断的局面,市场上现有的国际品牌是熬过大浪的幸运儿,是走出企业生存周期“大筛子”的成功者。

但相较而言,这一轮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节奏和速度都更快。从最终结果来看,过去的“体量”和现在的“体量”不会相差太大,最终会“体量”到只剩下几家巨头角逐的局面。虽然最后谁胜谁负还难以预料,最后有多少家企业入局也不得而知,需要多久也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肯定更强。

毕竟,就在大家热议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火爆的同时,大众、BBA等传统车企在华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下滑,悄然让出了舞台中央的位置。不仅如此,在广阔的欧美市场和亚非拉市场,中国新能源车企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主动”走出国门,在当地市场向本土品牌发起进攻。

从这个角度看,在这一轮寡头“权力更迭”中,全球汽车市场也必然会出现一轮“东崛起西衰”的局面,毕竟中国车企在国内市场打不赢还可以出海,而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打不赢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