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0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增连专门指出了这一点。
以电动汽车为例,赵增连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4500万辆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中国产量的5倍。“我国的新能源产品不仅没有过剩,反而丰富了全球绿色供给,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力量。”
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数据持续增长,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增长6.1%、6.9%和5.2%。其中,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近六成(58.9%),汽车增长22.2%。相较之下,汽车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面对欧盟加征关税、贸易冲突等挑战,中国汽车出口也面临挑战,开启了更快的国际化进程。
咨询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预测,中国品牌汽车厂商还将继续快速扩张海外市场,到2030年中国品牌汽车将占全球汽车市场的33%,这意味着全球销售的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
新能源产品出口变化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缩影。
出口“超预期”背后
有评论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表现“超出预期”。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卢大良在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背后,主要有几个因素。
一是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稳步增长,消费需求持续恢复,为外贸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外需边际改善利好企业抢订单、拓展市场。“这也体现在全球经济贸易的各项数据上,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机构最新预测均上调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货物贸易晴雨表也连续两个季度处于荣枯线之上。”
此外,我国工业体系齐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新质量生产力激发外贸新动力,为世界提供创新优质产品。
这些基础和十几年来的积累和跨越式发展分不开。
“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比2012年增加17万亿元以上,相当于一个外贸大国一年的进出口额。”赵增连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贸年均增长1.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进出口额”。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外贸企业数量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
汽车、集成电路、锂电池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出口2023年比2012年分别增长7.3倍、1.8倍和15.2倍。这些数据客观反映出我国外贸规模更大、结构更优化、活力更强。
202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18.7%。自主创新品牌让中国时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马面裙到多功能电子产品,在海外不断吸粉。2023年,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9.3%,占出口总额的21%。其次,绿色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我国出口的每10辆汽车中,有4辆是电动汽车,每10辆轨道机车中,有7辆是电力机车,出口的电池中近90%是锂电池。外贸出口的绿色属性更强。
除了创新科技、绿色属性,跨境电商作为外贸创新业态,也为外贸增长注入动能。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较2018年增长1.2倍;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进出口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此外,区域协调发展稳住了外贸基础。赵增连介绍,东部地区是我国外贸的压舱石,进出口连续3年突破30万亿元。中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外贸占比提升近7个百分点。东北三省进出口持续扩大增长,2023年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6个百分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区域战略成为外贸发展的驱动力。
外贸增长势头还能持续吗?
“下半年外贸将保持增长,但我们认为仍面临不少挑战。”鲁大良分析,当前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地缘政治风险较大,一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干扰逐步显现,其中红海危机等因素造成航运拥堵、运费上涨,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压力。
不过他表示,“前进的路上有风雨是正常的。”有了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的配套产业体系支撑,加上各项稳外贸政策措施保障,将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国外贸也将稳步前行。
海关将继续落实稳外贸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中间品贸易扩大,助力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努力巩固外贸回暖态势。同时也将密切监测形势变化,加强数据监测分析,做好新一轮通关政策准备供给,助力企业减负降本,全力服务外贸保质保量。
对于下半年走势,东方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认为,出口仍将保持较高增速,8月份以后随着上年基数的提高,出口增速有望回落,预计下半年增速仍将维持在5%左右。
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从月度数据来看,今年以来出口额持续上涨,未来需关注其持续性,尤其考虑到海外经济体政府部门变动,可能引发外贸企业“抢出口”行为。进口额则出现大幅下滑,7月份以来CDFI(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出现高位回落迹象,或预示未来仍有波动可能。
受市场需求、运力供给等影响,7月份以来国际运价整体呈下行趋势。
7月26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3447.87点,较上期下跌2.7%。其中,欧洲航线,上海港至欧洲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费及海运费附加费)为4991美元/TEU,较上期下跌0.2%。标普全球发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综合PMI初值为50.1,低于前值和市场预期。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初值环比均有所下降,表明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正在继续减弱。加之中欧贸易未来可能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考验,出口集装箱航运市场的波动需进一步关注。
北美航线,受运输需求增长乏力、供需基本面缺乏进一步支撑影响,市场运价持续下跌。7月26日,上海港至美西、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费及海运费附加费)分别为6663美元/FEU和9557美元/FEU,较上期分别下跌6.5%和2.0%。标普全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7月制造业PMI大幅下滑至49.5,创7个月新低。虽然服务业PMI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制造业和服务业PMI走势继续分化,经济复苏态势不平衡。此外,美国总统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抑制投资,下半年美国经济前景将面临挑战。
但下半年传统上是出口和进口的旺季,目前距离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仅剩不到100天,展会筹备工作已由以招商引资为主转向以招商办展为主,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2012年以来,我国实施扩大进口政策,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扩大进口。“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打造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连续6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被誉为中国市场的金色大门,充分彰显了我国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的决心。”吕大良在发布会上说,我国有序扩大市场准入,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允许477种优质农产品输华;同时向最不发达国家扩大单边开放,带动相关国家共同发展;主动降低关税,目前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3%,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从海关统计看,我国在扩大进口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我国进口总体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二,从2012年的11.49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7.99万亿元,消费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带动消费品累计进口规模突破16万亿元,中国市场机会惠及全球,2023年我国进口来源地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最不发达国家进口的农产品、机电产品比2012年增长一倍。
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进口额超过150万亿元,年均增长4.2%,水果、化妆品、母婴用品等消费品进口增长迅速。“外贸发展不是靠单边保护,而是靠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吕大良说。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