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两台充电机器人亮相成都市锦江区,正在采集停车地图数据,为正式使用做准备。现场工作人员说:“预计月底前正式投入使用。每台充电机器人可储电约100度电,最高充电功率100千瓦,每天可为10辆车提供充电服务。”
图片来源:恩链智能电气官网
国内也有不少公司有类似上述汽车充电机器人的产品,英凯智能电气、捷卡机器人等公司正在研发并投入使用全自动汽车充电机器人,部分充电机器人甚至可以实现全无人操作,取枪、插枪全部由机械臂完成。
汽车行业高级分析师杨毅表示,“汽车充电机器人行业具有爆发性潜力,但在路线上与换电、快充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移动充电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应急充电等场景,该行业的发展基于无人货运、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体量可能不会增长太快。从换电、快充的角度来看,移动充电机器人要想少走弯路,需要提前制定标准。”
多公司布局
早在2018年年底,大众就推出了一款移动充电机器人,车主如果需要充电,只需要打个电话,移动充电站就会运送到指定地点。当时大众宣布将在2019年上半年在德国推出首批移动充电站。2021年,大众的移动充电机器人概念机变成了现实,用移动机器人将“移动机器人装置”拖车运送到订购的车辆上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机器人收回拖车,将其带回充电站进行充电。
随后几年,汽车厂商、机器人公司、能源厂商等开始探索,并推出了不少相关产品。
国轩高科的“亿家电”、英威达的“Ziggy”、英尚智能电气自主研发的充电机器人、亿家和的“纯电动共享电动车充电机器人系统”、黑马力量的“小黑G60”、视途的“途乐充电”、奥博X翔翼科技,以及远景科技、视途科技等。
图片来源:Dark Horse Force 官网
据人民网报道,移动充电机器人充电效率更高,浙江嘉兴某服务区移动充电机器人20分钟可充30度电,按照电动车百公里耗电20度计算,相当于多行驶150公里,配备60千瓦快充功能的移动充电机器人充满电可以为6-7辆车充电。
据自动驾驶市场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移动充电解决方案商业化占整个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市场的0.5%,到2030年将达到2%,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600亿美元。
弥补固定充换电设施的不足
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472万辆;而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进联盟统计,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024.3万座,充电桩车比大致为1:2.4。从充电桩车比目标来看,目前还未实现1:1的理想目标,即一辆新能源汽车配备一个充电桩。
图片来源:世图官网
此外,固定充换电配套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进联盟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充电基础设施新增164.7万台,同比增长14.2%;桩车增量比为1: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94.4万台,同比增长32%。显然,汽车增速明显快于桩建速度。
据长江日报报道,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的快速提升,充电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日趋广泛,包括公共停车场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封闭园区、港口等不同充电场景,有效缓解充电桩资源紧张、等待时间长、场地空间有限等痛点,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全天候自动化充电服务,可满足不断发展的自动化、电动化交通领域的各类需求。
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据《中国汽车报》报道,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新兴技术,移动储充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规模化应用。尤其是安全性挑战:移动储充设备的安全性能是用户和行业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保证设备在不同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是一大挑战。黑马部队首席产品官吴天表示:“毕竟每台机器人都搭载着一块大电池,如果一些能力不足的企业进来,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对行业来说可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黑马部队正在参与起草《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移动储充作业安全要求》,行业需要尽快建立技术门槛和准入标准,让良币驱逐劣币。”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童宗琪表示,“随着新能源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市场对移动充电产生了很大的需求。移动充电市场这两年慢慢发展起来,现在可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管是哪种充电方式、模式,未来都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能源私家车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移动充电机器人很可能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整理自中国汽车报、中国经济网、人民网、长江日报等。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