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被吐槽抠门,举办成本却高达 82 亿美元,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开幕前,社交媒体平台已经给予了本届奥运会足够的关注,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巴黎奥运会的抱怨上,包括缺乏空调、奖牌是用埃菲尔铁塔废料伪造的等。

网友狠评:以环保闻名,做事却很抠门。

事实上,根据对巴黎奥运会成本的分析,本届奥运会预计耗资 82 亿美元,是历史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第六昂贵的奥运会。

回顾奥运会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届奥运会大多都是亏损的,比如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就产生了8.93亿美元的财政赤字。

即使如此,很多国家和城市还是会不遗余力地参与争夺奥运会举办权,一次失败,再试一次,两次失败,再试三次。

申奥失败甚至引发了政坛大亨自杀的悲剧。

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开幕两个月后,一位名叫中谷义明的日本男子在家中自杀。

1977年,中谷义明担任日本爱知县知事,负责日本名古屋1988年奥运会的申办工作,简单来说,他相当于日本一个省的知事,名古屋相当于一个省会城市。

可惜的是,当时名古屋输给了首尔,这成了中谷义昭心里的一块绊脚石,他因此丢掉了工作,后来奥运会在首尔举行,他心里越来越难受,没想通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体现了奥运的一个真实的现实,那就是很多城市对于举办奥运的热情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为什么大家都抢着去做不赚钱的生意?几百亿美元都去哪了?奥运的经济账该怎么算?

1. 费用是多少?如何筹措资金?

奥运会不仅烧钱,而且是一个长期、大规模的烧钱项目,因为奥运会的影响早在开幕11年前就开始显现,成本也早已开始显现。

简单来说,一个主办城市决定申办奥运会后,首先要花两年时间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考核,大部分城市可能都要通过两次考核才算成功,而取得申办资格后,主办城市还要花七年时间为奥运会的正式举办做准备。

应付国际奥委会的评估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真正烧钱的是随后的紧张准备期。

我们先来看看举办一届奥运会需要花费多少钱。

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出成本之高,几乎所有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成本超支的情况。

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就是最鲜明的例子,耗资近200亿美元,超支289%,成为“史上最昂贵奥运会”。

这些钱都用到哪里了呢?一种常见的分类依据是,根据奥运结束后支出项目是否能够继续使用,将奥运支出分为建设支出和运营支出:

简单的说,建设支出就是指举办城市为了举办奥运会而支出的费用,包括奥运村、媒体村等,也包括体育场馆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费用。

运营费用可以简单理解为奥运会半个多月期间,为维持奥运会正常运转所花费的钱,包括开闭幕式、文化活动和比赛、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服务、兴奋剂检测、奥运村的管理和维护、交通和安保服务等等,每届奥运会准备的几十万个避孕套也包括在这里。

在这两项开支中,较大的显然是建设开支,单是体育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就足以让主办城市头疼不已。

例如,下面的图表显示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支出占比,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一端更重要。

图片

谁负责哪些支出因国家而异。

负责建设费用的可能是奥委会、相关政府部门、各类国有和私人机构。例如,201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90.8%的资金是由政府支出的。

各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一般负责运营费用。

但是,如此大的资金去筹办奥运会绝非易事,经济发达的城市还好办,而那些资金不多的城市却想办好奥运会,那就比较难了。

蒙特利尔很艰难。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加拿大政府没有提供任何融资担保,导致贫寒的蒙特利尔市政府在奥运会结束时收入仅占其所需支出的5%,背上了27.29亿美元的赤字。

他们无力筹集资金,只能由蒙特利尔纳税人承担偿还责任,直到 30 年后才补足赤字。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奥运会耗费如此之多的钱,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一般而言,奥运会的资助由主办国政府、地区/省/联邦政府、城市/社区以及私营部门共同完成,且各方出资比例在不同国家有所差异。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历史上几届典型的奥运会: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

如上文所述,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全靠市政府资助,导致蒙特利尔背上了长达30年的沉重债务。

到了1984年,洛杉矶市民受到蒙特利尔灾难的惊吓,决定退出,迫使加利福尼亚州和洛杉矶市政府拒绝投入公共资金。

这使得奥运会在历史上首次与举办城市没有任何关系,所需资金全部由民间提供,以政府为主要资金来源举办奥运会的历史被改写;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完全由私营部门举办的奥运会也被禁止——这次是国际奥委会拒绝允许。发生了什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每个候选城市必须提供国际奥委会批准的资金担保。”

翻译过来就是,国际奥委会既要保证奥运会的质量,又要赚钱,但私营部门却不能给他们安全感。

但在具体的筹款方式上,一些资金来源实际上很难与奥委会的收入区分开来。

例如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所有政府许可的收入均来自“特殊筹款渠道”,包括奥运纪念币、奥运纪念邮票、奥运彩票等,这些都可以归类为筹款,也可以计入奥组委的收入。

2. 你如何赚钱?

我先抛出两个结论:

1、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一个分水岭,奥运会的商业模式从此形成,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国际奥委会是历届奥运会中赚钱最多的机构。

说起奥运会如何赚钱,就不得不提神奇的1984年奥运会。

之所以如此神奇,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申请时没有竞争对手,筹备时政府放弃,只好交给私人,会后算出净利润1.5亿美元。

他们是怎么赚钱的?这得感谢洛杉矶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他在这届奥运会上首次采用竞标方式出售电视转播权,改革了奥运赞助的商业模式,并首创了奥运会门票销售。

说白了,尤贝罗斯做了一件事:把拍卖带入了奥运生意,并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组委会从1960年就开始独家出售电视转播权,但一直到1984年,转播费都比较低,尤贝罗斯认为按以前那样的速度赚不到钱,干脆提高竞标价格,最终ABC花了2.25亿美元拿下。

尤贝罗斯还推出了一个概念,叫“独家昂贵赞助”,也就是所谓的“顶级计划”。当然,这个办法并不是他的主意,是阿迪达斯创始人达斯勒向国际奥委会推广了这个概念。尤贝罗斯的厉害之处在于,他限定了30个行业,每个行业只能有一家公司进入“顶级”计划。

接下来就是拍卖了。想进入“顶级计划”吗?没问题,底价是400万美元,你可以竞标,谁出价最多,谁就拿最多名额。最终,可口可乐以1350万美元击败百事可乐,日本富士以1000万美元击败柯达。

这届奥运会让尤伯斯名声大噪,并给他带来了一个新名字:奥林匹克商业之父。

本届奥运会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分水岭,是因为它打开了奥运会商业化的大门,而往届奥运会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此前,奥委会通过纪念币和彩票赚钱,收入并不多。但此后,出资者不再是普通民众,而是想要抢占市场、打压竞争对手的企业家,毕竟他们有钱,也舍得花大钱。

到目前为止,奥运会最赚钱的三大方式是出售电视转播权、赞助费和门票费。赞助相关也从上到下分为很多层级,包括顶级策划、组委会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特许经营公司。

此外,其他收入来源还包括捐款、利息、器材租金、会员费、收费、政府补贴、测试赛收益、发行纪念币、纪念邮票、彩票等。但从整体收入来看,仅以上三项就占到了50%以上,甚至更多。

图片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奥委会并不是赚钱最多的机构。

一方面,主办国奥委会与主办城市难以区分开来,虽然一般来说,主办城市负责赛前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奥委会负责赛中运营,但在计算最终盈亏时,很难“算清楚账”,最终收入扣除开支不至于收支相抵,就已经很庆幸了。

正如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一样,它最终能够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这届奥运会的介入很少,在交通设施和体育场馆建设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另一方面,组委会也要与国际奥委会分享不少收入,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的分成比例在40%左右,而2004年以后,这一数字上升到51%。

从这个角度看,各国奥委会更像是真正的工作人员,而国际奥委会则掌握着收入分配的大权——他们自称是非营利组织,但这些年来,他们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比如,出售电视转播权的权利原本掌握在组委会手里,1968年之前,国际奥委会只能拿到1%-4%的收入,后来他们看到电视转播权越来越肥,就干脆把权利揽到自己手里。从1998年长野冬奥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宣布只有国际奥委会才能出售电视转播权,组委会只能拿到不到50%的收入。

简单来说,国际奥委会将拿走相当比例的电视转播权和赞助相关的营销收入,门票收入会稍微低一些,占本届奥运会收入的比例不会超过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拿走的门票收入比例是7.5%。

最神奇的是,奥运会如果出现盈余,国际奥委会都会抽取一部分作为收入,2004年的雅典和2008年的北京,国际奥委会都事先规定了抽取比例为20%。

而且从2004年开始,奥运会还规定,申办城市必须把投资(“与奥运会无关”的场馆和基础设施支出)从其支出清单的其他支出项目中单独划出,这显然是国际奥委会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不过这笔钱并非只花在自己身上,国际奥委会正式公布将把90%的收入分配给各国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和国际体育联合会,用于支持全球和各国奥林匹克运动,剩下的10%则用于维持该组织的日常管理。

但奇妙的是,10%的比例没变,实际收入却在增加,不管怎么算,都是赚的。

因此,作为奥运会最高管理机构,国际奥委会面临的压力其实比主办城市小得多。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奥委会就对奥运会资助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奥运会的筹资责任由主办城市和奥运会组委会共同承担”。

然而,举办一届奥运会最大的开支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体育场馆建设和维护费用,这使得奥运会最终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成为一门亏本的生意。

3. 如果你会赔钱,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纵观整个奥运历史,日本可能是奥运会最坚持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获得了194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届奥运会最终被取消。

因此,当20年后战争硝烟散去,日本再次获得1964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时,这届奥运会对于日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需要通过这届奥运会提振民族自信心,也迫切需要借此恢复自己的国际形象。

为了成功举办本届奥运会,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包括比赛设施和奥运村的建设、运营费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本为东京奥运会的筹备投入了约30亿美元。

这些钱并没有白花,日本的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都得到了强劲发展,让日本在1962年至1964年进入了“奥运热潮”时期。

这也带动了日本的就业率上升。

图片

后来,这届奥运会被广泛认为是奥运史上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甚至有说法称,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奥运会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1964年东京奥运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日本的复兴,还拉开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序幕,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即使撇开日本不谈,许多主办城市乃至国家在奥运会筹备的几年里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表现。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举办奥运会意味着总需求的额外增加,对经济的影响是需求冲击。

简单来说,奥运会可以通过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奥运场馆及附加设施投资、旅游服务消费、各类体育产品和服务消费等,影响举办城市的产出、收入和就业水平。

因此,单纯以是否赚钱来衡量奥运会的成功与否,其实是不合理的。

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在短时间内让举办城市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是最好的展示窗口,让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认可和信赖。

而且,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包括改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的全球化等等。

一句话概括,奥运会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树立外部形象的最好方式。

所以在全球热捧奥运会的背后,人们看重的并不是奥运会本身,而是它背后蕴藏的广阔机遇,是让这座城市被大家看到的机会。

但从更长远看,奥运会带来的提振效应对于很多举办城市和国家来说都不会持续太久。

如同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一样,日本很快在1965年陷入了经济萧条,这一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由前一年的13.2%大幅下滑至5.1%,企业破产增加近2000家,失业人数增加20多万。

图片

如上图所示,历届奥运会后八年和奥运会前八年的GDP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之后,出现了负增长。

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

为了筹办奥运会,很多城市往往进行大规模建设,投入巨资进行城市建设、修建体育场馆、改善城市生态,但奥运会结束后,场馆很容易空置,还要继续投入巨资进行维护。

所以奥运会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硬币抛出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看到哪一面,但最终的结果只有当它落地后才会揭晓。

主办方不仅需要考虑该城市是否能承担筹备期的巨额投入,还需要考虑会后该城市是否能保持相对良好的经济发展。

像上面提到的蒙特利尔,无疑是最糟糕的例子,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被债务拖累了长达30年。

但不管怎样,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与否,不应该以是否赚钱来衡量,甚至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评判也有些偏颇。

但对待奥运会最合理、最公正的态度应该是赞扬它,而不是过多的批评它,毕竟谁也不能说一届奥运会就能彻底改变一座城市。

就如同89年前,当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只身前往洛杉矶时,他绝对不会想到,72年后的2004年,一位名叫刘翔的同事会完成他未竟的梦想。

就像1957年,当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时,他绝对不会想到,半个世纪后的2008年,我们能举办自己的奥运会,并站在奥运金牌榜的榜首。

变化就在眼前,历史就在眼前,波澜壮阔。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