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寄予厚望的“最强外脑”蔡强卸任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保寿险”)第六任总经理人选已经确定。
7月25日,太平人寿发布公告,李劲松担任公司总经理任职资格获核准,公司董事长潘燕红不再担任代理负责人。
值得注意的是,李劲松2002年就加入太保系统,曾担任多个职务,是一名拥有22年以上从业经验的“老将”。
尽管更换了总经理,太平人寿的“长远”转型计划仍在推进,但前路充满压力。
2024年一季度,太平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8%,较2021年末下降逾50%;此外,太平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为0.47%,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69%,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太平人寿总资产约2.1万亿元,在“老将”的带领下,拥有万亿资产规模的太平人寿还能守住市场前三的位置吗?
22年老将出任总经理,持续推进“长航”转型计划
太平人寿官网显示,李劲松出生于1969年6月,现任该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兼任长江养老董事。
李劲松2002年加入中国太平洋保险(.SH),履历显示,曾任中国太平洋寿险四川分公司总经理、中国太平洋寿险银行保险部总经理、中国太平洋寿险总经理助理、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营销副总监、战略客户部总经理等职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21财经圈”报道,李劲松担任太平人寿四川分公司负责人期间,仅用3年时间,就迅速将四川分公司个险业务排名从公司系统内第26位提升至前10位。
图片来源: Image
2020年12月,李劲松获批担任太平人寿副总经理,2022年年报披露,主要负责集团行政、银保业务;2023年年报披露,负责银行客户中心、集团客户中心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伊始,太平人寿开始推动实施“长航行动”,启动以专业化、专业化、数字化为方向的个人保险渠道改革,重塑营销队伍;构建增值型银保“芯”模式,打造新型银保合作关系。
与新老不同的是,中国太平人寿选择用“核心”二字来命名银保发展战略。太平人寿分管银保业务的副总经理李劲松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核心’银保是公司价值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片面追求规模增长,而是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
过去几年,太平人寿银保渠道增长明显,2021年至2023年,银保渠道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4.57亿元、304.78亿元、380.69亿元,同比增长223.5%、308.7%、12.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中秦农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支培元认为,“李劲松在太保体系的长期任职,为其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和行业洞察力,有助于他快速适应新的角色,推动公司战略的落地。他的领导风格可能更加稳重、保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业务连续性和团队稳定性。”
图片来源: Image
目前,太保“长航”转型计划仍在推进中。据太保年报显示,太保的转型成果正在逐步显现。李劲松自2020年起担任太保副总经理,亲身经历了“长航”转型计划的全过程,深度参与打造银保增值“芯”模式,或许这也是他“升任”总经理的因素之一。
在“长期经营”指引下,太平人寿已着手打造“三个转型、五个最好”的代理人队伍,2020年底至2023年,太平人寿月均保险销售代理人数量分别为74.9万、52.5万、27.9万、21万,四年优化至53.9万。
图片来源: Image
虽然人员规模不断萎缩,但泰康人寿代理人月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却逐年提升,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4638元、6844元、1.28万元,同比增长42.3%、47.6%、51.8%。
北山长城基金投资研究所执行董事王兆江认为,“人海战术只是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阶段,不会持久,这是由市场对保险认识的提升、经营效率的提高决定的。有计划地优化人员配置,可以提升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投资业绩落后
2023年,作为中国太平业绩基石之一的太平人寿,在转型过程中业绩出现下滑。
中国太平保险年报披露,2023年太平人寿贡献保险服务收入854.61亿元,同比下降3.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3.7%至195.32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太保年报
太保净利润下滑主要受投资端亏损影响。太保年报披露,截至2023年末,太保总投资收益367.08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0.6%;投资业绩-44.45亿元,同比下滑185.9%。2022年,太保投资业绩51.76亿元。
太平人寿2024年评级报告显示,公司2023年总投资收益438.88亿元,较2023年有所减少,主要受到金融工具准则切换及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据保险自媒体“13精算师”统计,2024年一季度76家寿险公司总投资收益率为0.54%,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99%。
2024年一季度,太平人寿总投资收益率0.47%,综合投资收益率1.69%,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太平人寿偿付能力报告
此外,2024年一季度,太平人寿总投资收益为246.27亿元。联合信用在评级报告中指出,考虑A股市场走势及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外部环境,公司偿付能力投资收益率为0.28%,未来投资收益率需密切关注。
Wind数据显示,太平人寿目前持有54家上市公司股票,其中运达集团(.SZ)、宏城环境(.SH)、宁沪高速(.SH)等股票表现良好,近两个月股价上涨约20%。
不过,太平人寿押注的股票多数股价近两个月下跌,航天宏图(.SH)、双星新材(.SZ)、光大特材(.SH)、建筑机械(.SH)跌幅均超过20%,航天宏图跌幅更是超过30%。
图片来源:Wind 数据
2024年一季度,“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传统—普通保险产品”和“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个人分红”成为其航天大视野第九大、第十大股东。
据介绍,航天宏图是国内领先的遥感及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服务提供商,面向政府、军队、企业提供基础软件产品、系统设计开发、数据分析应用服务。
2024年一季度,航天鸿图营收2.21亿元,同比下降19.49%;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下降69.22%。华泰证券指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主要由于2023年新订单下降。受星座建设、低空经济及数据因素推动,公司2024年营收增速有望重回正值。
双星新材是一家以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与制造为主营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一季度,太平人寿仍为公司前十大股东之一,持股比例较之前未发生变化。
双星新材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亏损1.65亿元至1.7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75.9%至710.81%。双星新材表示,2024年,行业产能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疲软,竞争持续加剧,产品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大幅下滑。
除了存量投资表现不理想外,太平人寿的偿付能力近年来也持续下滑,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8%,较2021年的218%大幅下降。
对此,太平人寿2023年12月发行120亿元永续资本债券;今年6月11日,太平人寿拟再发行80亿元同等级2024年债券。太平人寿称,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发行人核心二级资本,提高发行人偿付能力。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股东注资、发行永续债是短期的解决之道,长期来看,企业要优化资本结构,保证资本充足,才能保持稳健经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控也是关键。”
前三的市场地位是否稳固?
李劲松接任之前,太平人寿的转型掌舵人是来自友邦保险的蔡强。太平人寿总经理蔡强在接受《中国保险》采访时表示:“从任何行业的竞争来看,最终都是效率的竞争。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效率的竞争体现在新业务的价值上。”
不过,太平人寿近三年新业务价值增长承压,2021年、2022年,太平人寿新业务价值分别为134.12亿元、92.0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8%、31.4%。
至2023年,太平人寿实现新业务价值109.62亿元,较2022年有所增长,但较2021年仍有所下降。
图片来源: Image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曾表示,面对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长乏力,建立以代理人渠道为核心的多元化渠道布局,抢抓银保客户发展机遇。
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太平人寿董事长潘燕红表示,2023年下半年,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太平人寿实施了历史上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组织变革。
继去年6月“长期行动”第一期结束后,太平人寿7月宣布启动第二期。潘艳红表示,“第二期的核心主题是聚焦后台工作转型,以组织变革为引领,构建赋能总部和运营组织,转变后台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持续释放公司生产效率和效益。”
图片来源: Image
2024年一季度,太平人寿持续推进“长期”转型,业务结构保持基本稳定,新业务价值快速提升。
2024年1-3月,太平人寿实现规模保费1059.5亿元,其中,新保费328.33亿元,同比增长0.4%;新业务价值51.91亿元,同比增长30.7%;保险服务收入208.59亿元,同比下降5.1%。
来源:太平人寿2024年跟踪评级报告
反观中国人寿,长期以来,平安人寿、太平人寿为“三家老寿险公司”,但从2023年的保费规模来看,太平人寿“老三名”的位置已被“撼动”。
2023年中国人寿保费收入6152亿元,平安人寿保费收入4665亿元,太平人寿保费收入2331亿元,高出泰康人寿约300亿元。华夏人寿重组后,瑞众人寿2023年保费2691亿元,同比增长6%,位居市场第三。
不过瑞众人寿并未披露其净利润数据,根据2024年偿付能力报告,2023年,平安人寿、中国太平人寿、中国人寿分别以净利润791.9亿元、195.3亿元、175.4亿元位列前三。
您觉得这位“老将”上任后,太平人寿还能守住寿险行业前三的位置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