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跟进宝马退出价格战,保价降量能否保证销量和利润?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降价的确能提升单个车型的利润,但合资车企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降价的车型很难卖,提价后销量如何保证?如果车型卖不出去,品牌利润又如何保证?

各家车企涨价情况如何?

今年车企价格战打得非常激烈,尤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一款中型车的市场售价已经能够下探到10万元以内,比合资车更加实惠,车辆成本更低。国产品牌的价格战策略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6月国产品牌销量占比58.5%,而外资品牌仅占41.5%,到年底,国产品牌销量占比有望达到60%。

在这样的情况下,合资车企也不得不跟进降价,此前宝马i3的售价已降至20万元以内,与此同时,部分经销商的凯美瑞售价降至14万元左右,帕萨特售价降至13万元左右。然而,合资车企的降价策略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一方面价格没有国产车型那么低,另一方面用车体验已经无法与国产新能源车相媲美。因此,合资车企的降价不仅未能提升销售业绩,还降低了品牌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合资车企已经开始思考退出价格战。

据悉,上汽通用经销商表示,将从8月起上调包括别克威朗Pro、E5、GL8 ES、陆尊等车型的市场售价,这些车型此前推出过员工友情价、高额置换补贴等福利,未来这些福利大概率会被取消。

合资车企跟进宝马退出价格战,保价降量能否保证销量和利润?插图

本田雅阁、思域等日系车型也将出现涨价,目前有信息显示,湖南、广州部分4S店已将本田全系车型价格上调逾万元。广汽丰田暂未出现明显涨价,但有经销商透露,降价幅度不会进一步扩大。此外,部分上汽大众经销商也表示,8月份或将恢复价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车企对于经销商涨价基本未有表态,既未辟谣,也未证实。

毫无疑问,如果合资车型收回政策优惠,车型性价比会进一步降低,车型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减弱,销量问题会更加严重。不过,合资车型的销量利润率会更高。相比降价后亏损、市场份额难以提升,维持价格显然更有意义。虽然这种做法会损失国内市场份额,但这些跨国品牌还有海外市场,依靠其他市场的销量贡献,也能获得不错的利润。这也是合资车企退出价格战的底气所在。

退出价格战,是不是就会有好的发展?

合资品牌退出价格战的根本原因是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车型价格昂贵且功能配置少,即使转型为电动车,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在性能上也不如国产新能源车。而如今国产车型则拥有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势,不仅整车制造成本更低,三电技术也更加先进甚至更加成熟。

面对咄咄逼人的国产车企,进一步降低新车研发制造成本是合资品牌生存的关键。合资车的利润率一直较高,同级别的合资车通常比国产车贵一倍。如今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市场发展的主导权已经从合资品牌转移到了国产品牌。这种情况下,合资车企在车型利润方面确实需要做出更多牺牲。

要知道,在当前不容乐观的经济环境、整体消费下行的情况下,购车者都希望自己的车越便宜越好,尤其是家庭用车用户,他们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经济收入也深受整体环境的影响。此时中低端车更受这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中低端车型依然占据着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面对这样的汽车消费环境,合资车型如果不进一步降低造车成本,将降本增效的成果迅速传导到市场终端,那么其相对于自主车型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弱。

在降低整车价格的同时,合资车型需要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体验。这就需要合资车企将研发重点放在新能源上,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迅速推出更多的新能源产品,并在营销上大力推广,让更多的国内消费者了解到合资车企在造车技术上的优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才是合资车企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降低整车价格。

国产车型的持续热销并非源于价格,而主要源于领先的新能源技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实惠的用车体验。因此合资车型如果一味参与价格战,产品价值跟不上,就等于自我消费。

如今合资车型逐渐退出价格战,对合资车企来说或许是更为理性的选择,虽然可能损失更多市场份额,但可以保证产品的利润。另一方面,合资车企退出价格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不再单纯关注价格,回归综合实力的竞争,对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