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美联储此次降息力度会有多大?节奏和频率是怎样的?整个降息周期会持续多久?这些无疑与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外汇市场、跨境资本流动等变化和趋势密切相关,也将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未来货币政策操作,需要密切关注。
美联储过去30年的降息历程,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经历了六轮比较明显的降息举措,其中包括两次预防性降息、三次救济性降息以及一次预防性降息与救济性降息相结合的混合降息。
预防性降息通常是指货币当局注意到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就业、物价、制造业、房地产等指标明显萎缩,或面临潜在的外部传染威胁,但经济尚未正式进入衰退或遭遇大幅冲击,决定实施前瞻性、预防性的逆周期政策,调整政策利率,以降低衰退风险,促进经济“软着陆”。其特点是:降息周期较短,首次降息较为温和,降息次数一般有限,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不会跌破2%。从美联储1995-1996年和1998年的降息来看,持续时间都只有3-7个月,降息次数不超过3次,首次降息25个基点,累计降息约75个基点。 加之当时美国并没有直接陷入明显的危机或者衰退,因此也算是一次比较典型的预防性降息。
救济式降息是指在经济面临严重衰退威胁或遭遇突发重大内外部冲击时,货币当局采取的持续、大幅度降息措施,目的是为实体经济和居民提供救济,避免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缓解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其有四个特点:降息周期长。若降息前利率水平较高,则整个降息周期可能延长至2-3年;降息轨迹比较陡峭,前期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持续、大幅度降息;首次降息幅度较大,一般超过50个基点;降息总额较大,联邦基金利率最终跌破2%甚至接近于零。 2001年至2003年、2007年至2008年,美国先后经历了互联网泡沫危机和次贷危机,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为尽快结束危机,美联储第一时间降息50个基点,之后经过10至13轮连续降息,降息总额超过500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最终分别降至1%和0-0.25%的低水平。在1989年至1992年由美国存贷危机引发的降息周期中,虽然首次降息较为温和,但降息持续时间(40个月)和降息频率(24次)明显超过前两次周期。 降息结束时,虽然联邦基金利率最终止步于3%,但考虑到此轮降息是从9.81%的高位开启,累计降息幅度达681个基点,实际力度大于前两次降息周期。
相比之下,混合型降息周期的构成则相对复杂,从结构上看,有可能上半年是常规性预防性降息,但由于形势变化较快,下半年演变为救援式降息。这在2019年至2020年的降息周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019年7月至10月,为应对全球经济放缓以及贸易不确定性给美国经济带来的下行风险,美联储实施了三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2.25%至2.5%下调至1.5%至1.75%。 随着消费、就业等数据逐渐回暖,美联储在2019年12月的议息会议上选择暂停降息。然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受到重大冲击,迫使美联储在2020年3月再次降息,一个月内连续两次降息,降幅分别达50个基点和100个基点。由于两次降息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经接近于零,美联储并未进一步降息,反而将这种零利率状态延续了整整两年。
分析过去30年美联储的降息周期,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当遭遇重大内外部冲击,经济进入严重衰退时,美联储通常采取救援式降息模式,降息周期较长、频率较高、幅度较大,首次降息力度较大;当经济逐步萎缩、走向轻度衰退时,美联储通常采取预防性降息模式,降息周期相对较短、频率有限、力度温和。
美联储此轮降息:预防性还是纾困性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降息方式和性质不同,会导致降息周期的力度和持续时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于美联储即将进行的新一轮降息,首先需要明确是预防性降息、纾困性降息,还是混合性降息。
第一,目前美国面临的外部冲击和威胁尚不明显。虽然当今世界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如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美国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等,但这些对美国并不构成重大冲击和威胁。一方面,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巴以冲突及其衍生的红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都比较有限,尤其是没有直接波及美国本土。另一方面,目前全球还没有出现重大的非经济金融危机。世界银行6月份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将实现三年来首次平稳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6%,其中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为4%,发达经济体增速维持在1.5%。 总体来看,今年下半年、明年全球经济仍将持续温和复苏,除非再次出现全球蔓延的重大疫情,而这种情况是无法提前预测的。
其次,美国经济中短期内并不面临严重衰退风险。从短周期(库存周期)来看,美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由被动去库存向主动补库存的过渡阶段,在相对底部盘整或需较长时间。尽管美国面临消费放缓、制造业活动疲软、就业状况减弱等问题,加之长期高利率的负面影响,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经济复苏势头很可能正在减弱。美国商务部6月底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美国一季度实际GDP增速按年率计算为1.4%,弱于去年同期的2%。但中短期内,美国不太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或金融动荡。 例如,亚特兰大联储模型预测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速为2.0%,高于第一季度的GDP增速;费城联储SPF衰退指标也预测2024-2026年美国GDP增速分别为2.4%、1.8%和2.2%。
第三,美联储需考虑通胀反弹风险。美联储通常将“物价稳定”定义为通胀率2%。历史经验表明,一旦通胀率超过5%的门槛,尤其是核心通胀超过2%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通胀完全抑制到2%以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贸易争端、关税、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能源和粮食短缺等因素,可能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能源、食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必然传导至核心通胀分项,使通胀仍存在黏性。劳动力供给下降和通胀预期,“工资—物价”螺旋可能再次推高通胀中枢。因此,尽管当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仍处于5%以上的高位,但如果采取过于激进、大规模的持续降息,通胀仍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相反,在前期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下,辅以小幅温和降息,在刺激经济的同时,物价也有望逐步回落至合理水平。
综上所述,从美国通胀、增长、就业、利率等各方面因素来看,美联储新一轮降息很可能是预防性降息而非救济性降息,但如果美国遭遇较大的内部或外部冲击,预防性降息可能转变为救济性降息。
美联储本轮降息范围和持续时间相对有限
为有效应对和抑制疫情后通胀大幅上涨,上一轮美元加息周期虽不太长,但力度近年来罕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0~0.25%升至5.25%~5.5%,足足增加了500个基点。鉴于通胀和增速温和回落,美联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无需大幅波动,而是需要逐步收敛。结合预防性降息特点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实际走势,美联储本轮降息或有以下具体表现。
第一,首次降息很可能是25个基点。根据美联储历次预防性降息的一般规律,首次降息通常幅度不会太大,25个基点往往作为试探性降息,向市场传递宽松政策信号。从今年6月欧洲央行实施的预防性降息来看,三大利率首次降幅也均为25个基点。尤其美国股市持续向好并创下新高,如果降息幅度较大,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市场波动。
二、累计降息幅度或为150-200个基点。值得注意的是,与上世纪90年代两次短期降息的背景不同,美国经济社会自2009年以来长期处于超低利率环境中,且2022-2023年加息幅度存在一定超调。目前美国利率水平处于较高水平,长期维持较高利率不利于增长和就业,降息次数必然会略多于上世纪90年代。据测算,美联储此轮降息幅度为每次25个基点,降息6-8次,最终有可能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调控在3.25%-4.0%区间内。 作为预防性降息,美联储在本轮周期内或许并不需要很快“触底”,因为抑制通胀的任务尚未完全完成,此外还能预留出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其他突发的内外部严重冲击。当然,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明显衰退,超出上述预期,降息幅度会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三是降息周期或持续至2025年四季度。按照6至8次降息计算,预计整个降息过程可能持续到2025年四季度末,可能不会超过2025年底。其中,2024年可能有1至2次降息,累计降息25至50个基点;2025年可能有5至7次降息,累计降息125至175个基点。
当然,货币政策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灵活性。当通胀、就业、增长和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货币政策肯定会在短期内迅速做出新的选择,甚至立即转折,比如2020年初。此时降息进程有可能立即结束,或者大幅加速。由于美联储本轮降息幅度比较温和,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外汇市场可能不会出现大的波动,虽然跨境资本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回流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但美国资本市场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冲击。考虑到降息进程开启后,美元资产收益率下降,人民币等非美货币由弱转强,但除了降息幅度有限之外,美元还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基本面等因素影响,因此美元可能不会出现大幅走弱,不排除出现一段强势反弹期。 但总体来看,随着降息启动,美联储本轮货币政策紧缩周期正式结束,货币政策将进入新一轮宽松周期。
(刘涛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连平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