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锚点转换”
本月LPR下降10个基点,主要与其“定价锚”的变化有关。从近期央行释放的信号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正在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利率。
7月22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机制,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同时,为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控,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调整为1.70%。
随着上午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LPR报价随之下调。与此同时,LPR报价的定价基础与MLF操作利率脱钩,实现“锚变”。“LPR报价日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意味着LPR与MLF利率的绑定关系减弱,进一步强化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基准政策利率的地位,也标志着LPR定价锚的变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明表示。
对于LPR下行的原因,除了政策性降息的引导作用外,东方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也提到,在银行净息差降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本次LPR报价下调还受到监管部门4月份以来暂停“手工补息”、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近期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等因素的支撑。这些因素均有助于降低银行各类资金成本,增加报价银行下调LPR报价利差的动力。
展望后市,王青指出,7月份LPR报价的下调,将带动三季度企业贷款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这将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扩大内需。同时,按照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银行存款利率要与1年期LPR报价、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挂钩,这意味着未来将启动新一轮银行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稳定银行净息差。经过7月份下调后,LPR报价短期内将保持稳定,四季度视经济、物价状况,LPR报价仍有一定下调空间。
现有抵押贷款迎来好消息
5年以上LPR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定价基准,此轮“降息”出台后,对于新购房者和存量购房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LPR下调后,北京地区首套房商业贷款利率已降至3.4%;二套房方面,五环以内购房者商业贷款利率降至3.8%,五环以外购房者商业贷款利率降至3.6%。
北京新购房者将立即享受到“降息”的红利,若按照商业贷款100万元、贷款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方式计算,首套房贷款利率按3.4%执行后,总利息将比此前的利率水平减少约2万元。
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支持房地产的多项金融措施(“5.17”房地产新政),其中提到取消房贷利率下限、降低首付比例等多项措施。新政公布以来,多地纷纷降低购房门槛,目前大部分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已降至3.1%-3.5%之间,远低于此前市场平均水平,部分地区房贷利率已步入“2.0”时代。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以目前各地主流房贷利率,即“LPR-75基点”的定价公式计算,过去首套房主流利率为3.2%,现在将降至3.1%。按照贷款本金100万元、30年等额本息还款方式计算,房贷总利息将减少约2万元,月供减少55元。如果叠加持续的“降息”效应,月供减负效果将十分明显,有助于结合其他政策,持续降低房贷成本。
“酸辣粉”跟随降息
继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后,又有“酸辣粉”之称的SLF利率也随之下调,业内对此早有预期。
从历史经验看,7天期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与逆回购利率利差为100个基点。对于本次常备借贷便利下调,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主力期限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10个基点,主要是跟随7天期逆回购基准利率下调。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与逆回购利率一般保持固定利差。隔夜常备借贷便利利率起到利率走廊上限作用,同步下调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有利于维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明明进一步表示,此次实施OMO(公开市场操作)降息,一方面是落实政策部署:灵活运用利率工具;另一方面也受到内部环境影响,二季度GDP增速4.7%,上半年GDP增速5%,要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宏观政策力度还需要加大。在他看来,SLF跟随上午公开市场逆回购降息,幅度一致,主要是为了维持利率走廊的稳定。
平衡长期债券供需
围绕优化由短期到长期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7月22日上午打出“组合拳”,实施降息。
一方面,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这是继临时隔夜回购操作之后,货币政策框架改革推出的新举措。张明明解释道,可以理解为此前的公开市场招标方式体现了货币当局在数量和价格双重目标下的灵活管理,而此次调整则加强了利率目标管理,数量目标上更加顺应市场。
另一方面,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下调至1.70%,为2023年8月以来首次调整。
在外部汇率稳定和内部利率稳定、防控风险的双重约束下,去年8月以来逆回购、MLF利率持续维持不变。但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7%,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特别是居民消费复苏势头比较弱,逆周期力度有待加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斌表示,央行此次果断降息,彰显了货币政策保护经济复苏的决心,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的积极响应。
中国人民银行另一项重大公告称,为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缓解债券市场供求压力,自本月起,有卖出中长期债券需求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参与方可申请阶段性减少MLF担保品。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在下调短期利率的同时,加强对长期利率的管理,有助于平衡长期债券的供求。
“由于国债是MLF质押品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当前的政策是在增加二级市场国债的供给,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适度上升。”王庆表示。
长短结合
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同日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意在呼应7月21日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决定》:“加快完善中央银行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未来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进一步明确。
总体来看,温斌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率传导机制的逐步完善,短期政策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两个政策利率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未来MLF政策利率的色彩和作用也会逐渐淡化。
“考虑到目前MLF‘量大价高’的现状,要稀释其政策利率地位,首先需要减少MLF的数量。过去央行通过MLF等方式释放流动性、注入基础货币,未来可能主要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者购买国债来实现基础货币的投放。”温斌说。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主管庞明表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基础仍需巩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巩固增强经济回升趋势,当前的重点和逻辑顺序仍应是继续深化贷款市场利率改革和调整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持续推动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有序下行,实现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步下降。
调控在逐步显现成效,但在改革的同时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对于债券市场的管理,温彬进一步强调,随着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的实施,为避免长期债券收益率持续超调,预计人民银行还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保引导。这包括继续呼吁加强预期引导;适时借贷国债,及时纠正和阻断债券市场风险的积累,保持正常的上倾收益率曲线;增加市场中长期债券的供给。此外,考虑到三季度起地方专项债和超长期专项国债将有更多发行,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长期债券的供给,缓解长期债券利率的下行压力。
在对汇率的影响方面,王庆提出,适当减少MLF担保品,有利于在维持正常上倾收益率曲线的同时,控制中美利差倒挂,缓解本次央行降息给人民币带来的贬值压力。更重要的是,回顾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可以看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最重要因素并非中美利差,而是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因此,此次央行降息再次表明,在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汇率因素对降息的制约有限。在王庆看来,央行降息本身不会增加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 刘思红 宋一桐 董汉轩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